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烟细雨的浙江省西南部,生活着华东地区唯一的土生少数民族——畲族。这里不仅有美丽如画的风景,更有独特的民族风情。8月31日晚,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畲族歌舞团携手畲族非遗传承人在上海梅陇文化馆精彩上演“国乐雅韵”第39期——“景宁如画”畲族民歌专场。原生态山歌、传统祭祀歌舞、新创歌曲《山哈人家》等曲目将畲族的民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客人了,泡一杯茶,有《敬茶歌》;请客人吃饭,有《敬酒歌》;在山上干活高兴了也要唱山歌,歌词内容都是即兴创作。”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东弄村村民蓝仙兰是当地有名的“畲歌达人”,6岁起开始随着母亲雷新彩学唱山歌,擅长众多畲歌曲目。如畲族喜歌《娶亲歌》《彩带歌》,哀歌《没娘歌》《哭翁歌》,以及《盘古歌》《砍柴歌》《迎客歌》等原生态山歌。近年来,她还根据时代特征及创新思想,创编了以民族融合现代流行的山歌新式唱法,并创作了多首符合时代的歌词。“畲歌有语言没文字,在口耳相传中延续,畲族妇女会根据心情、环境,循着原有的调子,自己编歌词。”蓝仙兰说。

畲族民歌手蓝仙兰(右)现场教孩子唱山歌

畲族民歌在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均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民歌”丽水市级传承人兰聪美介绍,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则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唱法,又称“双条落”。“畲族山歌很多都是顺口溜,歌词编写非常自由,畲族妇女人人会唱、会编。”

“水连云来云连天,畲族山歌几千年;山歌本是祖上传,畲族子孙记心间;歌是畲族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三月三”是畲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乡人民都会云集宗祠,以传统的畲族山歌调式进行对歌,庆贺民族节庆。当天还会炊制乌米饭,故又称“乌饭节”。

畲族人大多能歌善舞,梅陇文化馆的舞台上,既有原生态节目展演,也有创新性的畲族歌舞,当代与传统的畲族文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穿着民族服饰的畲族舞者介绍,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始祖的习俗,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舞步多为狩猎动作,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仰。锣鼓敲打声中,年轻的畲族舞蹈演员边唱边舞,踏着鼓点,三步一回头,队形不断变换。

畲族舞蹈演出

除了原生态的歌曲演出,“畲族彩带”省级传承人蓝延兰还带来了纺车,现场展示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彩带配色鲜艳,红、绿、黄、黑、白、紫等各种颜色交织,主要的图样纹饰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纹”“蝙蝠纹”等。随着社会发展,一些识字的畲族女性还创造性地编织出汉字织纹彩带。历史上,蓝延兰的太曾外祖母便率先编织出了《皇帝朝纪》字带,上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朝纪,宋元明清”等104个汉字,堪称一绝。“编织前需要精心设计打好腹稿,编织过程中耗工很大,多则几个月,少则数天,因此畲族彩带很是珍贵。”蓝延兰说。畲族彩带也与当地的婚俗有关,姑娘定亲日,男方把“定亲礼”送来时,女方的回礼之中一定要有姑娘亲手编织的两条彩带,这叫“定亲带”。

蓝延兰还是景宁浙江畲族歌舞团倾情打造的文化大戏,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风情旅游剧《印象山哈》“彩带恋歌”非遗展示中的主要角色。此次,她在舞台上编织的彩带就是全剧畲族男女主角恋爱定终身的信物。她参与这台畲族常态化精品剧目演出已经有4年多了,“演了287场了,接待观众8万余人”。

“畲族彩带”浙江省非遗传承人蓝延兰展示彩带编织技艺

在家乡,蓝仙兰创办了东弄村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教年轻人传唱山歌。蓝延兰创办了彩带工作室,教年轻人编织畲族彩带,两人都惊喜地看到,愿意来工作室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畲族文化后继有人了。”对于此次来沪演出,两人也难掩兴奋之情,“畲族文化要传承,就要走出去,要让各地的观众都看到最精彩的畲乡风情。”

1.《畲族民歌 纯朴热情的畲族民歌,道出江南的劳动与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畲族民歌 纯朴热情的畲族民歌,道出江南的劳动与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