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国图智研究院”

关键词:孔子学院;软实力;文化外交

摘要:近期,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和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分别发布报告,提出对中国在美国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调整与改革,或者直接关闭,对孔子学院的攻击在美国达到高潮。到底美国对孔子学院的“避之不及”究竟源于怎样的担忧?中国又该如何达到“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目的?

作为助力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其中,位于美国的孔子学院已有超过100所,孔子学堂超过500个。这一显着增长是内外多种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家汉办提供的制度激励和资源,世界对中国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汉语教学需求。

 

然而多年来孔子学院的路走得并不平坦,近期更是由于被美国多所大学取消以及受到美国政府调查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2014年芝加哥大学百名教授联署反对设立孔子学院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等将近10所美国大学先后终止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近期,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和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分别发布报告,提出对中国在美国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调整与改革,或者直接关闭。3月18日,来自新泽西州的共和党众议员史密斯(Rep.Chris Smith, R-NJ)再次推出决议案,主张在美孔子学院要依据《外国代理人登记法》(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进行注册,并要求美国政府部门进行评估。对孔子学院的攻击在美国达到高潮。

 

那么美国对孔子学院的“避之不及”究竟源于怎样的担忧呢?

 

根据BBC的分析,美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日益见长的疑虑。首先,美国对孔子学院对学术自由的影响表示担忧,认为孔子学院“被中国政府控制”,会避免谈论个别敏感话题。其次,有美国学者担心孔子学院为开展情报收集活动提供便捷,认为中国在孔子学院上投资超过1.5亿美元,却对学员实行免费,足以体现中国政府“居心叵测”。其三,还有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充当了“宣传机器”。美国国会成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就发布报告提出,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充当了“增强中国软实力与提出北京认可的历史版本这一更大计划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此看来,在美方眼中中国在美设立的孔子学院堪比“特洛伊木马”,平和下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通过研究孔子学院申办流程不难发现,境外孔子学院的落成需要先由境外有意向的学校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再由总部提供师资与教材等教学资料,即一切都建立在美方学校自愿的基础上。同时,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在调查中也并没有发现任何可证实这些机构从事间谍或其他非法活动的证据。这使得美方关于“间谍活动”的怀疑显得苍白无力。除此以外,美国多所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在接受VOA采访时均表示,自己所在的学院在学术上并不存在回避或限制的问题,美方在教学和文化推广上保留着较大的自由空间。而至于“宣传机器”一说,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美方院长尼古拉斯·斯特耐克(Nicholas Steneck)教授回应称,每个国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文化外交。的确,英国有、法国有法语联盟,德国也外设歌德学院,通过设立机构的方式推广本国语言与文化,中国并非特立独行。由此,美国的怀疑与担忧未免显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屡屡碰壁”实则折射出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根据盖洛普(Gallup)3月11日公布的年度世界事务调查数据,只有41%的美国人表示对中国有好感,大幅下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点,比去年下降了12%。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战硝烟不散、中期选举充斥着对华质疑,中美关系降温明显。美国对华的猜疑与敌视情绪激化,掀起了抵制孔子学院行动的又一波高潮。一方面,这反映出美国当前自信的缺乏。结合上文,美国的种种做法好像都在与“自由灯塔”的精神相背而行。以往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硬实力、文化感召力以及国际话语权保持着高度文化自信。近年随着中国实力上升,经济崛起和领导力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对应着美国经济放缓与国际信誉的丧失,美国对于中美交往间的正常摩擦的承受能力下降,不得不处处提防。从打响贸易战,到针对中兴、华为的抵制,再到孔子学院政治化甚至麦卡锡主义的重现,都体现出美国一定程度上“转攻为守”的态势。

 

来源:Gallup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改进文化输出的具体方式与形式。约瑟夫·奈强调道:“权力正变得更少转化性、更少强制性、更趋无形化”。以孔子学院为例,它的软实力集中表现在具体的对外传播效果,以及它代表的中国在境外舆论场中所展现出的国家形象和对应占据的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处于软实力“赤字”的状态,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意图仍存在较多猜疑,对于中国软实力实质为“锐实力”的质疑不断。

 

因此,为有效的达到“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目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的“落地”就须考虑到话语内容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问题,运用孔子学院的品牌效应化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种种误读和偏见。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窗口,是中国公共外交体系当中重要文化分支,而非是孤立单一的。从传播内容角度来看,因为中外政治体制的差异,以政治为主题的文本较难引起读者兴趣,甚至可能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孔子学院在美国本土授课中,需要区别新闻报道题材选择上重政治的特点。相反,由于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相关主题更容易引起国外民众的认同和浓厚兴趣。这也就需要采取跨文化的软性话语策略。简而言之,即充分了解中美文化体之间的差异,具有针对性的推出报道内容,有的放矢,先了解美国读者的兴趣所在,适当做出本土化调整,再努力做到潜移默化中说服读者、推广中国文化,实现由以往的规模拓展向内涵质量的逐步转型。

 

其次,从管理机制的角度而言,在美孔子学院纵向上需要发动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及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其运营,横向上需加大同中部地区学校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以促进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在地区上的平衡。目前美国政府推广的汉语教学项目主要是“领航计划”(Chinese Flagship Program)和“星谈计划”(StarTalk Program),同时据统计,截止2014年美国各大高等院校中文项目已达515个,大学前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人数达40万人。其中不乏对中国友好、好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通过招募培养这些本土的汉语教师,依靠人际传播形成美国社会圈内部对中国文化的主动宣传,从而达到一种快速的滚雪球式的传播效果,在促进双方融合的过程中消解猜疑,打破西方媒体报道所构造出的单一的、所带有偏见的中国刻板印象。

   

总而言之,尽管美国官方与民间对中国信任度与好感度下降是目前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但正如《不宜过分强调美国两党对华共识》(点击可阅读全文)中所道,由于国内意见分化,目前美国还没有对中国形成连贯的、成型的战略。同时在中国软实力不断上升(见《美国政治追踪》第298期)的今天,中国需具备大国自信,对于孔子学院在美国受到的挫折不需要过于悲观。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良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在“讲好中国故事”之前让更多的人“愿意听中国故事”。

 

作者:

胡俊扬,海国图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海国图智北京办事处院长助理,负责研究院中英文出版物《美国政治追踪》《中国与世界》(China & World)的写作、编辑工作。研究兴趣:中美关系、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

金子真,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现为《美国政治追踪》责任编辑,《海图新译》责任编辑。研究兴趣为:中美关系;东南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孔子学院:美方院长谈发展与争议:https://www.voachinese.com/a/studies-in-usa-china-confucius-institute-fate/4580014.html

[2] 美国继续关闭更多孔子学院:软实力变锐实力背后: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237598

[3] 孔子学院章程: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

[4] China Thwarts U.S. Effort to Promote AmericanCulture on Campu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30/world/asia/china-american-centers-culture.html

[5] The Communist Party capitalises on foreign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available at: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19/02/09/the-communist-party-capitalises-on-foreign-interest-in-chinese-culture

[6] How China’s “sharp power” is muting criticismabroad, available at:   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ng/2017/12/14/how-chinas-sharp-power-is-muting-criticism-abroad

[7]《美国政治追踪》第298期。

[8]《不宜过分强调美国两党对华共识》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专栏

[9]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10] 任晶晶:《从“孔子学院事件” 看中国文化公共外交的机遇与新路》,《领导科学》

1.《孔子学院事件 孔子学院“碰壁”背后的文化外交困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子学院事件 孔子学院“碰壁”背后的文化外交困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