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初,我担任抚顺纸厂厂长。全社会280多个成员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卫生纸和纸箱。被组织起来的个体劳动者,在党的政策的鼓舞下,激发了他们为国家脱贫致富的热情,决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点什么。
为了适应“大规模钢铁生产”的需要,充分利用抚顺丰富的煤炭资源,经讨论,全社会同意建设焦化厂。我带领曾从事土法炼焦的程和女社员,用三把铁锹在老虎台选煤厂北部的一片荒地上造土窑,并用老虎台选煤厂的煤泥进行了土法炼焦试验。
1958年,《大钢铁》(数据图)
当时条件艰苦,刮风天有土,下雨天有泥,白天烈日下头晕目眩,整夜蚊虫叮咬。没有运输工具,所以煤是用土筐挑的,水是用水桶提的。经过几十个昼夜的奋战,终于提炼出了合格的焦炭。
1958年7月,经上级批准,在原挖掘机厂南侧和老虎台洗煤场北侧批地4.8万平方米,新抚区手工业协会焦化厂正式成立。
当时没有工厂,没有设备,没有资金,没有水电,只有头顶的天空,脚下的荒山,200多名员工的雄心壮志。在造炉子的日子里,工人们日夜奋战。一些工人每天要挑水300多吨。当他们的肩膀被压成血泡的时候,他们用双手扛着,手掌都磨破了。当他们不能运水时,他们用脚在泥里生活。我太累了,在地上睡着了。冬天,冰雪凛冽,工地上的工人却汗流浃背,热气腾腾。
从开机到生产,这两年没有肥皂,没有口罩,更不用说分发任何工作服了。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节假日从不休息,但是没有一个员工掉队。
记得1950年的冬天,工厂有了一些积累,每个露天工作的工人都得到了一件棉袄,工人们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从零开始建造了数百座本土焦窑,形成了年产1万吨焦炭的焦化厂。这是抚顺炭素厂的前身。
由于土法炼焦成本高、质量差、产量低、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去大型炼焦炉,但场地位于采煤塌陷区,不适合大规模建设,所以市里决定再建一座焦化厂。这家工厂面临着改变生产或关闭的困境。改变生产,没有资金,没有房子,没有水,没有电,倒闭,几百个员工会去哪里?当时的职工提出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千方百计开辟新的生产方式,接受不花钱,也要坚持。员工的决心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
为了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工厂通过协会间接将生产电池碳棒的车从钟表学会转来。先是生产干电池碳棒,后来开始开发天然石墨电极。没有粉碎设备,我们从农村弄来一个石磨,不用筛子用手筛,不用捏合机用大锅炒,因为没有动力,用几十个人推。在实验紧张的时刻,用了十天半的时间,没日没夜的转来转去。
当时厂里没有食堂,家属来送饭。带哺乳期孩子的女工都是把孩子送到工厂喂奶的家属,领导劝他们不要回去。有时候命令他们回去,他们从前门走,从后面回头。这些人努力,默默付出。经过多次实验,最终制成了天然石墨电极。这是抚顺炭素厂的第一代产品。
1961年3月,新开办的电极厂在经济调整期间关闭,留下36名员工处理善后事宜。1962年3月,工厂恢复生产,主要产品是碳格子砖。1962年10月,由于缺乏资金,工厂第二次关闭,80名工人被转移到第二化工厂和造纸厂,198名工人被精简和分散,留下18名工人坚持自助生产和煤粉生产。1963年2月,工厂第二次投产,55名工人从抚顺第二化工厂和市造纸厂调回,开始研制人造石墨电极。但到了年底,工厂又下马了,停产试产。直到1964年3月,在各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重新恢复生产,这才真正是“一个没有出路,没有出路的村子”。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厂经历了“三次三次”的动荡,但工人们对工厂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感动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车工宋庆来,下了厂就调到了市造纸厂。当他得知试产急需模具时,就主动趁着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回到工厂没日没夜的干活,把吃饭睡觉都忘了。从工厂下马时,工人们流下眼泪,不情愿地离开了。当他们上了马,他们很兴奋,高兴地回来了。他们不屈不挠,与碳工厂共命运,共呼吸。为什么是他们?工人们回答说:“工厂来之不易。不出像样的产品,就是以国家和这个群体为耻。”。
作为炭素厂,像样的产品是石墨化电极。当时生产石墨化电极并不容易。以电炉变压器为例。定期换炉无法订购,也无法购买。“等待、依赖和渴望”是行不通的,但只能是“挑战、突破和创造”。电工张凤翙在这方面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当时工厂穷,没有设备,没有工厂,没有图纸,没有材料。他只是。
我记得在组装的时候,一个螺丝掉进了变压器的油箱里。电工何荣凌脱下衣服,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跳进没有屋顶的变压器油里,摸了摸螺丝,流下了眼泪。
历经千辛万苦,人造石墨电极终于奇迹般的生产出来了。
1966年6月,经辽宁省计委、辽宁省经委、省财政厅批准,拟投资100万元作为抚顺石油焦综合利用项目,扩建年产1.5万吨碳素制品的抚顺碳素制品厂。从此,抚顺碳的生产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1958年到1966年,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回顾过去,从炼焦到生产石墨电极的每一步,都印着企业家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足迹,浸透着企业家的汗水,令人难忘。(任)
80年代后期抚顺炭素厂的一角。
抚顺碳素厂大楼。
20世纪80年代,抚顺炭素厂举行座谈会纪念3月8日。
抚顺炭素厂《富炭素报》创刊。
80年代抚顺炭素厂生产车间。
1.《炭素厂 【城市记忆】难忘抚顺炭素厂建厂历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炭素厂 【城市记忆】难忘抚顺炭素厂建厂历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26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