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兵符",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fán)(上队下火)之事,虽毋(wú)会符,行殹(yì)。”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军情紧急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举烽火报讯,立即用兵行动。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杜虎符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载有该虎符右视左视俯视三联拓片图。可见右半符拓片上有‘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十二字,文字沿纵长轴(从虎颈至胯间)分两列排列,阅读顺序是两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阅读顺序。左半符拓片上也有这十二个字,排列及读法同右半符。从空间关系上看左右半符轴对称,但其上的铭文仅仅是简单的平移。左右合符拓片体现的视角相当于从正上方俯视虎符,可以看到左符的第一列文字和右符的第二列文字,合起来也联成这十二个字,不同是阅读顺序变通为两列自左及右,每列内自上而下。可见无论是分开还是合体状态,无论是从左面、右面,还是从上面都可以在阳陵虎符上看到完整无缺的秦朝皇帝的指令,细节处也渗透着皇权的威严,在实用的同时体现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可谓匠心独运。像较早一些的秦国杜虎符今仅存左半符,上有错金篆书铭文四十字,估计其遗落的右半符上也有相同的字数。但是这些字是沿着虎符短长轴(从虎背至虎腹)分九列排列的,俯视的话绝对看不到类似阳陵虎符的神奇效果。

目前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新郭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秦杜虎符,上文中我们已提到。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秦新郭虎符

有一件虎符的发现还很有趣。它是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重庆偶然发现的。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空闲之时,他喜欢逛逛地摊。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认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虎突然分成两半,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随即买了下来。拿回去之后仔细考证,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谁也没有想到,一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1.《文物介绍——阳陵虎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物介绍——阳陵虎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