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80后一代乡镇青年,可能还要涵盖部分70后及90后,小时候最熟悉的歌曲,大概得是《纤夫的爱》。

这首歌的开头,是一段充满了魔性旋律的前奏,懂的人自然懂。

要问为什么我们会对这首歌曲如此熟悉,那都要拜小时候家乡的乡镇电视台所赐。

大概是在9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的乡镇都一窝蜂办起了电视台。在那个大多数家庭都没钱开通上星卫视的年代,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中央台,省台,市台和县台这几个频道,也就是每天晚上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再看看电视剧。

后来,镇上也开办电视台,推出了王牌节目《点歌台》。

这个节目受欢迎程度,简直是令人发指。而且这个节目也只有乡镇电视台能办得起来。

点歌台是干啥的呢?就是每家每户,有啥结婚啊,生日啊这些喜庆事儿,花10块钱到镇上电视台点个歌。电视屏幕左右两边会打出字幕,统一格式:亲戚某某某某(携家人)祝某某新婚快乐,或者是12岁生日快乐,如此等等。

婚礼点歌是最最常见的情形,《纤夫的爱》简直就是头牌中的头牌歌曲,每每有新人结婚点歌,这首一定是必点歌曲。

因为这首歌,实在是太符合乡村审美了。尤其里面还有一句“让你亲个够”。

这是真正属于乡村的土味情歌。

土的掉渣的歌词,农村群众不喜欢弯弯绕,什么情啊爱啊,浅显直白,直接来。

配上同样土的掉渣的歌曲MV,两个演唱者都特别符合农村的审美观,特别是尹相杰,长得那真叫一个农村人模样,方头方脑,看着就憨厚老实,谁能想到他后来能吸毒。

所以这首《纤夫的爱》在当年真是传唱一时的神曲啊。

除了这个,其它婚庆点歌比较受欢迎的歌曲还有《大花轿》。

开头同样是一段充满魔性的旋律,歌曲MV还是怎么土气怎么来,什么大红大绿,农村群众就好这一口啊。

这首歌的歌词,比《纤夫的爱》还要朗朗上口,直白得很,后来被某些好事者进行了改编,成了这个样子。

太阳出来我爬电杆

爬上了电杆我扯电线

一摸摸到了高压线啊

把我送进了阎王殿

我给阎王他买包烟

阎王封我去做神仙

我送神仙二锅头啊

终于回到了人世间

这改编的歌词,同样充满了乡土味道,绝壁是城里人写不出来的玩意。

大家由此可以想象,《大花轿》当年的风靡程度。

9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这种歌词浅显直白,旋律还不错的通俗易懂的情歌,还颇有几首。比如《小芳》,比如《九妹》,等等。

当然,点歌的需求是巨大的,只要是和情歌搭点边的,都是可以的。港台流行金曲,尤其是双人对唱的歌曲,那真是是非常应景。记得当年我们初中刚毕业没几年的语文老师大婚,我们全班给她点了首刘德华、关之琳合唱的《相约到永久》。

至于其它,歌名中只要带个祝福俩字的,都是好选择。蔡国庆的《365个祝福》,孙悦的《祝你平安》,张学友的《祝福》,也基本上是每天必听。

最初,镇上电视台的点歌节目,每天大概持续1、2个小时,从《新闻联播》结束,看完天气预报开始,到9点差不多,接着开始放各种香港电影,看完睡觉,这就是90年代末期一个典型乡镇人民的晚间娱乐生活。

但后来点歌台兴起了一种新业务,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那也得点歌啊。

大家想想,这结婚,顶多一个月有那么几个就不错了。但是在每年7、8月份,高校录取通知书发放季节,这点歌就得排队了啊。每天都要从7点唱到12点,不停歇,第二天接着来。

最应景的歌曲,那就是《步步高》。“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看看,送给考上大学的亲戚,多适合。

这孩子考上了大学要庆贺,也不能忘了老师啊,顺便再给老师点几首歌颂师恩难忘的歌曲,比如《好大一棵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总之,有那么几年,乡镇电视台办的那叫做红红火火,收视率杠杠的,绝对是四乡八里乡亲们晚上必看节目。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地气,点歌台这个节目,真正反映了观众们的心理需求。农村乡土社会,办个喜事,就是图个面子。所以才要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电视台点个歌,这喜事传播范围就更广了。

而且大家都是熟人,一个镇子的居民,怎么也能攀上亲戚,看到谁谁家办个事儿,点个歌,你都认识,说得上名字。这种心理亲切感就不一样。

说到底,这真正办的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节目。

所以,乡镇电视台小是小,有它的劣势,但反过来想,就是优势。正是因为受众范围小,大家都认识,所以点歌台才办得起来。

不然你去省台点个歌,谁认识你啊,那肯定就没兴趣看了。

所以小地方的媒体,要想生存,就一定要办本地居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体会到的节目。这就是乡镇电视台给县级电视台的启发。

这方面并非没有成功案例。

在知乎上关于县级电视台的讨论,排名第一的回答很有意思。

这位匿名用户讲述了他们电视台的一段往事,后来评论区考据出来,是湖北洪湖电视台。办出了舆论监督节目《百姓关注》、三农服务节目《水乡农事》,每周一期,县里的群众们非常欢迎。

就一条,接地气,讲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百姓关注》专门讲“哪里公厕堵了没人修啊,哪里的道路坏了没人管啊,节目一播出,城管部门、交通部门立马行动。”

《水乡农事》“更是天天在田间地头跑,哪个农户的鱼苗正在寻找销路啊,哪家的水稻发病了要如何防治啊,天天在节目里滚动播出,节目组网络了县里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的一批专家,及时给农民讲解,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很多问题。热线电话天天响个不停。”

试想想,这样的节目,老百姓怎么会不欢迎呢?

2009年,全国广电系统举办国庆60周年庆典,洪湖台被评为全国百佳县级先进电视台。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县级电视台,办得风风火火。

至于前段时间引起大家关注的《1818黄金眼》,为什么在本地观众那里广受好评?

还是接地气啊。

你得讲本地老百姓关心的事儿。

本地电视台那些上星卫视的区别就在这里。上星卫视是要给全国观众看的,受众范围更广。本地电视不上星,表面上来看,收视范围小是它的劣势,但反过来看就是优势。地方电视台的立足点,就是服务这一小片,要深耕,要打进群众的生活里面,你真正把这一片的观众服务好了,自然也能办出好节目。

所以,小有小的好处。正是因为小,所以可以做成联系群众的纽带,广播电视媒体,就是要成为群众互相交流联系的平台。群众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儿,总要有个讨论交流的平台,县级电视台的生存之道,就在这里。关键是看有没有用心去关心群众的关注点。

1.《生命电视台 县级电视台要如何生存?说说我们小时候的乡镇电视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命电视台 县级电视台要如何生存?说说我们小时候的乡镇电视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