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美术馆的门口仰望其中,几个形态新奇的不锈钢雕塑作品组合演绎出富有层次的蓬勃生命力。“阳光下——杨冬白作品展”6月28日在上海春美术馆开幕,展出雕塑家杨冬白的“阳光下”系列雕塑作品,及一套红外线波长手段的风景摄影作品,带领观众体会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和文化意味,表现艺术家对艺术与人的内在精神的思考。

杨冬白作品

现代技术展现作品多样性

在杨冬白的艺术创作中,山水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对山水风光的兴趣,他时常在世界各地游历。“我发现越著名、越有文化意味的景点,都有很强的阳光感,有种在太阳暴晒下的历史与生命的厚重感。”这也是他将这系列的雕塑作品命名为“阳光下”的原因。

杨冬白作品

此次展览中,形态各异、引人注目的十几件不锈钢雕塑作品遍布美术馆的空间。杨冬白介绍,当下,人们对不锈钢物品已经审美疲劳,公共场合有不锈钢做的栏杆,家里也有很多不锈钢制的日常用品,颜色大都单一。“我选用不锈钢作为材料,用不同的火烧制,让不锈钢产生厚度、形态和色彩的变化。”

杨冬白作品

主展厅中,一件高度为3.6米的雕塑尤为引人注目。不锈钢材料纵横交错,纵向可以隐约看出几个人在登高,有人和生长的意味。而横向用不锈钢的特殊材质勾勒出大地上蓬勃的生命感。“阳光下的大地、自然、生命、生长和永恒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杨冬白认为,在现代科技生活中,形式和色彩非常丰富,繁琐到令人焦虑的程度。所以在本次展览的摄影作品中,他选用红外线摄影的手段,用科技热能感光,过滤掉一些繁琐的颜色,得到更纯粹的画面。“比如在拍太行山景时,一片生机勃勃、有层次感的绿色,在感光下变成的白色,你仍能看出它景色的层次,而颜色更加纯粹、单纯。”

杨冬白作品

特殊手法摆脱艺术的千篇一律

谈到博伊斯常为人引用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时,杨冬白表示,自己时常质疑其语境,“现在有很多断章取义的情况,特别是当人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会不在意语境,而随便拿一句话来用。艺术有很多精神象征和人文的表达,也有自己的原理。应该说是人人都有艺术气质,但正如博伊斯的另一句话所说:能做到专业才是艺术家。”

杨冬白作品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千篇一律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要做人家做不到的、做自己的极限才有意义。”本次展览中,有四幅摄影作品为杨冬白用特殊方法处理得到的。杨冬白将自己的红外摄影作品打印在经过特殊处理的镜面上,再用丙烯颜料寥寥几笔盖住一部分。玻璃的厚度将山水风景的色泽改变,而色块上可以看出更多画面的细节和质感,多层色泽,给作品添加了趣味性。展览中还有很多刻画荷花的艺术作品,但他选用红外手段拍摄荷花,花的颜色在感光下变成白色,再加上水面中倒映的东方特有的拱门,形成一种特别的东方艺术形态。

杨冬白作品

杨冬白认为,人与大自然的联结是种奇遇和缘分,而艺术也有自身的原理。艺术可以表现社会,也可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艺术家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下,由“物”来实现表达,而“物” 成为艺术还需要眼睛之外的其他东西。

1.《生命塑像 在“阳光下”感受摄影和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命塑像 在“阳光下”感受摄影和雕塑艺术的生命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