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几星期前没有预告突然开播,一经推出获得了超高的热度,引发了众多讨论。以至于“乘风破浪”几个字最近霸占着各类报道,说到这怎么能少得了体育圈的姐姐们呢?

想必女运动员在社会中,并不会被大多数人列为女性应有的模样。因为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所传递出的竞争性与对抗性,将女运动员形象男性化。但,正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传达出的那样,女性,不被定义的时刻,最美。

体育圈里一位姐姐,从不惧别人的眼光,她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人见人怕的初代“大魔王”,她就是邓亚萍。

肯吃苦、够热爱,终成初代“大魔王”

现在提到邓亚萍的名字,我们只会有尊敬的目光。但这个把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种冠军拿了个遍,专治各种不服的功勋运动员,却差点无缘乒乓球。

这一切都是因为身高,在曾是河南省队乒乓球运动员的父亲影响下,邓亚萍很快表现出自身的乒乓球天赋。但由于个子太矮,省队不愿意收她。而她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为了能使自己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在腿上绑上沙袋,把木牌换成铁牌,身上穿着沙衣,每天负重三十斤训练。

长此以往,腿肿、手掌磨破都是家常便饭。父亲还规定,每天做完体能练习后,必须再做100个发球、接球动作。郑州的夏天将近四十度,冬天零下十几度,邓亚萍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十来个小时,从来不叫苦,不喊累。

1982年,邓亚萍便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凭借实力进入了河南省队。15岁的时候,她遇到了改变一生命运的贵人——张燮林教练。其他人觉得邓亚萍个子不高是劣势,张指导则认为这恰好是她的优势,力排众议把邓亚萍选入国家队。

要知道,进入中国乒乓球队的难度系数与夺得世界冠军不相上下。但进了国家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而是更大的挑战,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挑战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极限,邓亚萍也不例外。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更加拼命地练习。队里规定早上训练到11点,邓亚萍就延长到11点45分,下午训练到6点,她就训练到6点45甚至7点45。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

她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她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长时间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让她不得不面临腰肌劳损、骨刺、膝关节损伤等伤病。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就这样,凭借着肯吃苦和够热爱的精神,邓亚萍在她的运动员生涯中,一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中国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成为了第一代“大魔王”。

退役后,拼尽全力面对场外的挑战

“大魔王”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在巅峰时退役,为新人让路。25岁退役之后,邓亚萍意识到自己由于当运动员长时间在队里待的原因,遗憾地缺失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于是,她决定进入大学校园,充实自己。

可刚到清华大学的第一天,现实就给她来了当头一棒。老师让她写出26个英文字母,这个如今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完成的事,却难住了“大魔王”。但这时候,运动员那股不服输的劲立马让邓亚萍充满斗志。

她将自己比赛时的拼劲搬到了学习上,每天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从早到晚学习,走路看书、吃饭的时候也看书,睡觉前还在看书,有时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和很多运动员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状态不一样,邓亚萍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像完成训练一样,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凭借着拼尽全力的行动,邓亚萍顺利从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当然,这还不是结束。同年9月她又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最终以一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获得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这就结束了吗?还没有!

2003年,30岁的邓亚萍进入剑桥大学,开始了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阶段。一年后,她和同为乒乓球运动员的林志刚低调完婚。她每天都会用十五六个小时学习,几年后终于获得了土地经济博士学位。学习和打球,她真的都是在用生命在热爱!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生活中,她都是一位可怕的“大魔王”。

毕业回国,邓亚萍从国家体育总局干到共青团,又在人民日报社担任副秘书长,还成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她在积极探索着人生的各种可能。2016年,离开体育界多年,邓亚萍再次回归,在家乡河南搭建了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同时,她也多次现身电视节目,“破圈”路上越走越远。

拼搏让“小个子”邓亚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成为“乒乓女王”;努力让她成功“出圈”,在新的领域创造辉煌。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每个人都会面临质疑。足够努力、足够热爱,一切不可能也许终究会在某一天都变成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我们就是自己生活中的“大魔王”!

《乘风破浪的姐姐》几星期前没有预告突然开播,一经推出获得了超高的热度,引发了众多讨论。以至于“乘风破浪”几个字最近霸占着各类报道,说到这怎么能少得了体育圈的姐姐们呢?

想必女运动员在社会中,并不会被大多数人列为女性应有的模样。因为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所传递出的竞争性与对抗性,将女运动员形象男性化。但,正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传达出的那样,女性,不被定义的时刻,最美。

体育圈里一位姐姐,从不惧别人的眼光,她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人见人怕的初代“大魔王”,她就是邓亚萍。

肯吃苦、够热爱,终成初代“大魔王”

现在提到邓亚萍的名字,我们只会有尊敬的目光。但这个把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种冠军拿了个遍,专治各种不服的功勋运动员,却差点无缘乒乓球。

这一切都是因为身高,在曾是河南省队乒乓球运动员的父亲影响下,邓亚萍很快表现出自身的乒乓球天赋。但由于个子太矮,省队不愿意收她。而她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为了能使自己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在腿上绑上沙袋,把木牌换成铁牌,身上穿着沙衣,每天负重三十斤训练。

长此以往,腿肿、手掌磨破都是家常便饭。父亲还规定,每天做完体能练习后,必须再做100个发球、接球动作。郑州的夏天将近四十度,冬天零下十几度,邓亚萍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十来个小时,从来不叫苦,不喊累。

1982年,邓亚萍便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凭借实力进入了河南省队。15岁的时候,她遇到了改变一生命运的贵人——张燮林教练。其他人觉得邓亚萍个子不高是劣势,张指导则认为这恰好是她的优势,力排众议把邓亚萍选入国家队。

1.《邓亚萍身高 邓亚萍:曾因身高问题被省队拒绝,从不识英文字母到剑桥大学博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邓亚萍身高 邓亚萍:曾因身高问题被省队拒绝,从不识英文字母到剑桥大学博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2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