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猴年正月尚未结束,上海飞往井冈山的航班上,已经迎来了一支近四十人的团队。初暖乍寒的季节,春游为时尚早。这群主要由“70后”和“80后”组成的队伍,一踏上这方热土,齐刷刷地换上了红军服,戴上八角帽。此举引来过路老乡们的纷纷侧目。“这是从哪里来的剧组?”一打听,他们来自上海。

穿上红军服,大家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留下光辉形象

事实上,这群上海年轻人此行不是为了“拍片子”。他们的确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不过这些来自文学、戏剧曲艺、美术、影视、音乐和舞蹈六个门类的文艺青年,到井冈山来,却带着别的使命。此次井冈山之行是为期三年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一个重要内容。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此行就是为了让青年文艺家们更了解我们党的历史、了解井冈山精神,激励他们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初到井冈山,学员们换上红军服,戴上军帽。扎起小辫,俨然当年革命青年样儿

抵达当天的下午,学员们便换上红军服,接过班旗,戴上军帽,以一个兵的身份,聆听了《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讲座。为了整洁自己的军容风纪,几位长发女学员编起了羊角辫,一副红军女战士模样。

在茅坪八角楼和龙江书院现场教学点,学员们坐矮凳,聆听井冈山斗争时期,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故事  

安坐于八角楼下的革命先烈后代,她的故事,最动人心

度过一天的欣喜和激动,身着军服,学员们第二天又去了八角楼和龙江书院。在当年的战斗旧址上坐一坐土板凳、听一听老故事。

3.1公里的挑粮小道据说很难走,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是心理也是毅力的考验,他们准备好了么?

当年红军穿的是草鞋,挑的是百斤重担,冒着敌人随时偷袭的危情,完成送粮任务

如果说,这还是“浅尝辄止”,那午后3.1公里的盘山小道,便成了最大挑战和最深体会。这是一条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运粮小道,是红军的生命线。天不“作美”,气温超过20摄氏度,所有人大汗淋漓。可这次的行程,与大家以往“旅游”却有着天壤之别。挑粮小道,没有石阶,脚下只是土路一条,简朴地通往蓝天。这里没有各种贩卖饮料的铺子,也没有“导游”可以饶恕你的偷懒和中途退缩,更没有一些景区中常见的轿子和挑夫。

山势陡峭,还没走上一小段,学员们已倍感辛苦。前辈们当年的艰辛,真切体会

大部队在半道休整,此时已“没了退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可是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中的名句啊!”疲惫中,不知谁大声呼喊了一句。彼时,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记者无从知晓。不过,徘徊于山间的这只“红军队伍”,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动力之下,大家不但攀完了全程,还在终点黄洋界上,继续饶有兴趣地再诵主席名篇。

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自各大演出院团,有些从小练习功夫,腰腿膝都有伤,累了就歇一歇,抽筋了缓一缓。起来,咬咬牙再向上!

经过3个小时的攀登,大伙终于即将登顶黄洋界

3月2日,脱下军装,年轻人们恢复了普通身份。这天,他们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在茅坪故居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场教学再次让大家感受了革命的艰辛和革命家的坚定意志。当天下午,学员寻访了井冈山老红军们的后代,以及一位当代“人民歌手”江满凤。江满凤是一名景区保洁员,拥有一副好嗓音的她,坚持将歌声献给游客,不收分文。有影视剧请她配唱主题曲,她的要求只有一个,“我唱的歌是爷爷写的,他是一名红军烈士,请你们写上他的名字——江志华”……

行程的最后一天,在小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前,学员们继续缅怀先烈,探求井冈山精神的真谛。而文艺家中的党员们,则重温了入党誓词。

青年画家毛冬华当场奋笔作画

作为上海青年文艺界的佼佼者,他们中有著名院团里的国家一级演员,也有会在不到10元票价茶馆中“跑码头”的评弹当家花旦;他们有的已经走上了院团或院校的管理岗位甚至是“一把手”,也有人还只是尚在海峡对岸求学的学生作家。这里有“陈云”和“邓世昌”的扮演者,也有《亮剑》和《爱情公寓》的重要幕后工作者。这里有昆曲和歌剧的拥趸,也有网络小说的“粉丝”。四天的学习,学员们碰撞艺术火花,也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也提高了认识:“把读者和观众当成朋友,把人民当成自己的父母!”

蒋迪雯 马松 摄影报道

1.《井冈山演员 井冈山上,来了一群文艺“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井冈山演员 井冈山上,来了一群文艺“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