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5日,经毛泽东提名,邓小平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很快,邓小平就迎来了复出后的第一战。 1974年西沙海战示意图。图中蓝色为南越海军黄沙特遣编队,HQ-4为“陈庆馀”号护卫舰,HQ-5为“陈平重”号护卫舰,HQ-10为“怒涛”号扫雷艇,HQ-16为“李常杰”号驱逐舰,其中HQ-5为旗舰;红色为中国海军,271、274为榆林基地037型猎潜艇,389、396为广州基地6610型扫雷艇,402、407为广东水产厅属下南海渔业公司渔船,其中271为指挥艇(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南越最后的疯狂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330公里,由东部的宣德群岛与西部的永乐群岛组成。二战后由国民政府管辖,1950年国民党驻军投降后,中国军队进驻西沙永兴岛。1956年,统治越南南方的越南共和国声称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开始侵占西沙、南沙岛礁。1959年2月,南越海军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劫掠中国渔船。3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奉命第一次巡航西沙群岛,并使这种巡航常态化,经历6次巡航后中国在西沙永兴岛设立了海军据点,并组建政府机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对西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到1973年底,即西沙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对西沙群岛定期巡航已达76次,有力地维护与宣示了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然而,1973年在中国帮助下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军脱离越战泥潭后,南越接收了包括十余艘军舰在内的美军大量军事装备,海军实力暴涨,对南海岛礁的野心日渐膨胀,开始大肆侵占西沙、南沙岛礁。同年,南越侵占了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景宏岛、南威岛、安波沙洲,并宣称将南威岛、太平岛等划归福绥省管辖。1974年1月初,南越宣布将在西沙海域勘探石油,同时在越南中部距离西沙群岛370公里的南越海军第一海区司令部驻地岘港设立作战指挥部,由南越海军司令陈文真少将担任指挥,企图武力抢占西沙群岛,南越总统阮文绍还亲自到指挥部面授机宜。实际执行作战任务的是南越海军黄沙特遣编队(黄沙即黄沙群岛,是西沙群岛在越南的称谓),指挥官由南越海军第三舰队指挥官海军上校何文锷担任,下辖4艘军舰。随后,南越海军黄沙特遣编队开始肆无忌惮地侵入中国西沙群岛。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强烈谴责南越对中国领土主权的肆意侵犯,但南越毫无收敛之意。15日,南越海军炮击西沙永乐群岛甘泉岛。面对猖狂的南越海军,中国政府决定采取军事措施保卫西沙群岛。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南海舰队立刻派遣舰艇编队前往西沙永乐群岛巡航,同时命令海南军区民兵随海军编队进驻永乐群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随后,由南海舰队广州基地川岛水警区扫雷艇396舰、389舰与汕头水警区猎潜艇281舰、282舰,榆林基地猎潜艇271舰、274舰组成的舰艇编队进驻永乐群岛海域巡逻,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魏鸣森(副军职)担任海上编队指挥员,一同前去的还有海南军区4个民兵排。临行前,中国军方给魏鸣森定下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三不原则”——“不主动惹事,不先打第一枪,不能吃亏”,实际上赋予了魏鸣森临机决断的权力。随后两天,中越双方舰艇编队围绕永乐群岛不断纠缠,但都没有打响第一枪,17日南越还抢占了金银岛、甘泉岛。