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春天,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始终,中美两国运动员多次“偶然”的友好交往,被世界媒体突出报道。由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明智和远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大门,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由此开始,中国在国际体坛逐渐打破了多年来与世隔绝的局面,开始恢复了国际交往,为日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不仅体育方面,“乒乓外交”更是翻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新篇章,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小小银球震动了地球”。

重温“乒乓外交”,人们不会忘记,这一成功既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又得益于双方有识之士精准地把握历史时机。可以说,“乒乓外交”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于外交史册。

重温“乒乓外交”,人们再次发现,尽管中国与美国等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但只要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有关国家互相尊重、平等交往、求同存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不断改善和发展。

重温“乒乓外交”,人们更认识到,人民之间的友谊能够改变世界、创造历史。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71年4月,第31届世乒赛举行期间,一名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突然登上了中国乒乓球队开往比赛馆的专车。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令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有些不知所措。当大家想以沉默消磨尴尬时,庄则栋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决定与那名美国人接触一下。38年后,庄则栋忆起那段往事,依旧津津有味——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叫格伦·科恩。我说,美国政府虽然对中国不友好,但美国人民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谊,我送一件礼物给你作纪念。

“从我们下榻的酒店到比赛馆总共才15分钟,前10分钟没有人理那个美国运动员,他也十分尴尬。我过去同他打招呼,而且还送礼物给他,他简直是受宠若惊。他那张脸笑得那个灿烂劲儿,直到现在我都记得特清楚。他对我说,我认识你,你是世界冠军庄则栋。我想在这之前,他肯定看过我的比赛。

“我们通过翻译相互说过几句话后,车就到了比赛馆。那时中国乒乓球队是各媒体追踪的对象,许多记者已等候在那里。车停稳后,记者们蜂拥而上。然而,让他们大为惊讶的是,一名美国运动员竟然从中国乒乓球队的专车上走了下来,而且手里还拿着一块杭州织锦。记者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手拿相机冲着我与科恩就是一通猛照……”

偶然接触引发美国队访华请求

庄则栋与科恩在一起的照片第二天便登上日本各大报纸的显著位置,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我原以为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没想到,科恩还会回赠礼物给我。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件上面别有美国乒协纪念章的运动衫,在我去比赛馆必经的路上等我。见到我后,他一下就把我给抱住了……结果记者们又是一通猛照。次日的日本各大报纸又刊登了相关的报道和图片。

“紧接着,美国乒乓球队副领队哈里森来到中国乒乓球队下榻的酒店,请求见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见面后他说,这几天我被中美运动员之间的热烈气氛所感染,因此我向中国乒协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你们曾经邀请过我们美国北部的加拿大乒乓球队和南部的墨西哥乒乓球队访问过中国,这次能否能邀请美国队访问中国?”

面对美国乒乓球队提出的访华要求,中国代表团并没有立即给予答复。正在犹豫之际,外交部派驻日本联络处主任提醒:“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政治会见,而是一次重要的外交动向。你必须向毛主席汇报。”

毛主席睡前拍板邀请美国队

外交部拿到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发自名古屋的电报后,仔细研究,随即上报周恩来总理。据庄则栋回忆,这份报告的大意是——周恩来总理:由于美国支持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亚乒联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美国乒乓球队此时提出访华是不合时宜的。请您阅示!

周总理看过这份报告后作出批示:同意外交部意见。与此同时,周总理还附了一条意见:请把愿意访华的美国队名单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同他们联系。请毛主席阅示!

毛主席起初见到这份报告,看到外交部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且周总理也作出了相应批示,于是圈阅后退外交部王海蓉处存档。

庄则栋说,如果事情就此结束,那么“乒乓外交”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有些事情恰恰是在瞬间就会出现转机。

“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年之后对我讲,毛主席圈阅完这份报告后,准备休息。睡前,他老人家有阅读的习惯,而当晚看的恰恰是汇集了大量外电的《参考消息》。当读到有关庄则栋与科恩接触的报道后,不禁失声喊了一声,‘我的庄则栋!’当即,他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事隔多年,在外交部工作多年的熊向晖同志对庄则栋说:“小庄,你这件事办到了毛主席心坎儿里去了。”

38年过去了,庄则栋认为,“乒乓外交”的成功并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中国乒乓球界的光荣,“我和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等同志只是几朵漂浮在海面上的浪花,如果离开了大海,我们早已蒸腾。”

周总理说,小庄你来当团长

在庄则栋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张他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对美国的回访。

在此之前的1971年12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一个美国代表团,请庄则栋一起陪同。会见之前,周总理对庄则栋说:“小庄,明年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代表团团长你来当。”庄则栋回答道:“总理,我不行,我太年轻。”周总理又说:“没关系,给你配两个副团长——一个体委的李梦华,一个外交部的钱大镛。”

在庄则栋眼中,“乒乓外交”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策划的一个伟大的战略,他们通过“乒乓外交”这一事件,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庄则栋说:“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只有伟人的慧眼才能抓住这看似十分平凡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事件。”这就是庄则栋亲历“乒乓外交”的最大感受。

张燮林:输“美帝”遭责问

中美“乒乓外交”自1971年拉开序幕,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有两件事给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张燮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1年4月美国队访华期间,张燮林等参加世乒赛的中国队主力队员恰好在香港进行表演比赛,因此没能在北京与美国队交手。

当中国乒乓球队结束访问回到北京不久,张燮林接到了一个责问电话……

“有一天晚上,一个电话打到乒乓球队,恰好是我接的。”张燮林回忆道,“对方也不说找谁,劈头便严厉地责问:‘你们乒乓球队是怎么搞的?国家培养了你们好多年,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打乒乓球竟然输给美帝国主义,太丢我们中国人的脸了……’听到这里,我赶紧向对方‘检讨’,说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刻苦训练,绝不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并请他看我们今后的实际行动。”

