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摄于夜晚。
照片中,20多位铁路工人衣着朴素,略显疲态。他们并排站在一个10来岁孩子的身后,孩子胸前佩戴一朵垂着飘带的红花,手中拿着剪彩时用的布条。照片说明注明:1949年8月1日庆祝沪杭铁路恢复直达通车时,工友们举办简单仪式的情景。在《解放日报》所留有的底片说明中,特别强调通车典礼由“工友的儿子剪彩”。
这就是全部的线索。
这个“工友之子”到底姓甚名谁?照片是在哪里拍摄?还能否找到照片中的人物?这条铁路因何需修缮,今日还在通车吗?
2014年5月6日,也就是上海解放65周年时,本报发布图片线索征集,希望能寻找到图片中的这个孩子,请他讲述当时的场景。可惜,征集并无后续。今年,寻找工作再度展开。照片中10来岁的孩子,时至今日应该已是年逾八十的老翁。
老沪杭铁路快110岁了
查阅文献,记者了解到:1906年9月,沪杭铁路杭州至枫泾段开工,1909年8月13日,当时的上海南站至杭州闸口沪杭全线投入营运。沪杭铁路全线长189公里,设站点24个,铁轨采用的是汉阳铁厂的产品,是中国第一条成功的民营铁路。原来,这条铁路110岁了。
1949年以后,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沪杭铁路进行改造,沪杭铁路快速发展。如今的沪杭高铁轨道择地重铺,站点另行建造。这条沪杭间曾经最为重要的交通动脉,目前被定位为货运为主、长途客运为辅。“沪杭铁路”的称呼也已经消失——2007年起,它被改称以“沪昆铁路沪杭段”。
沪杭铁路史钩沉,不少名人轶事浮出水面:徐志摩在杭州念书时,常乘火车往返,并于1923年写下《沪杭车中》,翌年,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赴杭州;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情故事与这条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也曾携夫人和友人从上海出发赴海宁,观钱塘江潮。
但当记者把视线着眼于1949年前后的资料时,寻找工作又一度陷入停滞。我们多方搜寻,找到《文汇报》于1949年8月2日和3日,发布的两篇与“沪杭铁路通车”相关的新闻报道。从两篇报道梳理,老照片拍摄的是当年8月1日“在沪杭线第某号桥头举行的沪杭通车”仪式,照片中的“工友之子”名为邵自强。除此以外,鲜有关于这段历史的史料。
欣慰的是,在寻找过程中,记者还发现有数位历史爱好者对沪杭铁路史深感兴趣,在业余时间进行过考证。其中一位是浙江圣文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力勤。现年54岁的她,曾用3年时间寻访沪杭线上的所有站点,留下数万字的记录和数千张照片。
她告诉记者,1949年5月,沪杭铁路已遭到严重损毁,特别是铁路桥梁,全部修复需数月时间。于是,为了让铁路在数日内尽快通车,就先在损毁的桥梁边上修建便桥,再通过后期重建恢复桥梁的运输能力。仅用时两个月,1949年8月1日,沪杭铁路全线恢复通车,当时,路工们在上海松江圆泄泾附近有过一次竣工典礼。
照片拍摄地点找到了
线索指向一个结论,这张黑白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极有可能在横跨圆泄泾的铁路桥附近。
圆泄泾位于上海松江南部,是承接上游来水下泄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黄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圆泄泾西接大蒸港,东汇斜塘入横潦泾,以圆泖泄水入浦,故名圆泄泾。
记者从闵塔路西侧拐进田间小道,向西南方向行走2千米,沪昆线94号桥映入眼帘。一辆和谐号车头,带着30多节货运车厢“匆匆匆”地从远处驶来,一如徐志摩《沪杭车中》中的拟声词。“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现在橹声已被圆泄泾上航行的运输船发动机轰鸣替代。没想到,近百年过去,时空浑然,竟还如此相似。
问题又来了——水泥桥墩、钢桁架桥结构,这座桥显然已不是1949年时建竣的那座桥梁。附近东夏村村民曹阿姨告诉记者,前几年,这里有个建桥工程。老铁路“翻新”。火车都走的是新桥。原来,为配合杭申线(上海段)航道整治工程,2010年10月,沪昆铁路圆泄泾铁路特大桥改造工程开工;2015年底,沪昆铁路圆泄泾特大桥新桥建成,2016年9月,老桥拆除完毕。
但被问到老桥位置时,曹阿姨表示:“不远,就在下游150米左右的位置。”按曹阿姨的指引,记者发现,那里已是一片片农田,盛开的油菜花和其他农作物欣欣向荣。
这时,记者在河边的一块农田中发现了不少堆砌起来的木梁。走近一看,这些木头长约2米,宽和高约为0.2米,每根木头的其中一侧,都有两处“凹”字形的槽和洞眼,木梁周身已有龟裂纹,有几条几乎腐烂并断裂。
它们可不就是铺设在铁轨上的枕木!
向
圆泄泾南岸眺望,还可以看到一个旧时的桥墩。
铁路修缮需大量人力,工人极有可能从附近村庄中招募。记者随即走访附近东夏村和新源村的老人。老人们的记忆里,只有年幼时在铁道附近玩耍的印象,无法认出照片中的人和事。村庄中,曾当过铁路工人的老人已过世,有没有参与过1949年的铁路抢修,已不得而知。
沪杭最快仅需45分钟
2009年2月26日,沪杭高铁开工建设。沪杭高铁全长20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上海市闵行、松江、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杭州市,终点站为杭州东站。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如今,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趟往返于上海和杭州之间列车发车;从上海虹桥至杭州最快只需45分钟。
朱力勤告诉记者,从火车诞生,到每一次提速发展;从蒸汽机、内燃机、电机,到现在中国高铁的出现,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颠覆性的改变。曾经的绿皮火车无风扇更无空调,经常人满为患,不少人坐在行李架上甚至躺倒在座位底下;到了后来的空调车、双层车,沪杭线上列车干净了许多;如今,来往沪杭首选高铁,“时代发展了,要追求速度和方便”。
早上从繁华的上海出发,接着在海宁观潮,傍晚时分到西湖畔看雷峰夕照,晚上再回到上海。这已成为现实。今年,朱力勤计划将手头的资料汇集成册,择日出版。
整个采访过程中,上海铁路局等单位帮助记者多方打听照片中的人物,但无奈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未能真正找到照片中的“工友之子”或其他工人。截至发稿,记者只能还原出历史面貌的大概,以纪念照片中的建设者们——1949年5月29日起,第三野战军铁路工程团协助上海区路工抢修沪杭铁路;昼夜抢修,经历台风,1949年8月1日,沪杭铁路全线恢复通车;当晚,“工友之子”邵自强作为代表,在圆泄泾铁路桥附近出席庆祝通车的剪彩仪式。
回程路上,车到申嘉湖高速,圆泄泾铁路特大桥向东约10公里处,记者远远看到,一辆列车正从松江南站驶出。子弹型的车头、白色车身……不用说,这趟列车就是中国高铁。它正加速前行。
1.《找到你在哪拍的 【海上记忆·找到你】70年前为铁路剪彩的“工友之子”,你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找到你在哪拍的 【海上记忆·找到你】70年前为铁路剪彩的“工友之子”,你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