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国家标准36949个,国家标准样品1439个。其中,强制性标准2111项,推荐性标准34464项,指导性技术文件374项。中国有67种行业标准,备案的行业标准有61854项。中国有37,066个地方标准。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群体标准8818项,设定标准的社会群体总数为2470个;企业通过统一平台申报约107万个公共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由公认的机构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顺序,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并经认可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ISO、IEC、ITU三个国际标准组织给出的定义。从这个定义来看,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个是权威。标准应由权威机构批准发布,在相关领域具有技术权威,并得到社会认可。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必须强制执行。
第二,民主。标准的制定应由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听取各方意见。例如,2018年5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原工商总局、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等部门组成,组织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业、高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共同协商修订,征求公众意见。
第三是实用性。制定和修订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顺序,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科学。标准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以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为基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对关键指标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标准的技术含量代表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过程。
标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本标准,一种是物理标准,即标准样品。文本标准是有版权的官方出版物。标准样品是具有一个或多个良好特征值的材料或物质,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估测量方法和给材料赋值。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监督和管理标准的过程。由于标准的广泛应用,标准化的作用也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标准化在保障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底线作用。国家制定强制性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强制性标准制定得好不好,执行得不到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标准化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着调节作用。标准的本质是技术规范,在相应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许多产品和行业,一个关键指标的提升,将带动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甚至带来行业的洗牌。
第三,标准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新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前一般都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行业的发展。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标准与技术、产品同步,甚至有标准才有相应的产品。创新与标准结合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形成强劲的增长势头,真正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
第四,标准化在促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标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是简化管理、克服困难和不利条件、实施公平政策的重要工具。标准化日益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美丽农村建设和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
第五,在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方面,标准化具有护照的功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符合国际或其他国家标准,标准也是贸易仲裁的依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着80%的国际贸易。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是指由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具体而言,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为加强统一管理,国务院建立了以国务院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部际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促进机制,协调、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项。“职责分工”是指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具体而言,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有关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通过标准化改革,中国建立了政府主导标准和市场独立标准协调发展的新标准体系。该体系由五级标准组成,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集团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属于政府主导的标准,集团标准、企业标准属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需要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根据标准的有效性,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强制性国家标准由政府制定,主要是为了保障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必须执行。推荐的国家标准由政府机构制定,主要以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相匹配的标准、在行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准为主。推荐的国家标准鼓励社会各界采用。截至2018年底,国家标准36949个,国家标准样品1439个。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2111项,推荐性标准34464项,指导性技术文件374项。
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制定国内某个行业内部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发布,发布后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是推荐标准。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67类行业标准,共备案行业标准61854项。
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重点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习俗有关的特殊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由省、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发布后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只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实施,也是推荐标准。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备案地方标准37066项。
集团标准。集团标准由合法注册的社会组织制定和发布,如社团、协会、商会、联合会和工业技术联盟。可以针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所有技术要求制定集团标准。群体标准应当由群体成员采纳,或者由社会各方按照群体的规定自愿采纳。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8818个群体标准,2470个社会群体制定了标准。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但与外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标准被视为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的质量承诺。截至2019年6月底,企业已通过统一平台申报约107万项公共标准。
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的主要力量是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又称“技术委员会”。有人形象地把技术委员会比作国家标准“生产车间”。根据规定,技术委员会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承担起草国家标准、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专业领域较广的技术委员会可以有子技术委员会,也叫“SC”。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子技术委员会1307个,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技术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大学和消费者等方面的代表。目前会员近5万人,其中两所院校院士129人。
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分为预研究、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复审和废止九个阶段。我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与ISO、IEC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国际标准组织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IEC、ITU除外)的国际标准。其成员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7%,其成员经济体占世界总量的98%,因此被称为“技术性联合国”。
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负责制定和发布电气和电气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国际电联是负责信息和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1865年,有193个成员国。
到目前为止,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已经发布了32000多项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它们在促进全球经贸交流、支持工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规范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战略作用。
