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番禺路400号4楼人头攒动,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会在此举行。

    

短短几小时的发布会背后,其实是上海几年来扶持、助推一系列影视产业的缩影:

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1+3+X”发展格局,建设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2018年5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2018年11月,区政府印发《松江区关于加快G60科创走廊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文化创意领域的重点企业给予支持;2019年6月19日,发布了《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也是建设中的科创中心,正在为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电影工业体系从萌芽走向成熟,发挥引领作用。


园区:知识和经验传承

   

2013年,华策影视集团旗下的上海克顿文化传媒,入驻松江区的一家创意园区。彼时,承接的业务只是冰山一隅,但有两点给这家来自杭州的公司管理层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松江良好的影视氛围和基础,如车墩等多个影视创意园区;

二是松江区政府对影视的理解较为专业,政策服务一看就是“内行人出手”。

    

此后,正逢中国影视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作为龙头企业之一,华策平均每年出品精品影视剧超1000集,电影10余部,大型综艺数部,占比均为全国前列。规模体量之大,促使企业产生了一个内生性需求: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影视基地,尤其是高科技影视拍摄园区。

    

那么这个园区坐落在哪儿呢?

    

华策母公司、大策投资集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郗岳说,企业有过一番深思熟虑。打个比方,影视技术已进入“5G时代”,如果再建一座拍摄基地,不能停留在“3G时代”的概念里,必须对标全球最高起点,如高新技术的拍摄棚和数字化设备。而上海正在建设科创中心,这方面很有潜力。

    

其次,松江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一市对接便利,长三角多个影视拍摄基地联盟,松江就是链接彼此的关键一子。也因多年相处的缘分,最终,大策计划在这里投资建设一座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

    

6月19日的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策影视集团签订支持备忘录。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的签约仪式吸引众多目光。首期占地77亩,计划投资15亿元。整体规划300-400亩,计划总投资100亿元。项目于今年9月底开工,2021年首期正式开园运营,2022年项目整体开园运营。

    

这样的大手笔,显然是对上海未来的影视产业,尤其是高标准的影视工业充满信心。

    

“影视行业有一个特殊性。”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总裁赵依芳分析道,资源跟着项目走,哪里有活儿,哪里就能聚集各种产业资源。所以,上海并不只是多了一座影视基地而已。

    

从全国来看,现有的影视基地可分为几种运营模式:

一是制片厂体系,如中影怀柔基地、上影车墩基地等;

二是开发商模式,如青岛东方影都;

三是园区管委会模式,如横店、象山等。

而华策的影视中心,希望再开创一种模式,打造科学化运作的影视工作者乐园。

    

筹备之初,团队征询多方意见,尤其是制片、导演等一线电影人,他们的需求五花八门。有的细致到餐饮动线怎么安排,从后厨到片场,如何不打扰拍摄进程。有的关注健康,传统影视剧的置景往往难以避免轻度污染,如一些上漆作业,希望运用新型材料或者棚内安装排风系统……大大小小的需求,最终都被梳理和归纳为一套科学运营管理体系,待园区建成后实践。

    

“指望以华策一家来带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是不可能的。我们想成为一个孵化平台。”赵依芳说。剧组是一个临时班子,流动性很强,也因此,中国影视行业知识和经验的传承积累很难。

    

但影视基地却能产生集聚效应。当好的流程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体现,当优秀人才不断在同一片区参与项目,先进的流程、知识和经验就能被传承下来。再加上活动、培训、论坛,为学生提供岗前实训等,一座园区可聚集的资源、可孵化的萌芽,几乎无远弗届。

城区:科技影棚集结成群

    

放眼松江,破土动工的影视基地并非华策一家,而是一批。

    

发布会上,松江科技影都16条扶持政策一一公布时,几乎一半人高举手机,对准屏幕一顿猛拍。16条政策,也是16类奖励,几乎涵盖影视制作的每一道环节,从影视企业落地到后期高科技研发,从电影立项到取景地拍摄,从影视会展、宣传到人才集聚……

    

“干货满满,诚意十足”———当场就有电影人如此评价。

比如,16条中提到,对引进、应用高精尖影视前沿技术、设备,或提供后期制作技术支持的高科技研发、生产企业,符合一定条件可给予不超过200万元或300万元的补贴;对本区列为市影视拍摄取景地的场所,年接待剧组数量累计30个以上,可给予20万-50万元的奖励;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重点剧本,可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配套资助……每一条细看,都涉及电影工业的重要环节,从去年开始几经调研、修改,方能如此找准穴位,拳拳到肉。

    

“专业、精准”,中视儒意董事长张浩瀚形容这番动作。作为近几年的业内新秀,中视儒意凭电视剧《琅琊榜》而崭露头角,此次在松江科技影都计划建设投资30亿元,项目涵盖影视制作、会展发布、旅游体验、衍生品销售等全产业链。

    

还有一些影视基地已基本竣工。从车嘉路179号进入,70亩的园区在眼前铺展。矩形仓库沿着主道排开,整齐划一。这里是今年下半年即将运营的昊浦影视基地。

    

在这里,5000平方米同期摄录棚是世界科技含量最高的摄影棚之一;2000平方米棚是目前全亚洲难得几个可全方位完成动作捕捉,特别是高空动作捕捉及虚拟场景合成的摄影棚;1000平方米摄影棚为激光全息投影棚,清晰度4K以上,提供1:1真实画面;500平方米专业广告棚,可以360度无死角升降广告产品的拍摄角度,从一瓶香水到一部汽车,任意自由拍摄。

