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来源| 浩然文史
“内务府”是一个在穿越小说、古装剧常见的官署名。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涉及宫廷事务之时皇帝往往要传来“内务府总管”指示一二。颇高的“出镜率”使内务府在广大古装剧及历史爱好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内务府到底是一个什么府?内务府制度与包衣制度有何历史渊源?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聊聊这两个问题。
努尔哈赤剧照
一、内务府制度的源头:包衣制度
首先要知道,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中国古代设立宫廷事务管理机构的历史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即设置太宰,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汉代以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皇室财产,以后历代多有沿袭变革,而内务府制度却并非与历代同出一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相对于汉族王朝具有更为突出的独特性,内务府制度的源头便是满族在关外时所形成的包衣制度。
沈阳故宫
包衣(满语booi)一词,为满语“家的”的音译,最早见于《满洲实录》。与人们所认为的“奴才”不同,在包衣形成早期,主要是统治阶级吸纳的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或氏族成员,如内府完颜氏就曾因与清太祖有姻亲,而被编入包衣。而跟随清太祖起兵的勋戚也不乏隶属包衣者。伴随清太祖势力的逐渐扩大,包衣的来源也逐渐扩展到战俘、契约奴仆、获罪之人,以他们为主体的包衣人(满语booi niyalma)身份日趋稳定,成为了固定的仆从阶层。
八旗制度建立之后,专门设立了包衣佐领、管领,管理包衣事务。然而,包衣虽然处于仆从地位,但仅是相对于其主家而言,对外,包衣仍旧拥有独立的户籍,是同样位于正身旗人之列的“正户”(满洲贵族、宗室、觉罗,有些也在包衣之列,如三等男爵胡海等)。这种双重身份,使包衣既不同于外人,也不同于后世的旗下家奴,而是与主家拥有着更为密切的特殊关系,乃至于成为主家最获信赖、也是最忠诚的家臣、助手,甚至是朋友(如康熙帝的知交、曹雪芹之祖曹寅即出身正白旗包衣)。包衣制度所构成的一种家族对家族的从属关系,为独具特色的内务府制度奠定深厚的基础。
曹雪芹就读的八旗子弟右翼宗学堂
二、内务府制度的演变
随着关外社会发展和后金政权封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皇太极称帝后,便在原有的皇属包衣牛录基础上吸收明朝相关制度,推动其向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内府转变,内务府便由此产生。此时的内务府机构较为简单,还属于雏形阶段。
清入关之后,由于宫廷服务范围的扩大以及在制度建设方面对明代吸收力度的增强,内务府一度被裁撤取代。顺治十一年(1654),宦官吴良辅向顺治帝提议,仿照明朝时内官廿四衙门的形式,设立十三衙门,管理宫中事务。这一举动改变了清朝以往由天子家臣处理宫务的传统,且由于十三衙门的属官皆为宦官,重新显露了明末太监干政的苗头,不少汉臣在外朝也受到排挤,无疑同时触动了八旗勋贵与汉族官僚的利益。
《少年天子》吴良辅剧照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驾崩后,以孝庄太后、鳌拜为首的满洲贵族以“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名处死吴良辅,并裁撤十三衙门,以皇帝直属的上三旗包衣重设内务府。但此时的内务府,便是建立在十三衙门的“废墟”之上,继承其基本部门和职能并集合原内务府特色而成的“新内务府”了。
孝庄太后
而对于太监,则有内务府总管进行统一管理。康熙十六年(1677),内务府增设净事房,置总管、副总管以处理宫女、太监事务。自此,太监群体的地位便急速下降,直至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内廷事务基本由皇帝直属的上三旗包衣掌管,乃至后期直接由皇帝委派亲信大臣管理内廷事务。清代自吴良辅后未尝出现权宦干政,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内务府制度下,内廷与外朝混同为一的官僚体系。有清一代如和珅、鄂尔泰、明珠一类的亲信官员不止在内务府供职,同时出将入相,在外朝担任显职。这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得到缓和,同时也加强了皇帝对全局的控制。小小的内务府里,也深藏着君主专制的色彩。
光绪大婚图(局部)
清代中前期的内务府,因其所施行的奏销与监察制度良好且运转严格,加之以皇帝个人的勤勉,各项事务的办理尤其是财政管理都颇有成效。康熙帝曾赞誉:“明季宫中,一年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到了清代中后期,内务府内部腐败愈加严重,也如清末的其他机构一样,沦入了腐朽的行列。
清末新政期间,内务府亦是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对象。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洋考察大臣端方上呈《请定国事以安大计折》,其中即有“明宫府之体制”的要求,呼吁改革内务府官制并厘定皇室经费。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宣布要仿照日本宫内省制度改革内务府,然而改革仅仅流于形式,难以解决内务府腐朽至极的问题。清帝逊位后,内务府作为皇室服务机构,凭借《优待条件》得以保留。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内务府才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遗存归于沉寂。
晚年合影:鹿钟麟(左)溥仪(中)
三、内务府机构的组成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载,内务府的成员由内务府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十五个包衣佐领、十八个旗鼓佐领、两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及太监组成。内务府衙门分内务府堂及所属七司、三院等五十多个部门,总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为皇帝特别委派,无定额。内务府总管为内务府之主官,品等为正二品。内务府的机构组织、职官人数皆为清代之最,是名副其实的清代第一大部门。
《钦定大清会典》书影
内务府堂是内务府官员的办公处所。下设月官处、督催所、销算房、翻译房、档案房及本房等办事机构。《内务府册》载:“内务府在西华门内右翼门之西,循墙第四门,东向,前后凡五重,其廨舍之数,共四十有三间。” 另有宫殿监统辖下属七司三院。七司之中,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职能如同外朝的六部,庆丰司则掌管内廷及上三旗所属的牛羊畜牧。三院即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分别掌管宫廷马匹、仪仗及全国各地的行宫园囿。此外还有三织造处、织染局、打牲乌拉办事处、各地皇庄,及针对圆明园、热河行宫等各处园林、行宫,咸安宫等八旗子弟官学、雍和宫等宗教场所及三大殿、陵寝的专门管理机构。由此可见,内务府规模之大,涉及皇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荣禄
庞大的内务府机构,每年需要大量经费维持运转。清朝规定户部每年拨银六十万两以上作为皇室开支,此后又有调拨广东海关银两补充。除户部拨款外,皇帝还会委派内务府亲信包衣出任盐政、榷关差事汲取国家税收充实内库。当然,内务府也可以通过变卖宫廷多余的珠宝、材料及经营满洲、蒙古各地山林草场以获取收入。除此之外,当皇室举行隆重宴会时,如如万寿、千秋庆典,会有国家专项拨款。
乾隆六十大寿
文史君说:
内务府制度作为满族包衣制度与中原王朝内府机制的融合,终清一代,对清代宫廷管理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仅缓和了内廷与外臣之间的矛盾,更为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内务府制度的建立,是清朝国家机构封建化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笔。
参考文献:
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人民出版社2008版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版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10版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1.《吴良辅 什么是真正的包衣?内务府总管是不是太监?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良辅 什么是真正的包衣?内务府总管是不是太监?电视剧再也骗不了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