周总理安排美国乒乓队看样板戏

在美国乒乓球队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后提出访华后,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中曾出现过反对的声音,一些和我国“友好的国家”也提出了反对意见,面对这种内外兼有的压力,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乒乓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重大问题做了原则性指示,并对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提升国际地位,揭露“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历史使命做了战略性考虑。

据一些已经公开的史料记载,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当时主持外交工作的周总理1971年为了来访的美国乒乓球队行程安排,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顺利进行,不辞劳累、鞠躬尽瘁地抓好每一个细节。

据周总理当时的秘书钱嘉栋回忆毛主席、周总理重要批示的一些记载,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时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两场比赛,期间周总理每天都有详尽明确的批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1971年4月12日11时周总理在批示完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几个行程后,还特意指出“可以安排他们去参观故宫”;4月13日晚建议“看样板戏的剧场,既然政协礼堂不太合适,应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对样板戏剧场的变动做了妥善的安排。

4月14日凌晨,当周总理得悉美国、加拿大几名队员突然生病,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等对我方翻译发生误会,以为我国有意把美国队员留下不让走,于是让钱嘉栋同志迅速告知有关单位,一方面尽快对生病的美加队员给予治疗,争取能参加当天下午周总理接见,如果因病不能参加谈话,仍希望他们能参加合影,并特意指出要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征得他们团长的同意;另一方面明确告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等不要相信某些外国记者的“胡说八道”,“我们做事是光明磊落,接待他们完全处于发展两国人民友好。我们保证,他带来的人全部会同他回去,即使有的一时走不了,也一定尽早送到香港,那时需要专机专车。”妥善处理好这一误会后,我方的举措后来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扬。

4月15日早晨5点半,钱嘉栋的电话里传来了周总理关于随团记者妥善安排的批示;上午9点,值班室接到当时外交部值班室主任徐连儒的电话,得知周总理对访问团长和队员是否同乘一辆车做了细心的交代。16日晚上,周总理签名同意了澳大利亚乒乓球队访华,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下一位朋友敞开了大门。

从1972年7月4日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同志一次讲话的史料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毛主席同意的“乒乓外交”这个重大决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新增了20多个建交国家,像美国、荷兰等国由长达20多年的代办级外交关系终于升格,这些鲜活的事实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小球转动大球”的深远意义和远见卓识。

梁戈亮:见证友谊代代相传

“当时男队由庄则栋、李富荣带着我、郗恩庭和李景光,总教练是徐寅生。”那是在1971年的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21岁的梁戈亮与队友一起在男团决赛中大胜东道主日本队。不过与这次男团夺冠相比,梁戈亮与一位美国“嬉皮士”的练球,反倒在随后几十年里一再被人们所提起。

“那天是在中国队的训练场地和时间内,我们的训练时间本身也不多。”就在中国队训练时,美国队队员科恩主动走过来,问能不能一起练练球。回忆起38年前的往事,梁戈亮轻松的言语之间居然带出了一个“玩”字。“这毕竟只是运动员之间的正常交流,也没什么顾虑,我就和他玩了一会儿球。”

中美乒乓球选手之间看似偶然的接触和碰撞,实际上恰恰是两国人民渴望增进交流和了解的自然反应。“回到北京之后,总理非常高兴,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我们,代表主席代表全国人民欢迎我们回来。”梁戈亮说,“在赛场上我们从薄冰上走了过来,取得了胜利,而在政治上,打开了中美之间的对话。”

“过去的很多老朋友都渐渐退下来了,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们的友谊就需要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

相关链接

中美“乒乓外交”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在周恩来总理讲话几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这个邀请立即被接受。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访华邀请;同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成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在任总统。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971年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乒赛前,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乒乓球队员时正式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指导方针。就是在这个著名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乒乓球队在这届世乒赛上为中美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世乒赛结束后,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打破了两国二十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八个字成为中国体育宝贵的精神遗产,使人性的高尚品质得以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赛场上彰显出来。

第31届世乒赛

在中断了参加两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上复归,并获得男团、女单、女双、混双四项冠军。中国乒乓健儿的此次亮相,不仅使其回到了世界体坛,而且也使中国回归到了国际社会之中。因此,1971年3月28日开幕的此届世乒赛,使中国队在名古屋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各国媒体追踪和报道的目标。

在此之前,中国队得到国际乒联和日本方面的多次邀请。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般人不敢擅自主张进行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由于国际乒联多次催促,中国有关部门只好把问题提交到毛泽东那里,并得到了批准。

亲历者留声

基辛格:

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但却苦于找不到打通两国关系的渠道,无法跟中国联系……最后,打开这条通道的是两国乒乓球代表团的互访,是他们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江:

由毛泽东批准发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勇敢地踏上旅途,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团体,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隔绝22年之久的坚冰,为随后的基辛格访华乃至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设了道路。这就是“乒乓外交”。在世界体育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单向体育运动,能像“乒乓外交”那样,引起世界外交格局的重大改变。

金桂华:

“乒乓外交”一举改变了全球的战略地图,是毛泽东主席的外交大手笔,也是尼克松总统的外交大手笔。当前中美关系已今非昔比,彼此互以“利益相关者”对待……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中美“乒乓外交”。——摘自《见证奥林匹克》

1.《乒乓外交始末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始末 输给“美帝”遭到责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乒乓外交始末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始末 输给“美帝”遭到责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