    

摄影棚均配有高科技灯光系统,高、低色温秒间任意切换,在全世界独树一帜。每个参观的电影人都为此兴奋不已,因为只此一项,就可为摄制组节省大量灯光布景的时间和经费。

    

再往前,是一座500平方米深水摄影棚,长18米、宽8米、深6米的影视特效水池,采用德国进口过滤技术,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众所周知,水中拍摄往往耗费巨大精力,“折磨”演员。但在这个恒温水池里,演员们睁开眼睛也不难受,更不会冷得瑟瑟发抖。所有影棚包含了摄影、灯光、起重、升降、人工降雨雪等功能。

    

今年,每两周就有一拨人到昊浦参观,多个剧组表示了兴趣。电影节期间,一群专业嘉宾们来此体验,饶是见多识广,也忍不住连连感慨“专业”“先进”。

    

也是在同一个园区内,剧组设备租赁、酒店公寓租赁、后期数字化办公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前期的剧本洽谈、艺人合作到后期的剪辑、调光调色、特效抠像都能在一个园区完成。“带人进组,即进即拍。”昊浦的负责人说,这样不仅节省了剧组大量的场务、服化道协调,还解决大牌演员时间利用问题。

    

松江已有多个影视拍摄基地,集聚了7000余家影视企业,加上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资源,已是名副其实的“影视之都”。在此基础上,松江科技影都选址松江南部新城,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计划打造行业领先的科技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中心。

    

未来,高起点、高标准的影视基地并不仅有华策、昊浦,而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如正在升级打造的上海影视乐园二期、图工水下摄影基地、盐仓摄影基地等。可以想象,不久,这方影视热土将是怎样一番前景。

城市:八方来风,助推工业体系

    

放眼上海,影视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

    

几年前,小琛刚来大宁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工作,视线所及还是低矮的天空。但时至今日,纵横交织的楼梯,清水混凝土墙壁上画着各种涂鸦和文字,高高的空间,一切景象仿佛国外的SOHO创意园区。这里也因此常常成为拍摄取景地。

    

2013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东至俞泾浦河、南至洛川东路、西至彭越浦河、北至汶水路范围划了一个6.4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打造上海中心城区首座世界级影视基地。

    

它侧重前端的筹备策划和后端制作,换句话说,软件和配套服务是强项所在。

当一家企业在园区入驻,有约20个人组成的专业部门服务对接,其间,不光帮助影视企业走完工商流程,还会辅导办理影视领域的各种证照,如拍摄许可证等。甚至包括上海的取景地联络、拍摄时的影视手续等,都能提供服务。

    

此前,《功夫瑜伽》的制片公司上海太合影业听人介绍来到园区,走了一圈后,立即决定把第二部商业电影大片的筹备组放在这里。办公环境适合创意者不说,剧组人员可以住在隔壁的五星级酒店,出门就有商圈。

而后期制作人员工作到深夜时,肚子饿了叫一份夜宵,炸鸡、啤酒、小龙虾、比萨,半小时上门,可选择的餐饮多到数不过来。

    

“我们的亮点就在于,园区、校区、商区、社区,四区联动。”上海大宁资产经营集团总经理毛立鹏说。

园区所在地正是上海市级商圈,办公餐饮配套完善,周边2家五星级酒店、人才公寓,还有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等院校资源。每到中午,园区里的影视工作者喜欢去大宁公园逛一圈,在大宁音乐广场吃饭,或者点一杯咖啡闲聊,再从大宁小城走回公园北门。

    

双休日,园区内的各家企业不定期举办各类影视沙龙。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等机构同样在此入驻。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影视企业260户,包括博纳影业、爱奇艺影业、奥飞影业等,以及贾樟柯、王小帅、宁浩等知名导演的制片公司。园区企业作为第一出品方立项的电影达到152部,累计出品票房收入88亿元,其中《我不是药神》获得31亿元的票房,《明月几时有》获得第37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无双》票房超过10亿元。

“我们被称为上海出品影视剧的半壁江山。”毛立鹏说。未来,借助上海影视产业的东风,园区将明确培育影视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和文化金融、休闲文化旅游两大衍生产业。

    

对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来说,他的直观感受是,今年来上海的电影人忽然多了,圈子里关注上海、聊起上海的次数也忽然猛增。王小帅、贾樟柯等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及上海。参与“五个一工程”奖项评选时,上海有超过40部作品符合条件,“这两年,上海影视的量和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海波感慨,除了松江、静安,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影视政策,可谓遍地开花。

    

他分析,对上海而言,影视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商务成本高、制片成本高。对冲这一劣势的方式,有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租房补助等,通过建立集约化影视园区,园区里用一揽子政策解决,是一个好途经,再加上高科技助力,可以为上海发展影视产业打开一条新路。

    

未来,万事俱备,只待优秀人才、优质资源八方汇聚,在上海这个科技高地,这座有职业精神和工业基因的城市,助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走向成熟,走向全球。

1.《张浩瀚 助推中国电影产业从大到强,上海做了这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浩瀚 助推中国电影产业从大到强,上海做了这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