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闻社区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

早上《经济学人》邮件推送了一篇重头文章,标题是“特大喜讯,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终于达到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了!”

简单摘编一下这篇文章:

从2006到2016年这十年,英国成为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效果最好的国家,平均每年减少3.4%。

今年2月份,英国政府旗下的官方环保智囊机构Carbon Brief统计,去年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减少了1.5%,达到了3亿6100万吨,而且是连续6年下降。

相比199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了39%。为何要把1990年设定为一个基准?因为这一年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事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年份,大约从这一年起,富裕国家开始意识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而且英国环保部还和历史学家们联合起来搞了一个五百年大数据,认为2019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即19世纪中叶差不多。

英国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控制了为了发电量而导致的煤炭大规模开采(化石燃料中最不洁的一个)。自从1987年起,英国就再也没增加哪怕一座煤炭发电站(归功于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

2014年,英国30%的电量依然要依靠煤炭,但是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降低到了6.7%。

2018年,英国实现了1856小时的无煤炭电力供应,而且还计划到2025年完全抛弃煤炭发电。

清洁能源如离岸风力发电和太阳能计划越来越能拿到政府补贴(包括天然气)。

虽然发电可以不用煤炭,但是用炭的大头依然还有交通和取暖,让英国依然是全球20大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虽然远低于美国和中国。

该文章“不怀好意”地放出了一个数据统计图,其实就是暗指,世界上所有的大国中,只有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每年猛增。

但《经济学人》真的抓住英国温室气体控制原因的关键了吗?

砍掉煤矿,这个“默默的温情”之下又有多少产业工人的血泪呢?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在“去工业化”战略下,英国是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唯一制造业产出增速低于其他产品与服务产出增速的国家,也是制造业设备投资、培训与研发投入最为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而且制造业产出下降速率与幅度、吸纳劳动就业比例与下降幅度最大。

在大英帝国让出世界头把交椅半个多世纪后,尤其随着二战结束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无论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还是在本国GDP中的份额,吸纳的就业比例,以及品牌等各个方面,“英国制造”随同帝国退出了历史核心舞台,不仅与美国,也与德国、日本等OECD主要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英国制造”现在去了哪里呢?有两位英国剑桥学者Michael.Kitson与Jonathan.Michie在分析英国制造业大滑落的政策性原因时,将矛头指向了货币与工业政策:“过去30多年(上世纪60到90年代)英国宏观经济政策一再导致汇率高估与高利率,这两者均打击了制造业。与此同时,工业政策一直是无效的,几乎没有将公共部门作为一种现代性力量加以运用。”

两位学者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起,历届英国政府,特别是撒切尔夫人,经济政策目标过于关注诸如通胀率和利率等名义指标,而不是就业率和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导致的经济滞胀性衰退后,英国跟在美国后面,一味将抑制通胀作为主要目标。在“新自由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一套自由化政策中,将建设一个所谓更有弹性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作为主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和缩减工会力量,削弱劳工阶层的整体谈判能力。

英国卫报去年5月份的报道:过去的三十年,英国的制造业萎缩了三分之二

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对劳工的薪酬支出,也大大降低了对在职雇员的技能培训支出。同时,高估的汇率和高利率又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能力,使制造业企业对培训支出更加没有热情与能力。这形成了恶性循环。时间一长,英国经济的技能基础受到极大削弱。


无论是投在制造业设备上的还是研发方面,英国企业资本支出能力与水平不断下降。在一味“小政府”和限制政府支出的约束下,大量失业人员得不到来自政府的再就业培训支持。如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创新和生产率提升呢?

北海油田的开采量也在下降,英国的发电量和温室气体控制的关联,颇耐人寻味

两位学者的分析没有遵循一般新古典经济分析范式。企业面临的环境并不是充分竞争的,价格并非时时处处都是有效的。

英国卫报:英国制造业人数从1979年的680万缩减到目前的250万

他们认为,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消费者客户关系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1950年,英国占全球出口的10……,2009年只剩下了3%,2019年呢?

从1983年英国制造业部门对外进出口不再有盈余后,一直到两位学者考察的1999年便一直是赤字,其国际竞争力江河日下。他们同意其他学者所总结的:制造业产出的相对下降只是“英国的独有现象”。不错,撒切尔夫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政策,使制造业生产率有一定提高。

1960年英国汽车产业工人有百万之巨,2009年只剩下18万

然而,且不说英国这一指标表现仍逊色于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即便这种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也主要被用于增加利润,而不是用于降低价格;增加的利润主要被用于股息分红支付,而不是投资。

如果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收益主要用于降低产出价格和投资,则将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和产出,进而扩大就业,增强投资与研发投入,这将会巩固与增强经济基础。过于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股东利润,导致英国制造业净投入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路下滑到90年代的负数,制造业就业吸纳水平也一再下降。

威尔士最后一个深层煤矿停工,120名煤炭工人失业

所在制造业就业水平大大下降的同时,整个国家总体失业率也在上升。

人们看到,1950年时英国还是欧洲第二富有的经济体,到了1973就滑落到第七位,1992年跌落到第十一位;1950年至1973年间,在欧洲16个经济体中,英国经济增长率最低;当所有这些经济体1973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均下降时,英国并列排在第12位。

BBC:现在的英国制造业只占该国经济的10%

英国的这段历史表明,“去工业化”无论何时都是值得特别慎重甚至警惕的提法,更不用说去做。中国这样的大型发展中经济体,更应远离这样的意识与想法。尽管“无工不富”似乎听上去有些老套与庸俗,但迄今的经济史还尚未证明这一说法不正确或不应受到重视。

10年前,英国BBC揭露了Cadbury骗政府补贴,然后把巧克力制造工厂转移到波兰的丑闻,造成了400名巧克力工人失业。制造业已经严重萎缩的英国,未来可能连一块可口的巧克力也造不出来了。

1.《去工业化 能够把去工业化说的如此清新脱俗并拿来邀功的,也只有英媒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去工业化 能够把去工业化说的如此清新脱俗并拿来邀功的,也只有英媒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