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生像彗星一样,头部密集,尾部散漫。最集中的头部是童年时期,童年经验决定人的一生,而穿越童年经验是危险的,甚至接近于穿越死亡。”

没有哪一个热爱电影的人,会公然宣称自己不喜欢《天堂电影院》。也再也没有哪一部片子,可以像这部1988年的经典之作一样,以电影的方式致敬电影。它是托纳托雷“回家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它连系着童年,连系着梦想,连系着乡愁,也连系着爱。

曾经听一个电影放映员开玩笑地说:你们在大银幕前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片子,我们都已经看到麻木了。事实上,“放电影”这项职业,远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浪漫。在《天堂电影院》里,放映员的工作,就是在一个逼仄凌乱的房间里,剪胶片,放拷贝,写日志。阿尔弗雷多用纸片挡住删减的镜头,而多多偷偷地将散落的胶片揣进衣兜。这就是故事的开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友情。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的娱乐活动是极其有限的,除了买彩票,就是看电影。阿尔弗雷多从十岁入行,一直干到垂垂老矣。而多多则是他的童年投影,老人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他容忍多多在放映室里胡闹,大度地将剪下的胶片送给孩子当做礼物。他搬来凳子让多多站在上面,给他打开新世界的窗户,让他进入那个神奇的光影世界。

电影是一种公共艺术,它引起的是群体的共鸣。而电影放映员,则是那个永远躲在幕后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放映员掌控着人们的情绪。正如片中阿尔弗雷多所说:“听到满屋子人们谈笑嘻闹的声音,自己也跟着快乐,听到他们的声音令我愉快,仿佛自己就是快乐的制造者,令他们忘记烦恼。”

所以,当天堂电影院再也无法容纳更多观众的时候,老人将放映机转向窗口,在广场的房子上投下光影。众人欢呼着涌向这突如其来的露天放映,而此刻的阿尔弗雷多,俨然已经成为了造物主一般的存在。

火灾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多多正式担任放映员的契机——尽管代价是阿尔弗雷多的失明。从黑白默片到彩色电影,多多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爱情,他用8毫米摄影机拍下心仪女孩的一举一动。而静静坐在他身边的老人,即使双目不能视物,也能够一语道破天机。

这就是从长年累月的电影放映生涯中得到的经验。这项职业或许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它可以令从事者的内心变得敏锐善感。阿尔弗雷多发现了多多的天赋,他不希望这个孩子像自己一样,终生困守在这个小小的放映室里。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幸福的星辰。天天待在这个小镇上,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事物永远不会改变,会变得比我更盲目。然后你离开,一年、两年,当你回来时,一切都改变了。你与这土地的联系已断,你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属于你的也不复存在。”

如果多多一直从事放映员的工作,那么他与身份悬殊的伊莲娜之间的爱情,注定有始无终。在西西里岛的蔚蓝海边,老人对青年说: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不准回来,不准想起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

多多忠实地遵守了承诺。三十年过去了,历史就像尘封的拷贝一样,卷曲成隐密的姿态,只有记忆在蒙太奇中跌宕起伏,直至在某一个夜晚成为无法入眠的理由。阿尔弗雷多死了,功成名就的多多再一次回到故乡。他按下门铃,苍老的母亲急匆匆地跑去开门。已经织到一半的毛衣被扯开了,毛线沿着它的轨迹,恢复成原始的模样。

即使多多早已挣脱了这个小镇的禁锢,他仍然要被那根线所牵引着,回到这个记忆的起点。他的一生与电影息息相关,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总要以某种形式归来,重新梳理自己的轨迹。《天堂电影院》的故事背景与战争相关,但却被刻意淡化。它更偏重于强调电影的发展,以及个体的成长。

这部电影的构图方式古典而庄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称式的画面,像是一部活动的叙事史诗,一页一页地沿着中心线翻开。而天堂电影院,永远都以仰拍的角度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是这个小镇的乌托邦,是超越了信仰的伊甸园。直至最后被拆毁,在小镇所有居民的注视之下崩塌,它也仍然高高在上,像是一度被崇拜过的神明的面孔,永远留在业已斑驳的记忆中。

伊莲娜宛如一段胶片,被阿尔弗雷德以谎言的形式从多多的人生中删除。而影片前半段留下的所有伏笔,在最后一刻如潮水般涌来。一片黑暗的放映室中,那些被小心收藏起来的爱与美好,再次亮彻如昼。两鬓斑白的多多坐在观众席上,眼含泪水,面带微笑。

无论是为情所困的放映员,还是名声显著的大导演,对多多而言,他对电影事业的痴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三十年后的他找回了自己的童年,也找回了那些被剪掉的人生。这是环形叙事的神来之笔,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剪辑版中,加入了多多与伊莲娜重逢的情节,毫无疑问这是为了与结局相呼应——其实就算不再见面又如何呢?爱从未消失,多多在放映室里注视着自己当年拍摄的少女,或许还会记起自己第一次的青涩表白。

在教堂的告解室里,在那扇与放映室一样的小窗户里,男孩对女孩说:你真美。多多老了,伊莲娜也老了,只有电影永远年轻,像是空荡荡广场上的一个惊艳回眸。你永远记得它,可终于还是无法拥有。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多了。”

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属于自己的电影。而爱,爱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我们以为已经错过的一切,其实只是未曾相遇。而当你再度与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发现,原来遗憾也是一种完美,原来悲剧也是一桩深情。

以下是小伙伴发来的影评:

@大胡子

片子八几年的,不过完全看得懂,战争夺去了toto的爸爸,幼年的toto却迷上了放映机,影片从牧师审片开始,以放电影的toto的一生为角度,展现了那一个年代意大利的社会风貌。

老放映员对toto实为师徒却情同父子,从幼年的打骂管教到维护关爱,直到人生规划,明显有父亲式的感情和独断。toto钦佩和尊敬他这位虽然文化低却如上帝般洞悉一切的老师。

片子里细节如此多,随便拿出一个人物都有可以说非常喜戏剧化而又显得真实的点。比如表现审片的牧师从黑白片时代的专权到彩色片时的敢怒而不少看,toto在与领取了阵亡通知书的母亲回家路上还不忘偷看乱世佳人的海报,影管在教训打飞机的少年后自己也对大银幕上的女子裸体有了反应,壮年的toto见到艾费多留给他的吻戏接片之后理解了老艾的用心从而饱含热泪。

我们也像戏里的观众一样,被逗的哄堂或者潸然,导演的脑海里,应该早早也就有了这样的画面了吧。有了这样中计的感觉,我总想扭过头来看看背后呢。

女主登场时,和雨夜之吻,颇有好莱坞片子的感觉,蓝眼睛金发也是那个年代唯一官方认定的最美。再看此片,也是经典回顾。

延伸阅读

无人出席的告别式 | 《寂静人生》影评

一个时代的进步 | 《辩护人》影评

工作餐吃什么? | 《美味情书》影评

更衣室里的秘密 | 《魔鬼联队》影评

今日无异常 | 《铁道员》影评

128分钟的真实| 《聚焦》影评

1.《爱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 《天堂电影院》影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 《天堂电影院》影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