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与“匠”有关,在艺术批评中,为何“匠心”和“匠气”有如此迥异的落差?如何才能跨越匠气,实现真正的匠心?
匠气易达,匠心难求——说“匠”
文 / 董京尘
一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鉴赏和诗话文评中,有一组耐人寻味的对立——匠心与匠气。
匠心说的是独特的艺术构思。比如唐人张祜在《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中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时隔千年,我们更无从得知王维山水画幅中的笔法用墨,但透过“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的诗句,不难看出,王维以精思巧构营造出的绘画意境,赢得了张祜的欣赏与赞许。而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盛赞孟浩然的诗歌“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这句“匠心独妙”,放在今天来评价孟浩然五言诗的艺术成就,也未尝不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而就沈周的艺术涵养,钱谦益在《石田诗钞序》中说:“烟云月露,莺花鱼鸟,揽结吞吐于毫素行墨之间,声而为诗歌,绘而为图画,经营挥洒,匠心独妙。”钱谦益所说的“匠心”,是说沈周的诗文书画中,自有一种独特的文人雅韵。我们也不难知道,身处吴中之地的沈周,在游览山水和泛览图籍中,汲取了宝贵的艺术的源泉,方才有不落俗套的艺术成就。不难看出,在诸多文论品评中,“匠心”所指,大抵是褒扬之词。
至于“匠气”,则落得有些下乘了。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品评咏物诗时说:“齐梁多有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王夫之拈出的“匠气”和“士气”,正有格调的高下之分。在王夫之看来,那些极尽纤巧,工整绮丽的齐梁诗歌,太过流于工匠习气,多少是缺乏即物达情的艺术自觉的。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沈复也在评述盆栽艺术的高下之分时说:“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这批评的自是那些矫揉造作、平庸板滞的艺术作品。而清代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格外提出“画忌六气”,其中就有“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不难看出,在艺术评论中,匠气往往意味着缺乏神韵,鲜有独特艺术创造。
邹一桂 花鸟画
为何同样是与“匠”有关,在艺术批评中,却有如此迥异的落差?如何才能跨越匠气,实现真正的匠心?我们不妨从“工匠”的字源说起。
二
小篆匠
《说文解字》:“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匠的本义是木匠,这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匠的汉字构造,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说:“匚者,矩也。”在造字之时,古人取“斤”表示用于削斫木料的斧斤,取“匚”表示用于丈量的矩尺,将用木匠最常用的工具组合在一起,用来指称善于木工的木匠。
在典籍记载中的匠人,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匠人,专指营造宫室的木匠。《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匠,能作宫室之属。”《说苑·尊贤》有云:“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在以土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形式的中国古代,狭义的“匠人”,专指掌握规矩绳墨,辨识木材,并善于建造宫室的人。广义的匠人,如《说文》“木工”所言,可以泛指各种工种。由于中国古代的木工非常发达,在《周礼》等典籍中的木工,就有轮、舆、弓、庐、匠、车、梓等不同的工种。顾名思义,轮、舆、弓、车,分别指的是制造车轮、车箱、弓箭、整车的木工,而“庐人”负责制造兵器的长柄,“梓人”则专指制作器具的能工巧匠。
发展到后来,《论衡·量知》说:“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塪,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匠不仅可指木匠,还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娴熟的工艺,扩大指各种手工艺的不同工种,从而成为“工匠”的代称。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指出的,“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匠的意义,可以具有双重的解读:一方面,工匠处于“士农工商”中的“工”的阶层,是职业化的一个工种,简单的重复必然意味着原创力的丧失,故而会有流于匠气的评价;另一方面,匠字的构字理据中,蕴含着古人对规矩的朴素理解和对技巧的不懈追求。以此为线索,则有两支不同的走向——工而无韵,便是匠气,性灵熔匠,方有匠韵。
三
