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天涯海角?什么是“四海之内”?什么是中原?什么是华夏?从《敕勒歌》里看古人的天地观,以《木兰辞》讲述古代城市规划和制度,从《出塞》《从军行》里观望中国的地理版图。在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眼中,历朝历代的中国诗词中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也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家国意识。以“中国诗词与家国天下”为题,他带领学习读书会的读者进行了一场诗词中的历史之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韩可胜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政治道路的优越性开始体现,如果此时,我们口中所念、心中所想、脑中所追求的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就显得十分割裂,“一个民族的复兴体现在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全面自信,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复兴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走向新生活。一个从未崛起的民族只能称“振兴”。西方曾经历文艺复兴,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中世纪的堕落,坠入了一个阴暗、不堪的时代,因此才有随后倡导的文艺复兴。这种复兴,实际上是文艺、思想和国家、民族精神的全面复兴。“现在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照系是什么?中国诗词就是一个坐标。”韩可胜说。

从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谈天地观——“天圆地方”;用几何图解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海内”和“天涯”;从“华夏”“四夷”讲到“五服”,揭示洛阳是“我为中央”所说的国家原点。自称华夏的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了雄踞天下的意识和想法,“普天之下,皆为王土”。“中国诗词里有中国人最早的天下观,为什么人类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至今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鼓励我们奋勇向前。”

从《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九州,《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与城,到《木兰辞》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郭(即城墙),读者们跟着韩可胜一起踏着诗词的影子,用脚步丈量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变革。从秦、汉到唐,“秦王扫六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诗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兴盛发达的朝代,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破楼兰终不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代诗人的气节可见一斑。

再到当代,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这些包容万象、气势恢宏的诗歌无一不体现着领导人心怀天下的格局观。“格局”是韩可胜不断强调的两个字。他认为,人生首先要有格局、立气节,而后再补充细节,成大器。他建议大家学习古诗词应从磅礴大气的唐诗开始,建立自己的格局和气节,尔后再去欣赏别致趣雅的宋词。他还提示,“家长带着孩子在家里读诗,不要默读,应该大声朗诵,要将诗词之中的气势和诗人的精气神传达出来。背诗不要强调速度,要注重不断重复,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才能真正地记住而不是背出来。”

1.《天圆地方说 从天圆地方开始,在中国诗词中找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圆地方说 从天圆地方开始,在中国诗词中找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