19日凌晨,鉴于局势越来越紧张有开战的可能,经毛泽东批准中共成立由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剑英、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邓小平、军委常委王洪文、军委常委张春桥、军委常委兼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军委常委兼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等6人组成领导小组(即从1974年1月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六人小组”),叶剑英、邓小平进驻总参作战部直接指挥西沙作战。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中负责军事工作的总参谋长,西沙作战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战,也是一大考验,一旦战败必将遭遇四人帮的猛烈攻击。西沙海战1月19日10时21分,南越黄沙特遣编队企图强行登陆琛航岛、广金岛,打响了西沙海战第一枪。中国南海舰队当时拥有4艘排水量一千吨左右的65型火炮护卫舰,每艘装备有3门100毫米主炮,相比南越海军并不落下风。然而,这4艘护卫舰当时全部处于维修状态,不能出海作战,南海舰队所能出动的只有排水量几百吨的猎潜艇、扫雷艇,就算是这6艘猎潜艇、扫雷艇也是从南海舰队三个水警区凑出来的。即排水量570吨的6610型扫雷艇396舰、389舰,装备2座双管37毫米火炮、4挺双12.7毫米机枪;排水量400吨的037型猎潜艇271舰、274舰,装备2座双管57毫米火炮、2座双管37毫米火炮;满载排水量三百吨左右的6604型猎潜艇281舰、282舰,装备1门85毫米火炮、2座单管37毫米火炮、2挺12.7毫米机枪。(据编队指挥员魏鸣森的回忆,389舰装备有1门85毫米火炮。)与中国海军4艘参战军舰相比,南越海军4艘参战军舰强大太多。“李常杰”号驱逐舰(HQ-16)满载排水量2,497吨,主炮为一门127毫米火炮;“陈庆馀”号护卫舰(HQ-4)满载排水量1,590吨,主炮为3门76毫米火炮;“陈平重”号护卫舰(HQ-5)满载排水量2,800吨,主炮为一门127毫米火炮;“怒涛”号扫雷艇(HQ-10)排水量660吨,主炮为一门76毫米火炮。在反舰导弹及航空母舰大行于世前的传统海战中,舰船的吨位、主炮的口径及数量都是决定海战胜败的关键因素,黄海海战日本之所以无法取得完胜就在于中国北洋舰队镇远、定远两舰船坚炮利。从参战舰船吨位、火炮口径与数量来看,中国海军处于绝对下风,小船对抗大舰的非对称性武器——鱼雷,中国4艘参战舰只也未装备。从传统海战角度来说,中国海军编队几乎没有任何胜算。海战的结果——中国海军4艘舰艇受损,仅击沉了与中国参战舰只吨位相近的南越海军“怒涛”号扫雷艇,也体现出了中越双方参战军舰这种绝对实力上的差距。然而,中国海军编队却赢得了这场海战,并且自1949年泰州白马庙建军以来直至1988年南沙海战,中国海军以小艇打大舰取得了历次海战的胜利。在这些胜利的背后,是中国海军乃至中国军队骨子里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大炮上刺刀”的血性。南越海军两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在受伤后,即丢下重伤的“怒涛”号扫雷艇撤离,此时距离海战开始不到40分钟。其间,南越曾要求在周边游弋的美国第七舰队干涉,但遭美国拒绝——“我们不支持任何一方”,“对使用武力表示遗憾”。19日下午14时,西沙前线捷报送达总参作战部,叶剑英连声说打得好,打得好!邓小平则轻轻捻灭手中的香烟,说我们该吃饭了吧?离开总参作战部前,邓小平给广州军区去电,定下指挥西沙海战的最后一个决心:“继续扩大战果,收复被南越侵略军非法侵占的珊瑚、甘泉、金银岛。”1月20日,参加登陆作战的南海舰队65型火炮护卫舰232“南充”号(即1988年南沙海战功勋舰502南充舰)以及8艘62型护卫艇抵达西沙,同日中国全部收复西沙群岛。与此同时,中国在海南岛成立海上、陆上两个指挥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南越的反扑。南越在西沙海战失败后,一度也曾试图集结兵力反扑西沙,总统阮文绍甚至亲自飞到岘港打气。可能是看到中国军方准备充分,南越放弃了反扑西沙,转而将触角伸向了中国当时尚无力控制的南沙群岛,再次侵占了5个岛礁。1976年,由中国军方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唐国强主演,记述西沙海战的电影《南海风云》上映。1977年,西沙海战指挥员、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魏鸣森平调南海舰队广州基地副司令员,1983年转任海军后勤部顾问退居二线,1987年于中国军方第二次评定军衔前夕离休,从而无缘将军军衔。

1.《南沙社区 西沙的得与南沙的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沙社区 西沙的得与南沙的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