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写举报信

同治元年,各路政治势力正分享新的执政团队带来的蜜月期,不料新政刚迈入第二个年头,政治气候便陡然晴转多云。

该年五月,一位刚刚参加完朝廷殿试的年轻人,写了一份震动整个政坛的举报信。直接揭发纪检部门的御史吴台寿、吴台朗兄弟,并列出八大悖谬,直陈二人“效命私门,甘心鹰犬”,为了回护某位重要领导,不惜“散步伪言,中伤善类”,简直无耻之尤。

举报信递上去不久,吴氏兄弟即被革职。三个月后,朝廷谕令赐那位重要领导自尽。这位年轻的举报者,名叫张之洞;而亡于其如刀之笔下的那位领导,叫做胜保。

  

这一年,恰逢辛酉政变叔嫂执政后举行的第二次会试。时年27岁的张之洞赴京师应试。初试第一百四十名,正大光明殿复试列一等第一名。

这位新晋“探花郎”,谢恩之余,却不忘管起“闲事”,替人撰写弹劾状。其实,张之洞早已是代人写折的行家里手。早在同治元年,其兄张之万巡抚河南,曾委托小弟草拟一折,直陈漕运积弊。两宫阅后,为之“动容嘉叹”。

据说张之洞写折子上了瘾,又撰稿一份,议论朝政得失,求以兄长之名上达天听。张之万将其稿放在一边,笑曰:“稿甚佳,留待老弟任封疆入告未晚也。”在兄长眼中,张之洞有才情,有抱负,汲汲于仕途,耿耿于国事,入阁拜相迟早之事也!

回到张之洞的举报信,之所以发挥一剑封喉之效,除去其文证据确凿、气韵雄浑外,实与时局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咸丰末年,朝野内外就不断有人上书弹劾胜保各种劣迹。到了同治元年,举报的折子更是纷至沓来。故无论慈禧,还是奕訢,已在处理胜保问题上形成共识。

政治赌徒的跌宕人生

回头说说胜保。《清史稿》以四个字评价其人生阅历:“屡踬屡起”。说穿了,他是个能折腾、爱折腾,又懂得见风使舵的满洲贵族。

胜保最初发迹于翰林院,甚至一度和张之洞一样,“屡上疏言事,甚著风采”,不过,因为把咸丰惹的很不爽,后者下旨加以批驳,降其为四品堂官。

一载后,朝廷重新任用胜保,“发往安徽军营差遣”。此次出山,他吃一堑长一智,不再同各路匪捻硬碰硬,而是采取怀柔政策,广招降将,笼络心腹。

当时的安徽,各路豪强横行,其中最大一股势力的头目叫苗沛霖。若能劝降苗军,不仅安徽政局为之一变,自己攒下了向朝廷邀功的资本,同时也可将客军揽为己有,扩充个人实力。正是打着这般如意算盘,胜氏几度向苗沛霖伸出橄榄枝,苗氏也十分知趣,欣然应允。为了进一步加深控制,胜氏甚至与之结为师生。苗沛霖日渐骄态横行,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也为胜保最后掉脑袋埋下了伏笔。

转眼到了辛酉年,胜保意外捡到一块让众官艳羡的大肥肉。

咸丰十年,胜保奉旨回京,正巧赶上英法联军侵华。朝廷病急乱投医,速命胜保协助僧格林沁、瑞麟二帅奔赴通州八里桥,与洋人一战。他刚上阵就被流弹所击伤,可谓出师不利。

不过此人擅长玩计谋,来虚的。先是杀害联军和谈人员以泄私愤,接着谎称自己浴血奋战、不幸负伤,用来遮掩闻敌即躲、临阵逃脱之实情,并将战败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僧、瑞二人。

恰巧咸丰北逃路上,惊魂未定、满心羞愧之际,总算看到有人为自己“忠心卖命”,甚感欣慰,也不细加核查,就授予胜保钦差大臣、头品顶戴。

    

清末以来,正史野闻大多记载胜保曾拥兵参与次年的辛酉政变,此事其实不靠谱。前已言及,胜保向来以客军治敌,根本没有嫡系部队。其当时麾下各部,活脱脱一支杂牌军,除了天天处理各种内讧纠纷外,胜氏焉有工夫再操练官兵?

加之当时胜保忙于围剿直皖豫捻军,东击西趋,疲于奔命,也根本不可能率军北上兵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动动嘴了。

辛酉政变成功后,胜保被授“镶黄旗满洲都统兼正蓝旗护军统领”,恭亲王更将其引为军界心腹,多加回护。于是胜保愈加横肆无忌。

问题是,平日里贪财好色奢靡也罢了,胜保利令智昏之余,还犯了僭越的大错。他自诩曾经在八里桥抗击洋人,每次写折子,动辄曰“先皇帝曾奖臣以忠勇性成赤心报国”。又曰:“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这几句话,无非是说两宫太后是妇道人家,同治乳臭尚未干,自己不必事事受其遥控。这就是自己作死的节奏了。

满汉关系的砝码

此外,胜保与汉人官员的交恶,也加速了其灭亡。咸同之交,早已不同于奉行“内满外汉”的清朝初年,中央对汉员的倚重,与日俱增,满员地位日益下降。而胜保仍旧我行我素,无疑是股逆流。曾国藩早已看不下去,设计举荐胜保调虎离山,离皖赴陕。

胜保刚到陕西,恭王以军机处之名发来密函,“属其日内切勿上言触怒”,暗示朝局对其不利。谁知胜保竟将密函公布于众,并道“姑妄听之”。不几日,他还写上一折,伸手向朝廷要官位:“臣以客官办西北军务,协饷仰给于各省,又不能按数以济,兵力不敷,又无从召募,以致事事竭蹶,难奏厥功。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

如此跋扈行为,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很快,潘祖荫、卞宝第、丁绍周、华祝三、多隆阿、英桂、赵树吉、僧格林沁等纷纷口诛笔伐,彼此鼓噪,加之张之洞的“一剑封喉”,顿成“举报门”事件。

此时的慈禧心里明白,这批举报的汉族大吏,将来皆当倚为长城,而且胜保乃恭亲王嫡系而非自己的心腹。杀一个满族官员,既可以正法立威,又能收拢曾国藩等汉员之心,还能名正言顺地翦除恭王之羽翼,何乐不为?

于是借“举报门”之东风,慈禧急调满洲悍将多隆阿,率军入陕,怀揣密诏,乘胜保不备,一举将他擒拿解京。次年从宽,赐胜保自尽。

  

回顾胜保诡异的人生轨迹,真是与时局、人事密不可分。当初若无恭王关照,胜难成如此骄横之势;随着汉族督抚崛起,胜保又沦为平衡满汉矛盾的砝码,而恭王的一再维护,也让慈禧终下决心,胜保非死不可。

常言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似乎胜保这条命,还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债。

1.《胜保 晚清的重磅“举报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胜保 晚清的重磅“举报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