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457年来‘最重要的上海人’,是徐光启最早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他应该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比林则徐还早二百多年。”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说。为了纪念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诞辰457周年,昨天在徐家汇源景区内的土山湾博物馆,徐光启十三世孙徐承熙先生和曾获“徐光启奖”和“利玛窦奖”的李天纲教授如约聚首。他们从徐光启谈起,引领市民游客通过定向漫步的方式寻访“海派之源”,在徐家汇源景区探寻中西合璧400年的历程。

徐光启十三世孙徐承熙先生和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聊中西合璧400年

【“几何”二字很可能来源于上海话】

作为历史课本上的必背人物,提到徐光启,总让人联想到利玛窦和《几何原本》。其实,徐光启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万历二十五年,徐光启考中举人,随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学习数学、天文、历算、火器、军事等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有意思的是,在李天纲教授看来,“几何”二字很有可能来自于Geometria的上海话音译,因为“几何”的上海话与“Geo”发音颇为相似。

徐光启和利玛窦

在“汇游徐家汇”专场活动现场,不少人也发现,活动嘉宾徐承熙的面容,和历史课本上的徐光启画像有着八分相像。作为徐光启的十三世孙,徐承熙还记得,父亲在世时,家里从来不允许后辈连姓带名直呼,必须恭称徐光启为“文定公”,外人来也必须恭称他为“徐文定”或“徐阁老”。

徐承熙家中有一本记录并保管了几百年的徐氏家谱,记录了徐光启、徐氏后裔以及相关历史,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孤本。1962年,上海市政府举行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徐承熙的父亲也将包括徐氏家谱在内的文物捐献给了上海文管会保存研究。

2007年,在上海举办徐光启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徐承熙还与首次来到上海的利玛窦家族后裔利奇先生实现了跨越400年的再度相见 。4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上海徐家汇,中西合璧仍然处于“进行时”。

【在徐家汇寻找海派文脉】

如今的徐家汇已经是上海繁华的商业中心,但在明朝晚期,这里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村落。直至徐光启在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徐氏在此代代繁衍,一部分族群在此聚集,此处又为法华泾、肇嘉浜和漕河泾三水相汇之地,因此被称为“徐家汇”。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徐氏家族依然有一部分人仍居住在徐镇老街。徐承熙告诉记者,目前徐氏后人已经分散住在上海各地。不过,市政府做了很多规划,保留了大量具有纪念活动的场地,对后人来说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比如,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修复了徐光启墓。1983年墓地所在的南丹公园也正式更名为光启公园,现已开辟为一座纪念园林,内有徐光启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探寻海派之源的必到之地。

徐光启纪念馆

除了光启公园,徐家汇源景区内还有着众多“海派源头”看点。由于徐光启在徐家汇引入西学的先进理念与精神,欧洲的宗教机构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教育和西文典籍等文化设施于此逐渐兴建交融,酿就了西学东渐、海纳百川的上海“海派文化”。

为了让市民游客探寻海派文化的源头,昨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派之源.寻源之旅”城市定向漫步在徐家汇源景区展开。游客走进徐光启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远东第一大教堂”的徐家汇天主堂、140年来从未中断气象观测的徐家汇观象台、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及上海现存最早的民居明代建筑“南春华堂”等景点。这些景点串联成4条城市定向漫步线路,为参与活动的广大市民游客带来独具上海城市文化韵味的旅游体验。

1.《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57年来“最重要的上海人”是谁?漫步上海徐家汇,寻找“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踪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57年来“最重要的上海人”是谁?漫步上海徐家汇,寻找“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踪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