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村里设置“顺风耳”,群众都是“举报员”——江苏“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

  南京11月11日电  题:村里设置“顺风耳”,群众都是“举报员”——江苏“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

  记者邱冰清

  166个“扫黄打非”示范乡镇,100%和85%的县级、乡镇级“扫黄打非”工作机构成立率,基层监管网络捕获涉“黄”“非”问题线索148条,排查出各类案件22起,查缴非法出版物4.7万多件……这是江苏省2016年“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交出的答卷。

  江苏省高度重视“扫黄打非”工作,今年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的实施意见》,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现场推进会和工作专项检查、基层业务骨干培训班等,各市、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可行实施方案,依托队伍建设、监管服务、宣传引导,扎实将“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落实、推进。

  依托队伍建设 及时掌握涉“黄”涉“非”问题线索

  “扫黄打非”进基层,关键要解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人员队伍不强等问题。江苏省注重专群结合、借势借力,强化“扫黄打非”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县、乡镇“扫黄打非”工作群防群治机制。

  徐州市、苏州市、无锡市通过借助基层综治力量、基层文化站及专门的工作队伍等,实现了村一级“扫黄打非”监管网络的全覆盖。无锡江阴市每个乡镇均有2名以上“扫黄打非”综合执法人员,240个村都聘用一名“扫黄打非”信息员。

  除此之外,借力群众力量,发挥“五老”群体、社区志愿者、妇女社团、保安、保洁等人员的作用,建立健全“扫黄打非”信息员、联络员和义务监督员队伍,成为“扫黄打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及时掌握、快速处置涉“黄”涉“非”问题线索。

  扬州仪征市月塘镇通过发展吸收农村家宴厨师成为当地信息员,发挥他们对市场摊点经营动向了解、对当地人活动熟悉等优势,把“扫黄打非”的信息触角延伸至基层第一线。

  在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里,已退休和不会上网的居民若发现涉“黄”涉“非”信息,可及时向社区通报,能运用网络的居民直接在网络平台反映线索,社区将回复并处理相关情况。

  依托监管服务 形成基层执法监管立体防控体系

  “扫黄打非”进基层,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而后迅速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涉“黄”涉“非”问题。今年以来,江苏省各市在“扫黄打非”工作中把更多力量下沉到基层,将基层文化市场监管力量和派出所、工商所、街道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整合,加强明察暗访,强化工作督导,提高执法效能。

  连云港市在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四级”管理网格的基础上,突出将“扫黄打非”工作作为执法的首要任务,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苏州常熟市在所有乡镇成立综合执法局,“扫黄打非”相关执法工作是其职责之一。

  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全面落实“八个一”工作措施,与村及辖区单位签订“扫黄打非”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市场巡查记录表、印刷企业检查记录表等台账资料,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推进“扫黄打非”监管工作。

  乡镇的联合执法、市场巡查、信息反馈等制度,将市场监管工作和其他的执法工作相结合,相互借用平台,形成工作合力,在提高基层出版物市场的监管能力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县级以下文化执法队伍普遍面临的人少面广量大的监管压力。

  依托宣传引导 提高“扫黄打非”基层知晓率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崇尚健康文化,是“扫黄打非”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的重要举措。江苏省通过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各异的“扫黄打非”公益宣传活动,在充分发动群众基础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淮安市洪泽县针对洪泽湖区渔村分布偏僻、交通不便等情况,借助文化“四送”工程船,将反映使用盗版出版物危害的戏剧小品《错别字》送到边远的鱼棚和船头。

  通过日常组织的文化活动,将“扫黄打非”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常州市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法治文化讲座和书画展览等活动中,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今年以来,基层群众举报“扫黄打非”案件线索同比上升26.1%,市场监督关口前移后的“前线哨卡”作用初步显现,群众参与“扫黄打非”的意识正在基层“生根发芽”。

1.《大学生创业大赛作品 江苏“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学生创业大赛作品 江苏“扫黄打非”工作在基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