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身经目睹多元多样的节庆博览展示活动,耳濡目染洗练的商业文明,饱领思想家和大手笔的风范情怀,渐渐感知这个城市的文化品格,是点滴汇成,也是水到渠成。“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这一番讲话,既是对上海城市品格的现代表达,也贴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日用而不知的自我意识。
上海城市品格的自我意识与现代表达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2003年上海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八个字作为上海城市精神。2007年5月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代表第八届上海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新增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表述。至此,上海城市精神16字表达正式出台。2011年11月,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提出,要结合上海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结合城市精神,把握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强调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
今天,上海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凝聚共识,从上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和随后上海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把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转化为行动和实践。
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全国的上海、长三角的上海,因此要在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引领下,立足上海又跳出上海,立足已有成绩又善于发现不足和问题,立足已有体制机制改革又聚焦难点痛点,在服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实现文化担当,作出新的贡献。
目前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要求重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影响力,这就特别需要通过推进理论创新、智库建设,体现上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影响力;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有效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体现上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贡献的影响力;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源头”“码头”建设,着力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催生文艺创作的精品力作,体现上海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实力。在产品、作品、人品三者之中,人品为重,要认真、科学树立先进榜样,发挥人格示范的引领作用,尤其要重视先进榜样的多样化、团队化、年轻化,改进宣传方式,扎实树立上海的“人品”;要以多种方式开展公共意识教育,协同解决“文明养狗”、“无性别厕所”和“垃圾分类”等难点问题,学习借鉴长三角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细化制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从具体实践中看,通过多年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积累,上海已逐步成为国内外演艺作品首发之都,音乐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应用足用好这一品牌资源,不断扩展上海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音乐节、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等平台的功能和效应,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吸引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到上海“首发”,真正体现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
此外,需要积极搭建类似“长三角文博会”这样的标杆性平台,以平台带动区域空间集聚和产业要素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搭台、产业唱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聚焦影视、演艺、视听、艺术品交易等产业,深度分析上海这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和成长空间,注重创意与技术的融合,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上海的核心文化产业。
1.《上海城市精神 从16字城市精神到6字城市品格,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需如何发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城市精神 从16字城市精神到6字城市品格,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需如何发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