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看了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发现书中有一些关于蒙古文字的细节,挺有意思的。
书的第六回,成吉思汗向王罕、桑昆道歉,只献了谢礼,没有书信。那么,他是如何表达赔罪的意思的呢?原来他还特意派了一个能说得好,能表达感情的信使。
你猜金庸先生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蒙古人没有文字,只能用嘴巴传递信息。
的确,在书的最后一段时间,也就是第六十段时间,郭靖和黄蓉正准备行刺拖雷,突然他们听到成吉思汗的使者向拖雷传达命令——他们也没有手写信件等任何文件,而是依靠使者的口。
书上写道:“拖雷问:‘可汗说了什么?’信使跪下来唱歌。"
在此,金庸先生一一作了补充说明,说:“原来蒙古人很久没有开化了。虽然有文字,但成吉思汗不会读书写字。他经常命令使者们唱歌,只是怕错过,经常把遗嘱编成歌曲,让使者们唱得好听,复述得准确。”
也就是说,在从第六代到第六十代的漫长时间跨度里,蒙古文字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了,但是成吉思汗没有学习,没有认识,没有书写,只能通过口头和口头交接来传递命令。
第36次,有两个可疑的阴谋。
一、成吉思汗派军队攻打刺子模,让秘书写战书。秘书在一大张羊皮纸上写了很多。写出来读给成吉思汗听。成吉思汗不耐烦地听着,抓起鞭子劈头盖脸地打秘书。
第二,成吉思汗让秘书再写一封信,邀请长春真人丘处机讨论长生之术。秘书不敢炫耀自己的笔墨,只是简单的写了几句,结果却挨了一顿揍。没办法。我又写了一封又长又认真的任命书。
从这两个情节来看,成吉思汗并没有采取口头歌唱的形式,而是不得不依靠文字向外族人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这里用的是什么词呢?
《射雕英雄传》后记里提到了一件更有趣的事。
就是有一本很精彩的书叫《忙碌、开放、午餐、起飞》,共十二卷,其中十卷,两个续集。
金庸先生说:“十二卷中,自始至终,完全是这些汉字。你我都能听懂每一个字,但我们一个字都看不懂。这真的是一本‘单词书’。”
为什么是“你能读懂每一个字,却一个字都看不懂”?
金庸先生接着给出了答案:“原来这本书是用蒙古语写的汉字,写于1240年7月。”“芒霍仑”是“蒙古”的意思,“努查”是蒙古语中的“密”,“脱比之言”是“总登记册”,九个汉字连在一起,就是《蒙古秘史》。一开始这本书大概是直接用汉语注音写的,因为当时蒙古人没有文字。这本书是蒙古皇室的秘籍,永远不会在元宫流传和保存。元朝灭亡后,送给明朝皇帝。明朝洪武十五年,翻译成汉语,把汉字中的奇字翻译成有意义的汉语。书名是《元朝秘史》,译者不详。很有可能是当时明朝翰林的两个外地人。”
金庸先生感慨万千地说:“世界各地许多学者都为研究这本书献出了生命,发表了无数的论文、专书和诠释,出版了一本专门为这本书编纂的词典。汉字中每个生僻字的本义都可以在字典里找到。任何研究过去800年世界历史的学者都必须读这本书。”
文章最后金庸先生还说:“我所指的《蒙古秘史》,是外国蒙古学者的政策?达姆丁·苏龙先生首先将汉字的异体字复原为古代蒙古语(原著是十三世纪的蒙古语,与现代蒙古语不同),然后翻译成现代蒙古语,中国蒙古族作家谢再山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金庸先生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在蒙古官话还没有写出来的时代,需要用汉字来标注发音或者其他友好邻邦的语言来记录蒙古官话。
事实上,在历史上,蒙古语普通话使用以下四种语言:
一、使用注音汉字,由音读,如《蒙古秘史》(《忙活轮牛叉脱红脸》)。
第二,将回鹘文字改进为传统蒙古文字。
第三,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当时的吐蕃佛教八思巴创立的八思巴文字,就是金庸先生所说的“蒙古古语”(十三世纪的蒙古语,与现代蒙古语不同)
4.蒙古独立后采用的新斯拉夫字母,即金庸先生所说的“现代蒙古语”。
那么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发给花刺子模的战书,发给丘处机的邀请信,不可能是忽必烈时代的“古蒙古语”,也不可能是使用新斯拉夫字母的“现代蒙古语”。只能从回鹘文字和汉语上改进——而且,一定要用汉语写,不然就白写了。
用汉字标注蒙古音,就像我们刚学英语的时候,为了记忆单词的发音,要在单词旁边标注汉字一样,不能说创造了新的语言。
改进后的回鹘文字是传统的蒙古文字,是蒙古人创制的第一个蒙古文字。
创作这个蒙古文字的过程是怎样的?