《周礼·考工记》:“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中国古代,工匠代表着掌握着专门技巧的手工业从事者。凭借着历代相传的精湛技巧,他们曾在中华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谱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礼·考工记》说:“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这说的是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在有虞氏的时代,人们崇尚陶工,用陶艺来制作日常生活的器具。到了大禹治理洪水之后,夏代先民,迫切地需要营造宫室,安居乐业,因而司职营造宫室的匠人得到重用。至于商、周之际,制作木器的梓人、专门制造车舆的舆人,又以各自的手工技巧,赢得了士人的尊重,并为典籍所收录。这段历史叙述中固然有一些假想的存在,但当你瞥见过先民精彩绝伦的陶器制品,见过二里头遗址壮美的宫殿基址,看到过出土文物中精巧的古代车马遗迹,你就会明白,默默无闻的工匠,以他们杰出的手艺,成为缔造璀璨的中华文明中的一份坚实力量。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工匠地位并不高。在重农而轻工、商的时代,他们不仅没有像士人那样有掌握文化的权利,也不及农人在国家生产中的作用重要。二十四史中,只有《元史》一部,在《方技列传》后附录了《工艺列传》,记录当时善于制造铠甲、铸造兵器、雕塑佛像的诸多能工巧匠。除此以外,对于一般的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工匠,大概除公输班、蔡伦、毕昇之外,大抵如雪泥鸿爪,淹没无闻矣。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也就无怪乎明清的书画评论中,“士气”与“匠气”往往互相对立。“士气”是有文人的气韵,不必浓墨重彩,只消墨色天然;不可流于细节,但须画龙点睛;不要中规中矩,何妨自成一体。在这背后,或许就是古人对“道”和“器”的不同体认。《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传统的道、器之辨中,工匠的技巧、技艺,都属于“器”的层面,而在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论语》载夫子之言:“君子不器。”缺乏创意,循规蹈矩,就只能算是“匠气”,而滋养匠心,升华匠韵,还要从对规矩的传承与超越中去理解。
四
金文工 小篆工 金文矩 金文矩 小篆矩
揆诸文字,在工、匠这两个汉字之的构形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这里的“规矩”,分别是指画圆的圆规和作方的矩尺。事实上,古人在为“工”造字的时候,直接取工匠手中的曲尺,用来作为这种职业的代称。至于“矩”字,早期的古文字中,形象地描绘了工匠站立着,用手拿着工形的矩尺的样子。发展到东周时期,矩字的字形左右分离,演变为从大或者从夫的字形,右边则以“巨”形象矩尺。矩的本义就是画直角用的曲尺,故《说文》:“巨(矩),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孟子·告子上》中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透过工、匠、矩这三个汉字,我们仿佛能够知道,古人在造字之时,关注着他们与规矩尺度的密切关联。在古老的汉字中的这份哲理,大概早已具有超时代性,伴随着古今对“匠气”与“匠心”的朴素理解,并将传承往后。
武梁祠汉画像石 (见《石索》)
是墨守陈规蹈袭故常,还是推陈出新别具匠心?不同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成就的高下之分。
《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平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倘若有机会去走访一位木匠,他也许不会去翻译这样典雅的文言,但绝对会用再熟悉不过的手艺,来诠解这段古老的句子:参照图样,三下五除二,用尺规画方圆,以墨斗拉直线,拿刨子加工成料。《墨子》中的这一番话,道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从古及今,无论是古代的手工艺的作业,还是当下的工业流水线制造,任何一门工艺,都要以基本的规矩和法度为基础。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卓越。《孟子·尽心上》中曾记载,公孙丑问孟子:“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但孟子的回答却很简单:“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工匠不会改变规矩与法度,更重要的,则是精益求精,从而抵达“道”的高度。
这个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匠气易达,而匠心难求。真正的工匠精神,绝非简单的遵循规矩,传承工艺。匠心贵在专注,贵在超越,从单调的“技”的模仿出发,进一步升华为对“道”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钦佩各行各业那些关注细节,矢志不渝地专注创新的匠人。无他,只因为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能读到一颗巧妙构思的匠心,都能领略到一份别出心裁的匠意。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2017年10月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偶尔画画的小学生。
文 栏
章 目
作 主
者 持
&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蔡若葵
1.《匠气易达,匠心难求——说“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匠气易达,匠心难求——说“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