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余跑者也需要反兴奋剂吗?

运动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马拉松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没有捷径。

前天,中国田协和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公布了最新一期的违规名单和处理决定,名单上除了被寄予厚望的国内女子100米栏选手吴水娇上榜引人瞩目之外,另一个名字在整个中国马拉松圈引起了轩然大波。

来自上海的跑者李一鹏,在去年10月的淮南马拉松上跑出2:29:55的成绩,仅仅落后冠军肯尼亚选手2秒,收获亚军。

赛内检测中,李一鹏被查出违规使用重组促红素。这种药物通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贫血,2-3天内可让红细胞的生成更加旺盛,神经处于兴奋,常用于自行车比赛中。

这是国内第一次有纯业余且无专业训练背景的马拉松选手被查出兴奋剂违规,处理结果还未公布。

兴奋剂,马拉松,业余跑者,这几个概念在新年第7天再度交织起来。

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上,冠军托马斯·希克斯是现代奥林匹克史上最早被记载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

当时,他的教练一直拿着注射器跟随,在希克斯力竭之时,教练给他注射了一针“士的宁”在终点前四英里,再次面临崩溃的希克斯又被打了一针,率先冲线。

之后几十年,相比其他项目兴奋剂的泛滥成灾,马拉松可谓难得的净土。但进入21世纪,危机的阴云也笼罩上了这条42.195公里的赛道。

三届芝加哥马拉松冠军、俄罗斯马拉松女王Liliya Shobukhova,芝加哥、波士顿马拉松双料冠军、肯尼亚名将Rita Jeptoo,里约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JemimaSumgong……这些名字都随之陨落,被人淡忘。

伦敦马拉松20人血检可疑的传言、波及近40人的肯尼亚风波告诉人们,兴奋剂的使用绝非只是个别现象。

国内专业选手,像中国女子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孙英杰、全运会冠军王佳丽这样违规被禁的例子不在少数。

最近的趋势显示,服用兴奋剂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专业队领域,业余选手使用兴奋剂的人数也在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在2015年马拉松赛事5例兴奋剂阳性均为外籍选手的基础上,2016年查出中国籍大众选手阳性1例,2017年5例。2018年算上李一鹏这次,违规事件已陡增到8起。

这些选手中,曹凤英、侯艳民、李文杰虽然都是个人身份参赛,但都有专业运动员背景。其中李文杰因为成绩好、颜值高在跑圈名气颇响,经此变故,曾经的汉马、杭马国内女子冠军职业生涯自此黯淡。

相比之下,李一鹏则纯粹是靠后天苦练取得了成绩。2017年的芝加哥马拉松,参赛的约1500名国人中,他跑出2:36:04,成绩位列第一,去年上马他跑出2:26:05的个人最佳,国内排名第9。

李一鹏事件背后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但所揭露出的事实则让我们对于过去一年风波不断的中国马拉松又产生了一丝新的隐忧,特别是诸如“我要上奥运”这样用于鼓励大众业余选手参与旨在发展马拉松运动的项目,会不会因此而变的不再那么单纯。

为什么不依靠成绩指标与赛事奖金维持生计的纯业余跑者也会铤而走险,触犯兴奋剂这条红线呢?

相比国内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大众参与运动的热情,在国外,运动参与的普及程度已经趋于高度成熟,两年前一则针对英国业余自行车运动兴奋剂泛滥的报道也许能够揭示一些原因。

2017年,BBC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1125名业余骑行选手中,8%的人承认服用过类固醇,35%的人表示认识服用兴奋剂的人。

之后,英国老牌自行车杂志Cycling Weekly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显示每20名英国业余骑手中就有一个服用过兴奋剂。

*类固醇的的副作用很多,从痤疮、使人具有攻击性和生育问题到危及生命的疾病,包括中风、癌症和心脏病。

此外,很少有研究量化兴奋剂的风险,因此没有充分了解其效果或进行临床咨询的使用更令人担忧。比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增多导致血液增厚,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从而出现血栓和高血压的风险。

尽管危险,但除了兴奋剂,业余骑手们在作弊行为上仍不断“推陈出新”,让骑行翻倍轻松的内置电机一度风靡。

奇怪的是,这么做只有1%的人是为了奖金,更多的人为了声名,或者是为了达到那个梦寐以求却又未曾企及的高度。

伯明翰大学的博士MariaKavussanu认为:“与服用兴奋剂的诱惑密切相关的是,骑手们不惜一切取胜的态度,而不是参与其中、提高个人最佳成绩或发现自己有多优秀。”

这种对胜利的痴迷一定程度上压倒了按规则行事的道德原则。

Kavussanu进一步解释:

“我们称之为自我导向,只有与他人对比才感觉成功,而不是因为你是最好的。简单地说,有些人痴迷于赢得和击败他人。 他们借此来定义自己。”

另外,不能不提在国外大热的Strava运动社区,这款运动记录的APP会将你在某路段的用时与他人的成绩进行自动排序,最快的用户会成为排行榜上的冠军以及这条赛道或者赛段的纪录保持者。

前英国自行车选手Michael Hutchinson在使用Strava时,注意到了上面的可疑记录:“你会看到一些跑步纪录,很明显你知道他们是达不到这种配速的。因为如果他们真那样跑的话就该赢得伦敦马拉松的冠军了。”

很明显,无论方式如何,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弊。

其中的一部分作弊者是收入优越的人群,“他们衣食无忧,习惯了生活中的胜利,”来自洛杉矶的车手兼记者Peter Flax这样评论道,“他们想要自己的'投资'都能有所回报,无论代价如何。

”另一部分作弊者则可能陷入了职业选手的梦想。教练Kevin Henderson表示,“有些业余骑手像职业选手一样训练,他们透支身体,滥用激素。”

报道的最后指出,这些非职业选手使用兴奋剂等作弊行为的产生与社交网络分享引起的成就感,炫耀欲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兴奋剂检测还仅限于赛事的前几名选手,但监督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处罚,我们希望这8个业余跑者违规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警醒热爱跑步的人们。

因为无论奖金多寡亦或是跑步的成就为你带来了多少的声望与满足,一个道理始终没变:运动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马拉松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没有捷径。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如何控制对胜利的渴望和虚荣的平衡?

业余跑者也需要反兴奋剂吗?

欢迎在留言区说出你的看法~

相关阅读:

你身边的中文跑步运动社区为跑步爱好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你的独家记忆

自跑步以来,你参加了几场比赛?获得了怎样的成绩?你在爱燃烧留下了哪些足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你的独家记忆!

点击好看,与更多人讨论你的看法▼

1.《马钱子碱 业余跑者也需要反兴奋剂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钱子碱 业余跑者也需要反兴奋剂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