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近40位外国首脑、上百个国家的数千名代表正从世界各地赶往中国。4月25至27日,他们将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场里,共话合作与共赢。“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给‘一带一路’倡议投了信任票。”王毅外长日前指出。    不知不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近6年。从无到有,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一带一路”在全球收获的热烈反响,超过很多人的预期。有评论称,伴随着建设项目的拔地而起、“朋友圈”的不断扩容,世界不断走近中国,中国也正一步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专家指出,走过近6年的历程,本届论坛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阶段性节点:发起倡议时期已经过去,务实建设时期已经到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做,而不再是说。”

看点

    “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想来,但考虑到外事接待以及领导人圆桌峰会的议程安排等因素,我们最终将参会的首脑人数确定在40位。”一名外交部高级官员表示。    显而易见,这个数字比上届多出不少。2017年5月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逾1500名代表参会。今年来访的元首和首脑共37位,外加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来自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外宾总数近5000人,同样超过首届。    “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架构更丰富,这是本届峰会的首要看点。”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胡键指出。根据官方发布,本届论坛的日程从上届的两天增至三天,分论坛数量扩大到12场,比上届增加一倍,新设立的主题包括廉洁、数字、绿色等。论坛还将首次举办企业家大会,为工商界对接合作搭建平台。    有观点认为,“数字丝绸之路”分论坛和企业家大会将成为论坛首日的两个亮点。原因在于,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企业的主导作用,可能会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突破点。    “看点当然很多,正如习主席所打的比方,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最大的看点就是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教授指出,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国内的发展建设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一带一路”自然也应走上这条路。第二,随着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参与,合作标准也会水涨船高,就像当年英国加入亚投行一样。如今,“一带一路”不仅仅是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双边合作的叠加,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作新平台。    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看来,“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倡议阶段走向实质性建设阶段,除上述看点外,本届论坛还有三大看点值得关注。其一,如何回应各种质疑,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债务陷阱”等。    其二,如何推进多边化、机制化和规范化。“在这之中,第三方合作会成为一个亮点。美欧等西方国家都在筹建基建项目基金,兴建基础设施完全可能成为未来大国合作的新抓手。中日已签订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中英成立首期10亿美元双边投资基金……‘一带一路’的合作越是多边,越是安全。”    其三,如何平衡“软”和“硬”。以前更多是基础设施等硬项目,今后将引入更多软项目,如加强人文交流等。软项目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逊色、甚至会超过此前大幅推进的硬项目。

机遇

    如果说5年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仍在观望犹疑,那么今天,它显然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合作“圈子”。伴随着各国态度的转变,“一带一路”在全球版图上留下怎样的发展印迹?    “短短6年,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一带一路’成绩斐然,‘惊喜’不断。”专家如是说。    首先,从全局看,主体框架已经成形:“五通”引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以亚欧大陆为主,同时辐射全球。外媒注意到,许多对改善基础建设期待已久的国家,都在“一带一路”的快车上实现了心愿:东非有了首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首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东南亚的高铁建设工地人头攒动,欧亚大陆上的中欧班列呼啸而过……    就连《纽约时报》都感慨,哈萨克斯坦努尔肯特距离最近的海洋也有1600多英里,但“一带一路”让这里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前沿”。《大西洋月刊》评论称,巴基斯坦瓜达尔正因“一带一路”建设告别昔日偏远渔港的角色,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景象。    5年前如果有人问,“一带一路”是什么?可能没人能回答;如今,这些眼见为实的项目已成为最直截了当的答案。“事实说明,‘一带一路’决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惠民‘馅饼’;决不是什么‘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王毅外长上月指出。    其次,从成员看,参与国遍布全球,多边网络逐渐清晰。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政府间的战略对接(如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也有发达国家企业、机构参与的第三方合作。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也是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王毅外长指出。“双边为基础,多边为呼应,联合国、世行、亚投行等多边机构也参与其中,‘一带一路’的公信力和专业性逐步提升。”黄仁伟说。    再者,从内容看,“‘一带一路’引领世界合作的方向。”王义桅指出,世界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新的方向。动力在于互联互通,而不是保护主义;方向就是聚焦实体,让世界经济脱“虚”向“实”,让几十万亿美元的热钱投到存在几十万亿美元资金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干“正经事”,造福广大民众。    最后,从效率看,“首届峰会达成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落实率达到100%,”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如是介绍,各国贸易投资达6万亿美元,直接投资约800亿美元。    “世界银行和IMF发布的报告积极评价‘一带一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化。”黄仁伟指出,其一,节省全世界贸易时间和成本、缩短物流周期,并为世界经济贡献1%至2%的增长。其二,减少世界贫困人口,减少贫富差距。其三,活跃国际投资,减缓热钱盲目流动。    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最大改变是,用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理念,让零散的国家、各区域的一体化联动起来,有利于解决世界发展的“碎片化”问题。

“滚雪球效应”

