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发布的两个教育“大文件”,在上海职业教育领域引起热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在此之前几天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之呼应,且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

全国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上海多年处于较前排位置。两个国家性文件,将为上海职业教育带来什么?令人意外的是,业内专家认为,不仅给出答案,也画出了问号。

两大举措将带来大变化

“此次方案最大的意义在于,出台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重要的是将职业教育整个未来发展格局,进行了明确界定,”上海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原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院长乔刚说。

例如,要求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第一次明确,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在他看来,这些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作为“腰”的中坚位置。乔刚坦言,近年来,上海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引导转型应用型本科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中有一定阻力。在部分大环境因素对应用型本科建设重要性并不理解的情况下,部分学校有迟疑,有动摇。而此次发布的文件,为教育各方的思想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说,多位职教专家认为,有两大措施将对上海职业教育带来较大变化。

首先是“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这一举措实质上说,就是上海在全国最早实施的“双证融通”机制。2012年起,本市率先在10所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5类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后,职业院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然而,2014年起,人力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加强管理。本市“双证融通”体系中的营销、国际商务等证书相继取消。如何在财经类职业教育培养中,从体制上保障学科、实践素养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此次明确的“1+X证书制度试点”,给予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明确的政策框架,以探索新的更具教育内涵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另一个近在眼前的显著变化,是“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金国认为,这对于校企融合及双师型队伍建设,很重要。此前,上海明确,对职校专业教师有每年进企业的具体天数要求,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团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掌握前沿需求和技术。去年群益引进的数控专业青年教师金宝辰不到30岁,毕业于群益的他,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回归,不到一年带出的徒弟吴建鸿已经拿下了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二等奖。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更进一步,直接强调教师“来自企业”的特质,也是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深度接轨。据了解,在德国,职业院校招教师,要求除了博士以外,还包括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硬条件。

管理部门、学校正直面新题

在为政策支持欣喜的同时,职业教育一线管理者,也正直面新题。

职校教师全部直接从有企业经历人才中招聘,这一信息引来叫好的同时,更带来问号。

“我们正在思考,这些企业来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待遇如何保障,”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副理事长杨秀英认为,这需要机制上的突破。具体来说,目前学校的薪酬体系为绩效工资,有一个总盘子,在一般情况下是封顶的。在此之外,学校可以选出4%的“优秀高层次人才”,进行“不封顶”的收入分配,以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如果要引进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他们的薪酬通道,是否可以参照“优秀高层次人才 ”,使技术人才从企业向学校流动,更具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此次一些新提法,业内专家及校长们也有自己的观望和探索。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有专家认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教育是公益性的,在这一大前提下如何更好融合校企资源育人,政策已提出的框架下,学校应有自己的新实践。举例来说,本市有学校与企业携手,企业把大设备搬进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工厂,教师和学生本着教学目的,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在企业投入产出比,及具体的学生培养指标中寻找平衡。再如,学校建立相关专业研究所,引入企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学校独有的科研设备是他们在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校内师生也可在与其合作项目过程中,进一步扩大行业前沿视野,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扩大中高职贯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扩大中高职贯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