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铁路:引发武昌起义并导致清朝灭亡的铁路
回顾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曾国藩、左、、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虽然可以称得上是“洋务先驱”,但没有一个能与张之洞相提并论。他的“湖北新政”似乎有些省外的影响力,他和两河总督刘坤一联合著名的“储江会打三折”几乎成了清末新政的纲领。而正是一条鹿晗铁路(今京广铁路京汉段)让张之洞做到了这一切。
北起卢沟桥,南至汉口的鹿晗铁路,在今天看来太不起眼了,但在清末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围绕铁路,晚清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早在公元1864年,英国怡和公司的前股东史蒂文就提出了以汉口为中心修建清朝四大铁路的方案,但议案一出,就被清廷否决了。公元188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刘铭传提出修建以北京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北洋大臣李鸿章也附和,也遭到执政党和在野党的猛烈抨击。就连曾经坐过火车的前英国代表刘锡鸿也用言语表示反对。在《击铁路折》中,他列举了“不可行八、无利八、有害九”因为“能止谏的朝臣多”,清廷“下诏停止其议”。
直到公元1887年,酒王奕譞才要求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不久,李鸿章上书建金通铁路纪念馆。这一议案引起了一批保守派官员的抵制,他们不仅给李鸿章戴上了“信息大敌”、“扰民”、“夺民生”等“帽子”,还痛斥修铁路是“破坏祖宗之法,以乱天下”。面对再争,清廷于1889年2月颁布法令,征求沿海和长江沿岸诸侯的意见。结果大多数州长持反对意见,少数人态度暧昧。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呼吁“缓建金童修鹿晗”。在他的独奏会上,他敦促陈建设一条利国利民的铁路,这是中国加强自身建设的唯一途径。他从大局出发,声明修金童不如修鹿晗。”最好从北京的卢沟桥出发,经过河南,到达湖北的汉口镇。这是铁路的枢纽,是大道的起点,是中国最好的。
熟悉清廷派系劣根性的张之洞,大概是提前知道了楚、清廷决策人的脉搏,预料铁路纠纷会得到解决。因为李鸿章多次要求修建天津通道,名义上是为了方便京津交流,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北洋的势力范围。李鸿章的本事,慈禧太后心知肚明,她不能让北洋势力膨胀到可以“震主”的地步,控制当时的中央博弈。而李鸿章也是天衣无缝。张之洞打折,恰逢清廷欲扶植新军,钳制淮系之意。于是,清廷发布圣旨:否决李鸿章的议案,任命张之洞为湖广总督,监管鹿晗铁路。清廷的这一良苦用心,给了张之洞一个与李鸿章抗衡洋务的机会,最终从背后来了。
1889年12月17日,张之洞到达武昌,出任湖广总督。从此,张之洞踏上了湖北修路之旅,政治大繁荣,政治上挥洒民意,事业达到巅峰。他成为晚清政坛巨星,与李鸿章并称“李章北李”。
这条铁路,仿佛是张之洞的人生和仕途之路,也仿佛是大清帝国的末日。1906年5月,汉口至北京正阳门铁路竣工,全长1214公里,由鹿晗路更名为韩晶路。铁路的建成也预示着张之洞辉煌征程的结束。清廷担心张之洞的尾巴会是件大事,很快就用旌鸣的黑手腕打开了张之洞,让他去北京担任自己监管的铁路沿线的军机大臣。
此后,在粤汉、川汉铁路的刺激下,湘鄂川人民的“护路运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并最终导致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1.《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一条引发武昌起义,导致大清王朝灭亡的铁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一条引发武昌起义,导致大清王朝灭亡的铁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0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