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就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母系制度的一个典型。

老一辈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曾前来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5年前一个盛夏的天晴气朗的日子,我有幸参观了半坡氏族遗址,这使我惊喜连连,收益多多。

遗址位于西安半坡村,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年开始发掘,1958年建成半坡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馆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个部分。

遗址发掘中共请理出房屋遗址40多处,地窖遗址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1万多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是建国后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该聚落的最早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

半坡遗址包括住室、陶窑场、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北端为氏族公共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边为制陶窑场。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为5--6米的壕沟,当是村庄的防护设施。沟内外有许多窖穴,是公共仓库。居住区排列着四、五十座小房,是氏族成员的住宅,中间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房屋,应是公共集会的场所。

在出土文物陈列馆,我看到了6000年前人类制造的一枚骨针和一只精美的魚钩,这两件展品充分表现了古人的高超智慧。古针有尖端和针眼,可以穿进植物纤维缝合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60多个世纪,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精心磨制它,在当时制作技术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能制造出如此非凡的用品,真要令后人刮目相看,惊奇不已。还有那枚小巧玲珑的骨质钓钩,卷曲着,那样自然,那样美观,与现代魚钩的形状极其相似。在今天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制品,在那遙远的新石器时代,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经过了多么漫长地艰苦卓绝地探索,才发明创造出来。

在这个展厅,我还看到了夺人眼目的红陶。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禁数量多,制造技术也比较成熟,有钵、缸、盆、甄等。有一个尖底陶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它高一尺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于提携,是一种汲水器具,其汲水过程符合力学原理:将尖底瓶侧置水中,水自动灌入瓶里,待汲满水后,尖底瓶会自动浮起并保持平衡。我们很难相信,六七千年前的半坡人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智慧。

半坡的陶器上有很多图案,最多的一种就是鱼纹。由于半坡人居住在浐河沿岸,漁业自然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美味的鱼自然也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只有通过在陶器上刻划纹饰来表现这种喜好。虽然半坡人并不以魚为图腾,但捕鱼与吃鱼却在半坡人的劳动与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鱼纹的产生,也表现了半坡人对一种原始的美的追求。

在遗址大厅,我看到了半坡人的墓葬情况。 在新石器时期,每一个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为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土坑葬主要分布在公共墓地内,其内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四人合葬。还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个成员因犯了错误而受到惩罚的下场。还有屈肢葬,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亲复仇时抓获而被活埋的。还有一种瓮棺葬,就是把夭折的幼儿装入陶瓮中埋葬。瓮棺葬一般位于居住区之内的村落路旁,并且每个陶瓮中都留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供幼儿灵魂出入之用。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半坡人已有了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迷信意识。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从半坡遗址的展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崛起和发展过程的艰难和苦斗,看到了我们祖先惊人的聪明才智,看到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的生生不息和波澜壮阔。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水滴,虽然弱小,但也应该把全部的力量汇入到长河之中,助推长河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树琛,1948年生于辽宁省建平县,中共党员,伊春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协会员、全国中语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学学会理事、伊春市作家协会理事、伊春市文学学会会长、伊春作协林都诗词研究会会长。在国家、省、市级报纸刊物发表散文、评论、诗词等作品约150万字。

1.《半坡原始居民 参观西安半坡氏族遗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半坡原始居民 参观西安半坡氏族遗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