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阳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四年前,作为第一批军校毕业分配改革的亲历者,我以综合评定区队第二的成绩,选择了专业对口的部队和岗位。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马上,又有一批新干部即将奔赴自己的岗位。而关于毕业分配的现行政策,在近几年的实行中,确实使毕业分配做到了更加公平、公正,也使学员能够才尽其用、人尽其能。

虽然有些人仍然觉得不尽人意,但可以说,“打分制”的实施,恐怕是军旅生涯所能遇到的、相对最公平也最拥有自主权的政策。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

军校学员的毕业分配,是能影响一名军官一辈子的。

这话不假。选择“北上广”?还是奔赴“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毕业分配就是人生的“岔路口”,不仅仅是首次工作岗位的分配,从分配地点开始,随之决定了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诸多人生大事的格局,占据着一个人的半生命运,也就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分定终生”。

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暂且不去判定分配到一个单位的好坏,然而现实情况下,在大城市或者框架结构大的单位,在婚姻交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相对有优势,各方面的既得利益会增多;而在边远艰苦地区、一线基层部队等地方,相对环境的落后,以及伴随保障的有限,往往会成为个人发展受限和家庭生活受阻的主要因素。

2015年之前,我军的毕业分配制度主要是由部队上报需求、总部拟制计划、院校实施分配的“三步走”展开的。这种制度下,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分到哪里算哪里,也缺乏透明和监督,难免有“找关系、打招呼、递条子”等现象的发生,让一些人“输在起跑线”上。

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都是看着前人的足迹,去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足迹。在这样一个人生大事面前,没有人去回避。我们那些前辈们的现状,让当时的我们面临着人生选择题。

2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2015年,原总政颁发了《军队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规定》,对军校毕业分配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规定》明确:

优先保障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和新型作战力量部队补充需求;

本、专科毕(结)业学员主要分配师级以下部队;

研究生毕业学员应当兼顾其研究方向和素质特长,主要分配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密集型部队。

同时,还规定了下列单位不予补充生长干部毕(结)业学员:

(一) 师级(含)以上单位机关(不含舰艇支队机关);

(二)省军区系统不辖部(分)队的军分区(警备区)、人民武装部,以及未编制排长等起点职务岗位军官的预备役部队;

(三)老干部服务管理机构;

(四)非编机构和临时单位;

(五)其他按照规定不得补充生长干部学员的单位。

院校(不含所辖教练试验部队、分队)、科研单位、中心(队属)医院以上卫生机构、军代表机构、新闻宣传出版社等单位一般不予补充本、专科毕(结)业学员。

而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以学员综合评定,作为确定任职培训去向、分配工作单位的基本依据。

这种依据学员全程学习课程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和平时综合表现等情况、进行量化加权计算的“打分制”的评定结果,让学员更加具有了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分配的公平性。

而当年,我们区队的24名学员,按照综合评定的成绩排名顺序,依次选择了自己的去向。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军队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规定》的制订与实施,为毕业分配解决了许多问题,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

从这四年的开展实施来看,结合学弟学妹的毕业形势,我们大致梳理出了这三类典型现象:

①高分者不愿意去边疆,低分者不得不去。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马太效应”,指的是一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百分制的评定下,高分学员具有优先选择权,而许多人不愿意选择分配至艰苦边远和作战部队,增加了向大城市和大机关的流动性,造成了分配上的两极分化,更造成了优秀人才补充艰苦边远地区机制的减弱。

②综合评定向特长评比的“变味”。

在综合评定的大背景下,尽管教学训练考核科目成绩的比重较大,但总分平均分差不大,再乘以学习训练所占的百分比后,一般不会拉开太大分差。

反观特长评比所加的实打实的分数在综合排名多一分能超越十几人,导致一些学员从入学开始就忙着各类比赛竞赛活动,与院校以教学训练为主体相偏离。

③学员之间的恶性竞争。

没有利益冲突的友谊,是最纯粹的友谊。四五年的时间一起吃苦受难、一起摸爬滚打,使军校学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而在毕业评定排名先后和固定的单位岗位数量面前,又使他们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谋分数就是谋分配,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兄弟义气、情同手足《水浒传》可能就演变成了《芈月传》。

军改不是一蹴而就的。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军改的一部分,亦是如此。而在今年6月,在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改革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的意见建议》,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又再一次提上了议程,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可以看到,军校人才培养输送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去一直困扰生长军官的问题,需要被不断科学论证并妥善解决,也终将被解决。

                       编辑                            搜图试试搜索近似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

1950年1月,邓小平同志找18军军长张国华谈话,命他率领部队挺进西藏。得知变动,张国华只有两句话:“一切听从党安排!”“坚决完成任务!”而在军队改革的调整移防中,我们广大官兵听令而行、说走就走,舍“小家”为“大家”,展现出“党叫去哪就去哪”的绝对服从意识。

改革是利好的,而未来的毕业分配,这三个方面不可或缺。

更加趋于基层一线。在军校分配问题上,生长干部向基层一线加大分配力度的趋势不会变,这一点与“部队是要打仗的”的本质分不开,天经地义、雷打不动。与此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导向不会变。

更加注重激励吸引。在提拔使用上,同等条件下比内地干部“快”上一步;在工资待遇上,进一步与内地拉开差距;在政策福利上,向边远艰苦地区着重倾斜;在任职年限上,明确最低年限的划定……真正意义上让边远艰苦地区有吸引力,让边远艰苦地区的干部有竞争力。

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在原有《军队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规定》的基础上,更加主动“阳光分配”,进一步优化学员综合评定,鼓励高分者优先挑选岗位,但要控制比例限制,确保不同地区干部质量的合理分布,而对那些评分很高、又主动选择去艰苦一线部队的优秀学员,进行高定级别或者缩短最低晋升年限的奖励。

人才不是招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如何把那些确实有素质、有能力、也有情怀的好干部选进来,在更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和磨练,为国家和军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应该在如何让他们想来,愿来,有奔头、有想头、有盼头上下功夫,这才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方。

就在昨天,一名即将毕业分配的学弟还打电话给我咨询分配填报的问题,看着一个个都是去往一线部队的名额,他既纠结又期待。

我想,当“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人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所谓“一分定终生”自然迎刃而解。

1.《军校毕业分配 军校学员毕业分配,打破一分定终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军校毕业分配 军校学员毕业分配,打破一分定终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