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玉林罗美兰

来源|   法律先生

一个女律师得奖了。

几天以来,很多媒体竞相报道。他们写性别歧视、写家庭出身、写公益律师的惨淡经营。

我们想写的,跟这些都无关。

 

01

运动员中的奥运冠军 。

289名,是公益律师网站上登记的在册人数。

108万件, 这是司法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律师处理的免费法律服务案件。

今天,全国具体有多少律师在从事公益法律事务?每年处理多少案子?

没人知道,也无从统计。

在这个数量未知,默默无闻的群体里,郭建梅律师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

她的付出能受到关注,得到肯定,并且还有刘震云这样“旱涝保收”的作家丈夫,给了她稳定的家庭生活保障。

可是即便幸运如运动员中的奥运冠军,郭律师的执业生涯还是寸步难行。

我国的公益律师现状如何,由此可知。

郭律师早年合作的公益广告

02

什么样的案子,让律师抑郁 ?

对于郭律师所说的压力,很多人无法理解。

妇女法律援助这个事情,离大部分人的生活确实太过遥远了。

人们更爱在朋友圈分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其乐融融,却嫌少见到拳脚相向的家庭暴力。

李彦,四川安岳县的小卖部老板,长期遭受家暴,还被剁掉一根手指。

她反复寻找妇联、社区、派出所帮助无果后,终于,在一次扭打中杀掉了丈夫谭勇,然后将其分尸。

一审开庭当天,谭勇的家属在法院门前拉横幅,堵住律师;二审当天,他们带了遗像到法庭,并且当庭辱骂辩护律师,场面一度失控。

这就是“郭建梅们”的案子,这样的极端案例不算普遍,但也并不特殊。

 

郭建梅律师曾经接触过的邓玉娇

03

你关注做公益律师的同行吗 ?

“你了解郭建梅吗?”我们尝试着问一些律师。

“知道啊,北大出来那个,最近还获奖了的嘛。但了解谈不上。”不少人这样回复。

“公益律师”在行业内,好像成了一种陌生而遥远的存在 。大家都忙,没空关心。

就像郭建梅在采访中提到的一样,毕业多年后,同学见到她,问的第一句话是:建梅啊,你怎么还在做公益律师哦。

这句话里充斥着一种朴素地惋惜和关心。

名校出身,专业过硬,去做公益律师,外行扼腕叹息算是正常,但同行都是学法出身,是否应该有不一样的评价呢?

刘震云曾说:我们国家缺的不是钱,是眼光

 


​04

让律师,更体面地做公益和法援 。

一直以来,律师都有固定的法援案件指标。

执行方式,多种多样。有人兢兢业业,有人敷衍了事,有人随手丢给助理······这三种形式,排名越靠后,选择的人越多。

律师就那么没有“公德心”吗?恐怕也不是,当初投身学法的年轻人,志在扶贫济弱者甚众。

是制度支付给这份“公德心”的对价太低了。

广州市2018年法律援助补贴标准

无论是日常法律援助,还是当下如火如荼的村居律师,只有少数沿海发达地区待遇勉强。

在更多的内陆地区,可以形容为惨不忍睹,费用常常不够油钱。

这种制度性敷衍,是对帮扶对象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法律服务的轻视。

律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在缴税,养家糊口,好的制度,不应该要求律师“一心为公”。

法律援助是国家责任,政府不应把职责转嫁给律师,律师不是公务员。

法律援助案件,理应得到更加体面的对待。

郭律师此次获奖,对她本人来说,有利有弊。

但是对于律师行业,无疑是一次好事。看到这样的同行得奖,更多律师可以稍加思考,创收是不是律师的全部。

律师行业的上游单位,也可以借此机会考虑,如何引导律师们从善如流,而不是为法援发愁。

在此,我们向所有投身公益的律师致敬。

公益律师网站登记的部分律师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1.《郭建梅 当我们谈论郭建梅时,我们该思考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郭建梅 当我们谈论郭建梅时,我们该思考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