    随着第二届高峰论坛的临近,欧洲国家动作频频,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先有意大利成为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的G7国家,后有卢森堡与中国签署协议;瑞士即将成为下一个与中国签约的西方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政府都派出高级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它们为何能顶住“压力”,不约而同地“用脚投票”?    专家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利益交融,其二潜力诱人。    “欧洲已有23个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合作。”王义桅指出,英国早几年就签署了投资备忘录,法国是欧洲第一个签署第三方合作协议的国家。这表明他们看到了“一带一路”的潜力,也对中国经济前景以及“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充满信心。    “一方面,‘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理念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它改善了欧洲互联互通的状况,丰富了欧洲的物流体系,让欧洲内陆城市实现与外界的联通。过去,他们只能依赖跨大西洋关系,如今,他们也能在欧亚大陆实现陆海联通,三海联动(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而且,联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每年1.4万列的中欧班列,还有新兴的电子商务和服务贸易等。”    “欧洲对加入‘一带一路’仍存在温差,”黄仁伟指出,热的一面,中东欧国家比较积极,它们缺少资金、基础设施又相对薄弱,16个中东欧国家再加上希腊已成为欧洲境内与中国配合最为紧密的部分。冷的一面,老欧洲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有响应也有怀疑。以意大利为代表,一些国家看重“一带一路”的机遇和市场,积极签署备忘录;如此一来,其他老欧洲国家慢慢开始态度松动,担心落在后面可能会错失良机。    有评论直言,欧洲方面的小心翼翼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因为政治。美国既无心(也无力)帮助欧洲国家走出经济普遍衰退的困境,但又不想他们加入“一带一路”,因为美国担心自己“理所应当”的霸气将付诸东流。    “放弃意识形态,走共赢发展之路,对陷入困境的欧盟和欧盟国家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胡键指出。    专家普遍认为,意大利的参与将在欧盟内部产生“滚雪球效应”。“看清‘一带一路’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公共产品,欧洲转变态度是大势所趋,但积极程度和转变速度肯定有快有慢,这点不必强求。”黄仁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王义桅指出,“欧洲国家加入的同时,会把他们的标准带进来。我们对此持欢迎态度,就像当年的亚投行一样。”

“工笔画”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意大利准备跟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前几天,美国驻意大利的使团多次火急火燎地求见意大利高层,试图进行“最后一搏”。与此同时,西方舆论也用抹黑和质疑“敲边鼓”。    “这种现象很正常。”专家指出,新的合作平台形成,难免会打破现有的全球治理格局、全球利益架构和全球权力分配。其他国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质疑、误解,甚至反感。这是“一带一路”建设遇到的重重挑战之一,“我们需要用事实加以驳斥”。    除此之外,其余一些“雷区”同样不容忽视。比如一些国家的长期投资项目存在债务和违约风险,西方国家可能拿来说事。又如一些国家内部政局不稳,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再如一些国家治理能力不足,廉洁和税收方面的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一些中国企业还需更好地修炼内功。    不过,专家认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完成总体布局、挥就“大写意”的基础上,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转变、画好“工笔画”,这也是“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方向。    “如何实现高质量,需要在四方面下功夫。”胡键指出,第一,加强理论研究,为“一带一路”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第二,打造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案例,给外部做示范。第三,做大做厚做实“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加快与中亚地区的共同市场建设。第四,摈弃重数量、轻质量的盲目行动,使项目真正成为两国经济关系乃至战略关系促进剂。    王义桅认为,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好“软联通”问题:会计准则、税收、法律、仲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对接都是可以开拓的方向。其次要解决好“信任”问题:不是不信任中国,而是可能不信任第三方。比如非洲曾是法国的殖民地,中国想在那里与法国进行第三方合作,就要想办法说服非洲朋友,克服畏惧和抗拒心理。

“品牌”

    有评论称,最近几年,中国和美国带给世界截然不同的体验:中国带来的是港口、机场、码头、铁路、公路;美国带来的是封闭、争执、对抗、更多的制裁和关税大棒……    “当美国吹起‘反全球化’的逆风,不愿进行多边合作,不愿提供公共产品之际,中国向世界提供合作发展的倡议,受到各国积极响应。这是中国软实力上升的重要体现,”黄仁伟说,也是它带给中国的某种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提高,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胡键指出。一方面,它促进中国内部向更加平衡发展的方向迈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它增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了解度。    “中国虽有200多个建交国,但对它们具体的社会政治状况并不熟悉。‘一带一路’让中国与其他国家民间和企业层面的交流和结合变得紧密,这也是宏观战略推动下的微观软实力。”黄仁伟说。    随着推进合作,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创设和对接更多专业规则,这会对现有的国际规则和框架施加影响、提供有益的补充。    “一带一路”相当于一个品牌,王义桅指出,它源于中国,但它的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它首先主张各国命运自主,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同时又强调各国命运与共,通过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分享成果;最后,它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平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治理。”    “无论是沿线国家还是国际组织,只要愿意参与,我们就欢迎。”黄仁伟说,“如果说我们是‘一带一路’的火车头、发动机,那么我们希望,后面的车厢越多越好。”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1.《工笔画论坛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深度|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本届论坛将是个阶段性节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工笔画论坛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深度|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本届论坛将是个阶段性节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