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人群高度密集,人流量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导则GAT/1369-2016》3.3中定义人员密集场所为: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公众聚集场所。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场所事故发生率不同,风险大小也不同。

  火灾

  人员密集场所存在较大的火灾危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员密集场所结构复杂

  城市综合体等综合性娱乐场所功能集中,通道众多,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大,给人员逃生与疏散带来困难。

  2.内部装修使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

  一些场所的装修为追求美观舒适和环境档次,大部分采用易燃材料进行装修,这大大增加了火灾荷载和火灾风险。一旦发生火灾,易燃材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会迅速扩散至整个空间,很多情形下,人员会因中毒窒息死亡。

  3.用电设备多

  大型体育馆、酒店、洗浴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内设置有大量的电视、空调等电器,取暖照明设备不计其数。有些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私拉乱接线路,造成火灾隐患。

  4.建筑内消防设施器材缺少、损坏、停用等现象较突出

  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对于预防和扑救火灾至关重要。在消防部门的例行检查中,消防设施器材缺少、损坏或者擅自停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场所甚至私自将消防设施进行挪动、拆除,很多消防设施器材成了摆设。

  5.部分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人员密集场所的部分管理者为了盈利,安全意识淡薄,常存在侥幸想法,对消防隐患置之不理,预算上能省则省。对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不到位,员工甚至连基本的消防应急常识都不具备,以至于在火灾发生时束手无策。

  拥挤踩踏事件

  近年来,拥挤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事故类型之一。

  人的因素

  人员的数量、密度、流动速度是导致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某一区域内,如果超过所能容纳的最大人数,或者人员密度高、流动速度过大,对所在场所的设施、管理、安全状况会造成压力,人员能动性变差,随时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管理因素

  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动性以及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机构,不仅能够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活动安全,还是预防和控制人员密集场所事故发生的重要方式。大部分人员密集场所事故的发生都与安全管理不到位有关。

  环境因素

  当人员密集场所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时,发生事故的风险也不同,环境因素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者提高事故发生概率。如恶劣天气环境会提高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摔倒概率,照明环境会影响人员疏散。

2 下一页 2 下一页

1.《 人员密集场所之风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人员密集场所之风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