首先,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际标准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以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制高点为核心的国家标准战略,并通过外交、政治、经济和援助等手段进行合作,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保持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
第二,国际标准继续扩展到社会领域。国际标准有超越传统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的趋势。如ISO先后制定了社会责任、组织治理、政府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反贿赂、审计管理、劳动权利保护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非常重视将国际标准扩展到社会领域。22个部委联合参与制定社会责任标准,中央纪委牵头制定反贿赂标准,审计署牵头制定审计管理国际标准。
第三,国际标准更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都高度重视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共同确定201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智能制造战略小组,国际电工委员会成立智能制造评估小组,共同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智能制造路线图工作组。德国发布第三版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发布了2.0版“添加剂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加快新兴行业标准的制定。
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第一,中国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地位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常任理事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的常任理事国。2014年,来自中国的专家、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先生当选为ISO主席,华能集团董事长舒银标先生当选为2018年IEC主席。中国专家侯麟·赵先生现任国际电联秘书长,中国人民在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
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的领导岗位来看,2002年以来,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机构的院长由3人增加到70人;秘书处的数量从6个增加到88个。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今年,中国还将主办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
二是中国国际标准活动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组织签署了85项合作协议,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与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1份合作文件。通过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东北亚、欧盟、南亚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了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农业食品、铁路、老年经济、石墨烯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上,中国与沿线12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联合倡议》。
第三,中国积极领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在冶金、有色金属、造船、海洋工业、轻工、纺织、机械设备、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电力电子、能源、材料、生物技术、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自2002年以来,中国提出和领导的国际标准数量从18个增加到583个。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已经提交了200多个具有ISO/IEC的国际标准项目,成为多年来国际标准提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四,中国标准的海外应用继续扩大。中国与英法两国国家标准化机构联合发布了中英、中法标准互认清单,实现了60多项标准的互认;在食品和能源领域,有39项中国标准以双数形式被蒙古国采用为国家标准;土库曼斯坦已注册批准240项中国标准;塔吉克斯坦采用了14项中国标准;中国正在推动与俄罗斯交流445宽体客机标准(包括209项俄罗斯标准和236项中国标准)。在柬埔寨、老挝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办了9期农业标准化培训班,近100项中国标准在东南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广使用。
在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导,也是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把握的三大战略之一。为了系统把握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内涵和任务,总局(标准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中国标准2035”研究,并将“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作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人,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300余人参与项目研究。
“中国标准2035”项目设立了“标准化战略定位与目标研究”综合学科和“中国标准化体系、方法与评价研究”、“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研究”、“国防与民用技术发展战略标准化一体化研究”三个专业学科。该项目将需要两年时间形成“中国标准2035”研究报告,并对中国标准化战略纲领性文件的编制和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
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准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发展协调的新标准体系,完善统一协调、高效运行、政府和市场治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持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使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分为三个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每两年进行一次。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深化改革是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需要不断推进。目前和今后,我们将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民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标准,坚决保持公共安全底线,让人民放心购买、放心使用、放心食用。第二,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的效率,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到24个月以下。第三,严格限制政府主导的标准制定范围,加强标准审查和审核,有效减少政府标准的数量和规模,为市场自主的标准制定留足发展空。第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市场主体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集团标准,放开和搞活企业标准,充分释放企业和社会组织标准化的创新活力,使标准化成为市场主体改善经营、谋求发展的有力助手。第五,加强对地方和行业标准化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监督,落实新《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争取标准化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标准化工作的特点是与相关领域相结合,积极为发展服务。“标准化+”是指采取积极行动,积极向上、倾斜向上,将标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先进制造”、“标准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生态文明”等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总体上,将“标准化+”与地方、行业、企业实施实体紧密结合,组织开展“一亿个标准、标准推广”行动,打造10个国际化、创新型标准城市,培育50个标准化试点业态,推出1000家企业标准“龙头”。二是存量方面,“标准化+”要与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紧密结合,加快标准升级升级工程。努力构建全要素、全链、多层次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幅度提高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家政、养老、旅游、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跨越。三是增量方面,“标准化+”要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新产业、新动能标准试点,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及时制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标准,科技研发、标准开发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新标准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继续在中医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下功夫,提出国际标准建议。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我们将主动出击,提前布局,积极提出国际标准中国计划,让更多国际标准融入中国技术。第二,加快标准互认,进一步深化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与其他国家在智能制造、老年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合作,促进国家间标准体系的兼容性。推动相关国家采用或注册中国标准,实施海外标准化示范推广行动,加大对农牧业等海外标准化示范区的推广力度,通过示范效应为中国标准的海外应用和推广提供便利。三是推进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能力合作,拓展外贸和绿色、人文、卫生、金融、海洋等优先领域,重点关注重点国家和重要平台,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对接和标准体系建设。"
(来源:国家标准平台)
本网站发表和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国际标准化 国际国内标准化的现状与趋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际标准化 国际国内标准化的现状与趋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2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