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是老北京内城西门,明清时期,京城所需煤炭大部分由此运进城内。出了阜成门一直奔西,就到了石景山模式口,然后是门头沟三家店,再往西走就进到山里了。

因为常年有马帮驼队运煤等物资进京,就在京西群山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古商道。另外,京西寺庙众多,又有古香道。为防卫京畿,还开辟有古军道。

今天,这些古道均已被现代化公路取代,但在山间仍留存有大量遗迹可供人凭吊。

模式口的过街楼,三家店的老屋,西山大道上的蹄窝,这些都曾见证京西古道昔日的繁忙。这些绵延千年的古道曾为北京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也依然是京西群山间的一道道重要文化符号。

京西古道究竟有几条?有多长?

作者/安全山 绘图/郑坚

京西古道,是北京以西、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地区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所形成的古老道路的统称。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迁徙时踏辟出来的山间道路和永定河廊道。

古道包括京西平原的古道、包括北京西山及相邻的怀涿地区的古道,也包括历朝历代人民由于军事、商贸、庙会等原因通往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古道等。

在2012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评为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并居榜首。

京西古道究竟有几条?有多长?

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何建忠表示,京西古道通常不用“条”来表述,它是纵横交错、呈网带状分布的道路体系,其长度是难以精准测量的。

2012年门头沟区做国家步道规划时,经过实地踏勘,40条规划路线的总长度约680公里,其中基本保存古道原貌的约270公里,保存率约占40%。不过,这并不是门头沟区境内古道的全部,而且还没有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等区境内的古道和张家口地区的古道。

京西古道的功能划分

按照功能划分,京西古道分为古商道、古香道和古军道。

说起进香古道,民间一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门头沟地区的寺庙众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最为著名,庙会期间香客更是数以万计,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人们在前往寺庙的途中聚会,进行祭神、娱神、花会表演等活动,香道附近分布着茶棚,那是香客休息打尖的地方。经典的遗存包括卢潭古道中的石佛村段,妙峰山古香道中的中南道东山村南十八盘段等。

军旅古道方面,门头沟区山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8.5%,同北京周边的群山相连,构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而交错在群山之中的京西古道也就成了北京西部的军事要道。不少军事物资、建筑材料的运输均依靠京西古道通行。古军道多分布于斋堂镇和清水镇,不少古道周边还保存着关城、敌台等军事遗址。其中,西奚古道串联起了明内长城居庸关与紫荆关之间的关隘,沿河城雄伟壮观。

西山之中,遍藏乌金,商旅古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和门头沟的煤炭密切相关。元明清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煤炭为薪,王平口关城旁清咸丰年间修城碑刻记载“牲畜托运煤炭昼夜不断”。何建忠称,不少石材、木料、石灰、琉璃和新鲜干果同样出于西山,都城的建设、都市人的生活所需,相当一部分由北京西山及永定河流域供给。加之与西北地区贸易的往来,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辗转于此,形成了横贯东西的商道。其中,玉河古道中的峰口庵段,西山大路中的牛角岭段、石佛岭段都是经典的遗存,石佛岭、峰口庵的成片蹄窝美丽而壮观。

青石路上蹄窝令人震撼

凡是到京西古道景区参观过的市民,一定不会忘记青石路上被运货驴马踩踏出的蹄窝。山路难行,健马也须踩着前辈的踢印才能翻山越岭。久而久之,蹄窝越踩越深。

牛角岭关城段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路段,这里距离出山口不远,八方车流汇集,拉车骡马日以继夜地通过,践踏出这个奇妙的景观。深深的蹄印是古道辉煌历史的最好印证,让今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当年的车水马龙。摄影/李文明

第一次踏上京西古道,才走到半山腰,来自吉林的大学生小张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快到山顶转弯处,当她终于看到旅游资料里记载的“蹄窝”时,浑身为之一震。密布的蹄窝延伸至山顶,深浅不一。滴水穿石,要在石头上踏出印痕,需要多长时间呢?古道关城上遗留的清咸丰年间修城碑刻记载,“牲畜托运煤炭昼夜不断”。从咸丰年间到古道停止使用,至少也要100年吧。

矿产人才均从古道输出

1987年出生的赵昂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在他的记忆里,放假时和小伙伴们沿着古道游玩,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赵昂和小伙伴们就在古道上捉蚂蚱、追蜻蜓,走到著名的“举人村”灵水村时,大家会进到村里,睁大好奇的眼睛,向一座座明清古宅里张望。灵水只有200余户人家,却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崇尚文化的遗风,透过精致的砖雕、苍劲的古柏让赵昂这些小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莫可名状的文化气息。

