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6月6日18时,微风拂煦,日光低垂,千年之园晋祠镀上一层浅浅的仲夏余晖。在广大网友的期待中,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暑期大型直播公开课——《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首场节目《千年一园看晋祠》从晋祠水镜台之前缓缓开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开讲

晋祠“六世同堂”

193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前往山西汾阳考察古建筑,路过太原时在颠簸的汽车上被晋祠正殿的一角惊艳,正是这无心一瞥,意外发现晋祠之美。一个月后,二人再次经过晋祠,“无论如何不肯失之交臂”,对晋祠作了现场考察并撰文,首次从学术角度向世人呈现晋祠的伟大与精妙。

晋祠建筑群跨越了宋、金、元、明、清、民国6个时期,“就像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在园中感慨:“能将每个时期的建筑都留存到今天,囊括了殿、堂、亭、台、楼、阁,甚至窑洞等丰富的建筑形式,参差错落,融洽共存。”在历代扩建过程中,每次建造都对前朝建筑保持高度尊重,圣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终得以凸显,“好像慈祥的老祖母高高在堂,周边子孙环列,如此特别的气氛非常令人感动,在中国建筑史上特别宝贵。”贾珺赞叹。

相比较于“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包含了大教堂、总督府、市政厅、图书馆、钟楼等4种不同历史风格的建筑形式,但晋祠建筑群囊括了更久远的时光,表现出的风格特征也更丰富多元,为后人呈现出一个以时间累积而成的历史文脉,所以晋祠的美,在贾珺看来,更胜一筹。

感受园中“建筑意”

继承梁林二位的衣钵,在2020年后的夏天,近200万观众跟随此次“云讲坛”的直播镜头,在梁思成再传弟子贾珺教授的带领下,“云”漫步在千年周柏绿荫掩映的明清戏台、水镜台、明代对樾坊、金代献殿、宋代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欣赏这场“绵绵千载,余音寥寥”的千年大戏,再诉梁林两位先生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痴迷和传承。



▲“绵绵千载,余音寥寥”的千年晋祠

“花有花意,诗有诗意,那建筑也有建筑意。”贾珺建议大家要学会欣赏古建,到一处名胜,一定不要急着拍照,可以停下来,静心地看一会儿。“你会发现古建筑群如乐章般有轻重缓急,有优美的节奏起起伏伏,也像一幅精美的卷轴画卷,在移步换景中,徐徐展开,讲述古老的故事。”

林徽因曾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贾珺解释道:“我们的古人曾在此处生活,就在残存的一砖一瓦之中留下他们气息,我们感受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感受建筑意。”

如今,当我们踏着李白、欧阳修、梁思成河林徽因等大家曾走过的足迹,欣赏“建筑意”,我们已不仅仅是名胜古迹的游览者,更是历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承接者。

山西还有多少古建筑

这是贾珺第四次来到晋祠。“每次待的时间都很长,每一次对美的感受都更深入一层。晋祠一来再来,它的晨昏、晴雨、冬夏,不同的时刻有不一样的美。”贾珺赞叹道。

一直以来,在梁林二位先生之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百年间不停上下求索。被问及山西还有多少宝贵的古建筑,贾珺坦言:“在学术界,我们早已公认山西拥有全国范围内形式最丰富、数量最庞大的古建筑宝库。但学术研究的道路永无止境,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刚刚在山西高平又发现了一座北宋塔殿。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更多历史谜团去破解。”



▲山西木结构古建筑遗存丰富

谈及此次重走梁林路的意义,贾珺说:“我们秉承前辈的学术理想与精神,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密码,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古建筑的宝贵和精妙之处,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此次“云讲坛”第二场直播活动,将于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跟随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深度探访距今近1600年的云冈石窟,解读北魏建筑中汇聚的中外文明。

视频:山西新闻网 杨昊 王擎

1.《梁林 重走梁林山西路第一站:千年一祠,一眼千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林 重走梁林山西路第一站:千年一祠,一眼千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0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