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奈曼——公元9世纪中叶以前,奈曼属于回纥汗国。当时奈曼部落是毗邻回纥人的游牧部落,是最接近回纥人的蒙古部落之一。回鹘人西迁后,奈曼在漠北继承了回鹘文化,他们用回鹘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称为“回鹘人”。维吾尔语是全音位文字,吸收突厥语和粟特语(均源于阿拉米语字母)字母后创制。字母多达23个,5个字母代表8个元音,18个字母代表22个辅音。成吉思汗迅速消灭了奈曼部,俘虏了奈曼的国师塔塔通。
这个塔塔通阿虽然被捕了,但他仍然保留着国玺。
成吉思汗大为赞赏,不杀而放,收为己用。他掌管蒙古文书的印章,并命令他创作蒙古文字。
于是塔塔童阿创造了蒙古语,蒙古语也是以维吾尔语为基础的拼音类型,有29个字母,其中元音5个,辅音24个。拼写时,书籍在单词方面是上下联动的,线条是从左到右。称之为“回鹘蒙古语”(“回鹘蒙古语”、“回鹘蒙古语”或“回鹘蒙古语”)。
然而,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一生追求完美。他在1260年即位后,不愿意在“蒙古官话”中保留大量回鹘语的痕迹,要求佛教高僧萨迦喇嘛八思巴创造一个新的蒙古文字“翻译并书写全部文字”。也就是说,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字母来拼出蒙、汉、藏、梵、维等民族的语言。
巴司巴,也译作巴司巴、巴合司巴、巴司法等。,意为“圣者”和“神童”。实际上,它的本名是罗追剑赞,因其从小对佛学的聪明和认识,被称为“八思巴”(即“圣子”)。
八思巴的智力达到了什么水平?
相传他三岁时,就能诵莲修行;七岁就能读十万字佛经;我八岁就能念经;九岁,上坛在法大会上发言。
收到忽必烈的诏书后,八思巴作为佛教徒,开启了他对那一天的神奇思考。他以藏文和印度文字为基础,根据蒙古语语音词,创造了一种由梵文和藏文字母演变而来的42个字母。其中元音10个,辅音32个,用于拼写蒙古语和汉语常用字母。参照回鹘蒙古文和汉字的写法和构造方法,改为方体,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书写。它们被称为蒙古新文字,在元朝第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颁布,次年更名为蒙古文字。
元朝第八年,忽必烈发布规定:“今后蒙古文字不得作为新文字使用。”也就是巴斯基巴的新蒙古文字从此成为官方的法律文字。
而巴斯基巴新蒙古文字由于同时兼顾了几个民族的语言,在表达音值和构造字体上存在着各种缺陷。汉字用于拼写蒙古语,一个语音词缀用一个方块字拼写,使单词分离,难以阅读。不像回鹘蒙古语那么好读好写,所以元朝灭亡后渐渐没用了。
无论如何,八思巴新蒙古文字是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汉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尝试,其创新精神应该得到肯定。
相对于巴锡巴的新蒙古文字,回鹘蒙古文一直沿用至今,经过改革,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传统蒙古文(呼都木蒙古文)。
1.《成吉思汗拼音 成吉思汗识字吗?他接触过哪些语言文字?来看蒙古文字的创制过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吉思汗拼音 成吉思汗识字吗?他接触过哪些语言文字?来看蒙古文字的创制过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10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