人杰地灵,出过数不清的状元、秀才的灵水村告诉人们,除了矿产资源以外,门头沟在历史上还向北京城输送了不少高端人才。

另外,门头沟山里的干鲜果品、土特产品也通过古商道运出,食盐、布匹及日用品则通过古商道运进。正是因为有了运送煤炭和各种物产的需求、有了戍卫京城的需求,京西古道才繁盛千年。

新旧相融 古道修缮就地取材

门头沟区文委文物科科长张勇说,目前京西古道的修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但工作人员总结了近些年古道修缮的经验,摸索出一套修缮原则,即“无规则无序漫铺”,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古道风貌,接近古人铺道的方式。“因为文物保护讲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为何“无规则”?张勇说,古人铺路时不会选取同样规格的石料,通常是发动当地老百姓拿着背篓捡料。“无序”道理相同,古人铺路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也不会把石块按照大小分类。

张勇说,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有的部位借助山体连石,不再重修,只是清理。近些年,有的古道没有人行走,古道被杂草和泥沙覆盖需要清理,有些部位要灌白灰浆加固。“虽然文保人员在修缮手法、技艺和采取的材料上接近古时修道的方式方法,但补配的古道仍需要岁月的磨蚀,才能和真正的古道融为一体”。

定期清理蹄窝积水落叶

有些古商道上密布深深浅浅的蹄窝,这些美丽的特色古道如何保护?张勇说,很多蹄窝都是在山体本身踏出来的,石材无法补配。根据专家们的建议,目前,文物保护人员的做法是经常清理蹄窝内部的雨水积水、树叶等。“如果发现非常严重的风化现象,可以涂专门防止古建风化的材料。但由于古道都是在户外,涂材料的效果并不大”。

据他介绍,曾经有人用印着蹄窝的古道用玻璃罩罩上,不让人行走,后来也被拆除了。因为用玻璃罩罩上后,其中的水汽不容易出来,反而会加快古道的损毁。

张勇说,2015年起,文物科对玉河古道、石佛岭古道、京西古道大台段、庞潭古道、芦潭古道等存在文物价值的古道进行了修缮,其中庞潭古道是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门头沟区内成形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道大多都已经修缮完成。

古道边古遗址将串联成线

2013年,门头沟区旅游委提出,将依托京西古道遗产,打造中国首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将利用总长度684公里,其中包含270公里的现存京西古道。系统一期包括妙峰山、王平、斋堂周边古道,主要包括西山大路古道、天津关古道、石洋沟古道三条线路。

国家级步道包括西山大路——太行山国家步道(门头沟段)、沿长城通道——长城国家步道(门头沟段)和永定河通道——永定河国家步道(门头沟段)。区域级步道包括妙峰山香道和百花山、灵山步道。

2016年7月,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和旅游卫视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京西古道》在北京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当年,京西古道景区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门头沟实施了长度为47公里的京西商旅古道一期工程,将把京西古道资源梳理、整合成线,还将把古道周边的古镇、古村、古遗址、古寺、古建筑、古驿站串联起来,同周边的公路、停车场、公交等形成完整的系统。

纪录片回顾:

专家观点:建立可持续保护利用机制

京西古道专家安全山认为,京西古道是永定河流域中的人类文化遗产。从其历史时间长度看却不输于任何一条古道,甚至可以说是最长的。京西古道是从泥河湾、周口店等地古人类迁移开始的,贯穿了漫长历史阶段的全过程。

目前,现存的京西古道是典型及不可再生的文物。现在游客及驴友们经常走的古道,多是断断续续的、铺着石头路面的古道,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大修过的古道,也是比较经典的。这些古道损坏一点就少一点,因而必须保护好,尽量别再出现新的人为破坏。

精心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否矛盾?安全山建议,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古道进行开发利用。他认为如果不加以利用,显现不出其文物和资源价值,古道会被自然力所破坏,由于长期没人走,就会被杂灌、树木覆盖。

他建议,建立可行的、可持续的保护与利用机制。避免“切香肠”式的开发利用。路在于走,不在于藏。道在于通,而不在于卡。同时结合现代交通道路,构成多维交通道路体系,促进全域景区化的实现。

参考来源/北京晨报、中国国家地理

1.《关于京西古道的这些事儿你都知道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京西古道的这些事儿你都知道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