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君 群学书院
1981年秋天,中央歌舞团的青年舞蹈演员张伟欣生下了一个女儿。对于大部分舞蹈演员来说,这意味着舞台生涯的终结,但是对于25岁的张伟欣来说,她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第二年,张伟欣本色出演电影《飞来的仙鹤》中的芭蕾舞演员白鹭,一举获得文化部大奖。有意思的是,当时与张伟欣竞争女一号的对手,竟然是今天胖胖的谐星方青卓——其实方阿姨年轻时其实还是很漂亮的。
女儿4岁那年,张伟欣出演了黄健中导演的影片《良家妇女》。这部戏的女主角,是23岁的女演员丛珊,她饰演的是敢于冲破封建牢笼,大胆追求爱情的童养媳余杏仙。只比丛珊大5岁的张伟欣,却被安排饰演杏仙的婆婆五娘。不过正是凭借这部电影,张伟欣在当年获得第2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美女演员奖”,成为当年社会主义阵营颠倒众生的大美人。
80年代末,张伟欣淡出影坛,再后来赴美经商,事业顺风顺水,据说身家过亿。再后来她的把全部心思都用来为同样进入演艺圈的女儿开路搭桥。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会知道她的女儿——李小璐,却鲜有人知李小璐妈妈当年的风华。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过去的女演员
比现在的更好看?
李小璐当然也好看——早几年,总有小姑娘拿着她的照片去找整形医生说,我要整成这个样子——可是跟她年过花甲的妈妈比起来,除了阅历、见识和气质上的差距外,似乎总缺少一点什么味道。
公号Sir电影上曾经有篇文章,题目就叫《》:
李小璐当然是“好色”的,“色”在这里,并不意味着“色情”,它指的是色相、感情、欲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李小璐的爱的“美”,及其单一。“优雅”“端庄”“知性”“气质”……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对“美”的定义,很简单很粗暴,就是“网红审美”。
凭良心说,这事儿也不全赖李小璐,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网红脸已经不再是每个鲜活的个体化的容貌象征,而更体现着一个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流水线式的造星包装,男权主导的审美倾向,文化工业的量贩制造,让娱乐圈女明星的脸越来越像,从长相到气质的同质化,催生审美疲劳的产生。
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普遍的、永久的美感原则,审美机制是一种建构,并且正在不断建构的过程。而建构的过程,就是越来越技术化的过程,滤镜和美颜相机是入门武器,整形手术是终极必杀技,技术化带来的,是审美的外化、表面化和标准化。不管“网红脸”、“少女脸”、“初恋脸”,其实都是这种标准化审美的产物。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集体审美取向,80年代,中国人还是对那种圆润的鹅蛋脸、“水汪汪,仿佛会说话”的大眼睛的甜美型演员情有独钟,龚雪差不多可以算是标杆。新时期中国影坛百花争艳,各领风骚,但像龚雪这样天生丽质的,五官精致几乎无可挑剔的,并不多见。1984年,龚雪同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史上,像龚雪这样能同时获得两个奖的,只有六个人:张瑜、李秀明、斯琴高娃、刘晓庆、巩俐、潘虹。她们代表了官方与大众审美标准的高度一致。
△
演员龚雪
说起来,龚雪获奖的那部电影《大桥下面》是典型的伤痕文学,艺术价值并不高,龚雪的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她的美貌,这是她的幸运。但也正因为她的美貌,1986年,龚雪无端被谤,卷入举世震惊的胡晓阳、陈小蒙案的谣言牵连,不得不中止演艺生涯,避走美国。如果不是这个转折,龚雪应该会和林青霞一样,成为今日家喻户晓的国民女神,但是也正因为这个转折,龚雪远离了演艺圈这个是非地,过着富足优裕的生活,福兮祸兮,谁又能说得清呢?
