Cheryl 精英说

今天的人们提到“英氏”,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执导了《我爱我家》的英达,想到影视界精英“三兄弟”,或是英氏影视公司。

但你也许不会知道,一直活跃于荧屏的英达,出生于一个百余年来中国少有的文化世家。



慈禧赐姓、思想维新

英敛之一生只做三件大事

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正是英氏百年传奇的缔造者。

英敛之祖上是满洲正红旗赫舍里氏,幼时家境贫寒,靠摇煤球为生。

虽然生活艰难,但英敛之十分好学,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读书写字,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因此经常一个人偷偷去茶馆里捡包茶叶的废纸用来练字。



幼年留学、2次被俘

英千里改变家族命运

对于英家人来说,英敛之的故事或许太过于遥远,如果说英敛之叩开了家族荣耀的大门,那么儿子英千里就是那个真正改变了家族命运的人。

英敛之很有远见,在儿子仅仅13岁的时候,就把他托付给好友雷鸣教父,远赴欧洲求学。而他的这个举动也令英家后人啧啧称奇,“英敛之这个人意识太超前了,一百多年前能有这样的眼光、气魄,他可就这么一个儿子。”



政治犯人、大翻译家

英若诚的戏剧人生

演员、翻译家、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以及英达的父亲....... 当这些身份都汇聚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勾绘出怎样一段人生传奇?

从英氏家族之始,真正在家庭正统文化气息熏陶下长大的人,正是英家的第三代——英若诚。



英若诚的母亲蔡葆真是一位十分思想进步、学识广博的女性,她奉行“树大自直”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上给予子女最大的自由空间。

而父亲英千里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西式”的“绅士教育”理念,家庭关系和睦、家人之间平等相处,在英若诚的记忆中,父亲只动手打过一次孩子。

幼年时,英若诚居住在晚清权臣庆亲王奕劻的府邸,家里除了价值连城的古董珠宝之外,摆放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家里的几个孩子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一头扎进书本的海洋里。

英千里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陪伴自己孩子玩耍,给他们讲希腊神话,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英千里说的生动有趣,孩子们乐此不疲。



英若诚

12岁时,英若诚被父亲送入圣路易中学就读,接受的全英文教育,管理十分严格。

在那里,英若诚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英文,他努力背现代诗,背《圣经》,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他的英文十分流利,中英互译如闲庭若步,吵起架来甚至比正宗外国人还要顺畅。

一直到多年后,英若诚仍然是儿子英达心目中的活字典:“我写剧本的时候,遇到什么字儿、什么词儿想不起来,一个电话打给老头儿,他张口就能告诉我,每次都这样,比字典还好使。”



英若诚在《茶馆》中饰演刘麻子

因为出色的语言能力,年仅16岁的英若诚就从圣路易学成毕业,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外语系。

英若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情商很高,对待人生,有种不同于传统文人的豁达和幽默。

在清华时,英若诚追求未来的妻子吴世良,曾对她说,不敢保证她余生富贵,但能让她幸福,永不孤单:“结婚后每天都有笑声。”



英若诚与夫人吴世良

在英达7岁那年,家族遭逢突变,在那段特殊的动荡年代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很多文人都在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这其中也有英若诚。

很多知识分子在牢狱之中陷入自我的精神折磨,因而活得十分困顿。但英若诚并不这样,他知道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那么被关入狱的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找点事儿做:“我决定要利用在监狱的日子尽量从其他犯人的背景、经历中吸收有用的东西,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

在狱中,英若诚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笔和墨水,向周围的狱友讨教,学习和记录各种菜肴的制作方法。



英若诚在狱中做的笔记

他还对着毛主席的照片画像,模仿毛主席的书法。



英若诚画的毛主席像

并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传记《水流云在》中,书中写道:“我写这部传记如果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就是要告诉人们,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人们也许会为此感到不平,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

小时候英达听着父亲说起被日本人关监狱的故事只觉得有趣,丝毫不会害怕:“小时候我老觉得父亲口中的监狱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就是在监狱里玩了四年。”



英千里和儿子英达

出狱之后,英若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到了自己喜爱的翻译和戏剧表演事业中,他的突出奉献也让英若诚这个名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中国戏剧翻译史上的“超人”。

作为翻译家,他翻译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等多部名剧译成中文引进中国,并积极参演其中的角色。

在翻译过程中,英若诚非常注重语言对观众的直接效果,力求译文既忠实原著,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使每个角色的语言都各具特点。



英若诚在《推销员之死》中饰演威利·罗曼

被导演阿瑟·米勒称为舞台上演这一角色最好的演员

《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正是英若诚翻译为现在广为人知的名句:“是生,还是死?”



与此同时,他也曾将老舍的《茶馆》、巴金的《家》等中国佳作译成英文,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一直到今天,话剧《茶馆》在国外上演时采用的英文字母,依旧使用的是英若诚提供的译文版本。可以说中国戏剧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英若诚功不可没。



英若诚、老舍、焦菊隐在读《茶馆》剧本

晚年时,英若诚回顾自己的一生:“回想我的一生,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并不希望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希望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代表了我这个时代。”

一百余年来,英氏家族缔造了无数传奇,他们的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书香世家的世代传承为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英若诚生前表示:“我们家的人命中注定是要做知识分子的,所以别的可以不管,得有知识。”所以,纵观英若诚的子侄辈,女儿英小乐是位画家,儿子英达、侄子英壮和英宁,都成为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标志性人物。

英达说:“我们继承的是家庭中的一种氛围,因此我不可能不走上搞艺术这条路的。”



而对于英达来说,已逝的父亲是心中永远的偶像,多年之后,他再次翻看父亲的自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了我的父亲,他的聪明,他的锋利,他的博学,他的幽默......我到今天还没有超越他!”

和英达一样,再次回顾这个传奇家族的百年历程,他们风云际会、跌宕起伏的一生,与生俱来、世代相传的爱国精神和教育使命,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百余年时光里或辉煌、或落魄的命运转折......

这样的家族,才是真正当之无愧、可敬可佩的书香世家。

Reference:

周萍萍:英敛之与香山静宜园

澎湃新闻:旗人英敛之:他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万象历史:50年前的今天,英达的爷爷,创建辅仁大学的英千里逝世

新浪:他,英达爷爷,马九英老师,被公认外国人心目中英语最好的中国人

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

剧说repo:“英若诚,比戏剧还戏剧的一生

世界华人周刊:从目不识丁到5代传奇,这个中国大家族,为什么总出牛人?

新世纪周刊:英若诚自传讲述传奇般的英氏家族

1.《英氏三兄弟 慈禧赐姓、三代入狱,这个家族为何人才辈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英氏三兄弟 慈禧赐姓、三代入狱,这个家族为何人才辈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0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