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种世界学术名著翻译成中文
第129个物种
说到价值,人们自然认为它指的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由事物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所以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
但是,在这本《资本论》的经验理论中,人们不仅看不到讨论这种生产关系的词语,甚至连“商品”一词也只是偶然使用,作为“商品”的同义词。
庞巴威克解释的是商品的价值,或者更严格地说,是经济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他用的是“经济商品”这个词,而不是“商品”这个经济范畴。
▲欧根·冯·庞巴维克(1851-1914)
我们曾经指出,庞巴威克的出发点是需要,是需要的满足。他认为人既然有需求,就必须满足需求。但只有消费了某些物品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是它的效用。这是使事物有价值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然而,他也认为,并不是所有有效的东西都有价值。他把商品分为两类:自由获取的商品和经济商品。前者数量无限,如阳光,空气体等。,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时使用,所以这类商品毫无价值;后者数量有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有了它生活舒服,没有它不舒服,所以只有这种经济商品才有价值。由此可见,庞巴维克并不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来解释价值,而是从人与物的关系来解释价值。
在他看来,经济商品的价值是由于它的有效使用和有限的数量。这绝不是庞巴威克最初的想法。早在他发表《资本经验理论》之前,比如上面提到的康迪拉克,他就已经有了这个观点。但庞巴维克用这个旧观点作为论证价值问题的第一步,却有他特殊的意图:把价值问题从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经济问题,变成任何历史时代的主观心理感受问题。从而完全不触及资本主义的历史特殊性。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掩盖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
总之,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它的效用和数量组成。但是,每个人拥有的某些物品的数量是不同的,人们对这类物品的主观欲望也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这个物品的价值是如何确定的呢?他用“心理学原理”解释了这个问题。
首先,他根据人的心理感受,区分了需求的类型和具体需求,即需求的具体感受。所谓需求类型,是指按照重要性分级的各种需求;所谓具体需求,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根据一个人对某一种需求的不同具体感受,进行分级的程度。并指出:“我们对商品的价值估计与需求类型的分类无关,只与具体需求的分类有关”。
其次,根据戈森的“效用递减规律”,他指出如果某一物品只能满足一种需求,那么在消费这一物品的过程中,单位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个物品可以满足不同重要性的各种需求,那么什么样的效用会决定每个单位物品的价值?他说:“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这就是维泽尔命名的“边际效用”。于是他补充道:“一个物品的价值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庞巴维克本人非常重视这个所谓的“规律”,它不仅是价值论的要义,也是一切交换行为和经济理论的基础。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在一个人所拥有的某一物品的每一个单位都具有效用的情况下,最后一个单位所表达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因此,一个项目的边际效用与其单位数密切相关;这类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是通过边际效用由它的单位数量决定的。庞巴维克根据这种情况总结出一个“规律”:“一方面,需要满足的需求越多越强,另一方面,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项目越少,未满足的需求类越重要,边际效用越高。相反,需求越来越不迫切,能用来满足的项目越多,就越能满足下层的需求,所以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可以看出,庞巴威克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解释价值问题的。而且他说的人的心理不是社会中人的心理,而是孤立个体的心理,比如在山里打猎失去同伴的孤独者,原始森林中孤立的农民。所以人的恶社会性和消费的阶级性都被他抹杀了。其实在阶级社会里,人和人的消费是社会的,是阶级的。马克思曾经写得很清楚:“工人买土豆,女人买花边,两者都是按照我的意见行事。但是,他们意见的不同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而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同是社会组织的产物。”这个值必须用某种比例单位来衡量。这是常识,谁也不能否认。问:用什么尺度单位来衡量决定价值的“边际效用”?这是一个可以扼杀“边际效用理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这个《资本论》经验理论可以解决的,也是庞巴维克本人和他的前辈、后辈都无法解决的。
【本文节选自纪涛达《资本经验论》中译本前言】
1.《经济物品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以“经济物品”来代替“商品”经济范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经济物品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以“经济物品”来代替“商品”经济范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8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