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芙蓉街的支巷金菊巷东头,在80多年前曾经诞生了济南家喻户晓的鲁菜名店燕喜堂。这里吸引了老济南人纷至沓来,大快朵颐,许多名人也闻名而来,一饱口福。
据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介绍,历城乡间的赵子俊16岁进城打工谋生,20岁时到吉元楼饭庄以及后来开设在芙蓉街北首的魁元楼饭庄干跑堂,后因饭庄关闭而失业。1932年3月,赵子俊在山东商业银行董事董丹如的资助下,在金菊巷开设饭庄。因适逢三月,南燕北归,遂取名“燕喜堂”,寓意饭庄开业大吉燕子报喜。
燕喜堂当时共有18个营业室,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赵子俊“科班”出身,对菜品质量和特色要求很高,店里聘请的厨师多是当时名手。张继平介绍,老燕喜堂以做鲁菜和汤菜出名。当年,掌灶大厨侯庆甫、梁继祥所制清汤,色清而味鲜;奶汤则色白而醇厚,状如乳汁。以济南名产蒲菜、茭白、鲜莲子和白菜心制作的汤菜,汤香而回味悠长,至今仍为老食客们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燕喜堂开业不到两年就跻身济南餐馆三甲,每天宾客盈门。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游济南也到过燕喜堂就餐,并留下文章称:“只有蒲菜莲蓬的味道,的确还鲜。”老舍在济南期间也曾偕夫人胡絜青到燕喜堂就餐,并在这里招待过多位好友。1986年,曾在济南读书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应家乡人邀请,为燕喜堂题写了店名。在济南居住、工作的名人光顾过燕喜堂的更是不可胜数,如学者鞠思敏、路大荒、陆侃如、冯沅君,商人孟洛川、苗杏村,艺术家谢大玉、邓九如、关友生、方荣翔等等。
张继平介绍,1950年燕喜堂迁至院西大街路北经营,1956年迁至路南,1982年重新修建。2006年,北京某公司购买燕喜堂招牌,后来“燕喜堂”商标几经易手。2016年,被一家餐饮公司购入的“燕喜堂”在金菊巷重新开业,以传承和恢复鲁菜为主。
1.《燕喜堂 [济南故事] 燕喜堂:曾是鲁菜翘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燕喜堂 [济南故事] 燕喜堂:曾是鲁菜翘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5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