△
演员龚雪
如果我们要求更高些,只会看脸的审美,只是对“美”最表面的理解。我们说一个女性“美”,她的脸蛋或者身材这些外化的东西固然重要,却一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呢?很难说清楚,你可以说是气质,风韵、味道等等,但似乎都不太准确,有时候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举个例子,还是李小璐妈妈辈的人物。1985年,就在李小璐妈妈拍《良家妇女》的同一年,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日出》被搬上银幕,饰演陈白露的是28岁的女演员方舒。
方舒不仅是正经科班出身,而且算是“老演员”,1964年她7岁那年,就被导演水华选中,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女扮男装扮演“小萝卜头”,成为著名的童星。
△
演员龚雪
《日出》的成功,让方舒一夜红透,在当年,提名金鸡奖,摘取百花奖。
方舒算是80年代影视圈的美人了,可是最初曹禺先生对她并不满意,觉得她“不够漂亮”,“太单薄”。我的理解,曹先生说方舒“不漂亮”,并不是觉得方舒五官不够周正,说她“太单薄”,也不是说她身体不够“丰满”,而是说她身上没有30年代天津卫交际花那种欲拒还迎,风情万种的韵致。
△
方舒在《日出》中饰演陈白露
这也不奇怪,当年大码头的尤物,岂是方舒这代长在红旗下的女演员可以轻易表现出来的?好在方舒很刻苦,很好学,据说她为了演好陈白露,翻拍了100多张民国电影海报和女演员照片,床头床尾贴满了,一睁眼就开始琢磨。所以说,尽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但美这件事,真不是靠整脸就能整出来的。
再比如说“性感”。如今这个欲望彰显的时代,人人不避讳谈情说欲,衡量美女有一条标准,脸蛋好看之外,“性感”一些最好,可是究竟什么是“性感”呢?李安筹拍《色· 戒》时,曾经专门去拜见昔日沪上名媛唐薇红。
△
青年唐微红
80多岁的老太太从16岁开始,就踩着高跟鞋在百乐门跳舞,可是对当下名为性感实为低俗的审美一肚子牢骚:
旗袍开叉开到大腿根?解放前在上海滩,闻所未闻。不要说大家闺秀,名门贵妇不敢,就连堂子里的长三、街面上的流莺,也不至于这么穿的。
时过境迁,美人迟暮。头两年李小璐闹婚变的时候,也是张伟欣第一个出来挺女儿:有什么事,妈妈扛。毕竟60多的人了,眼角也有止不住的沧桑。
现在回头看看,那个没有PS,没有美颜滤镜,也没有整形美容医院年代的美,还是让我们怀念。
潘虹
潘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但不是那种纯粹的“甜美”,眼角眉梢上挑,带着某种英气,却缺乏典型女性气质的那种“柔媚”,这一点跟肖雄有点像。不过对于一个以气质和演技取胜的女演员来说,这一点恰恰可以成为独特的优势,使她超越外形的限制,尽可能拓宽戏路,延长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与她同辈的女演员像她这样还活跃在在荧幕上的,大概凤毛麟角。
1994年出演《股疯》,对于40岁演员潘虹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她彻底颠覆此前端庄典雅的淑女形象,出演一个因炒股而疯狂的小市民范莉,既斤斤计较,又神神叨叨。正是这次转型,显示了潘虹对跨度极大的形象的驾驭能力,证明她是现代中国当之无愧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在金鸡、百花两个中国电影最高奖历史上,能够四次获奖的演员只有三个:潘虹、巩俐、刘晓庆。
顺便说一句,从《股疯》以后,很少见到如此鲜活和真实的反映中国人日常生活重要社会性事件的电影,这可能也是人们怀念九十年代的原因吧。
△
《股疯》剧照
张瑜
老实说,年轻时候的张瑜并不好看,至少并不“很”好看”,但“文革”以后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传奇,是由不那么“惊艳”的张瑜创造的,这本身就很有意思的事。
△
演员张瑜
虽然从2015年开始,庐山恋电影院把《庐山恋》的放映时间,从每天循环播放,改为每周五、六下午,但在全球电影史上,《庐山恋》影院放映次数的世界纪录,大概不会被突破。
《庐山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银幕初吻——虽然张瑜的嘴只是在郭凯敏脸上蜻蜓点水般蹭了一下,但就是这一蹭,让张瑜在第二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过程中获得了1260万张选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数字也会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
《庐山恋》海报
据说,当年首届金鸡奖评委开始并不准备把奖项颁给张瑜,因为“思想意识”不很正确。但是有评委说,百花奖那边1000多万观众选张瑜,金鸡奖不选她,没办法跟全国人民交代,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少有的“群众意志”的胜利。反过来说,这个“报复性反弹”的数字也说明,十年动乱对中国人正常的文化生活与人性,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刘晓庆、陈冲
某种程度上,中国银幕80年代的春天,是由《小花》拉开序幕的,也可以说是陈冲和刘晓庆拉开的,这既是她们演艺事业的真正起点,也是各自人生道路的分水岭,甚至当年两人若有若无的那种瑜亮情结,也是因这部戏而生。
△
刘晓庆与陈冲
《小花》以后,陈冲和刘晓庆走上完全不一样的演艺道路。在国内,中国电影的“80年代”向“90年代”过渡,是由“刘晓庆”向“巩俐”的过渡完成的,但即使巩俐在演艺生涯的最高峰,都很难跟刘晓庆比肩——从1987到1989年,刘晓庆包揽了四次金鸡百花奖!而刘晓庆在国内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陈冲正因为跨文化的转型而备受非议,但她用坚守,证明了自己在华人电影史上的地位。
△
刘晓庆与陈冲
从艺近四十年,刘晓庆和陈冲,都是争议与新闻不断的人物,但无论我们是否认可,是否喜欢,都不得不承认,刘晓庆和陈冲身上都有两种难得的品格:一是勇敢,二是勤奋。正是这两点,让她们的脚步,一直走在大多数同龄人的前面。
下面这些明眸善睐,美丽动人的明星,都已是祖母级的人物了,她们远离娱乐圈也有很长的时间了,相比起前面几位,也并不那么知名。如果你还能记得她们的名字,记得她们给你的青葱岁月留下的印记,请在文末留言,一一写出她们的名字。全部答对的读者,群学书院将送出精美杂志一册。
01
02
03
04
05
THE END
1.《演员方舒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过去的女演员比现在的更好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演员方舒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过去的女演员比现在的更好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1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