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国家使命的绿色实践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北上湘江,橘子洲。童弟照片
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社区、同浦街小学开展“快乐做主人,满足环保梦想”主题活动。郭
位于湖南省湘江新区的阳湖总部经济区,四面环水,展现出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李健
今年是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十周年。十年来,湖南肩负着国家使命,率先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十年初试,十年硕果累累,两种类型,成为湖南闪亮的绿色名片。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获批十周年的报道,敬请关注。
唐婷·李宏伟·王建勇
千里来湘江。
今天,这条曾经见证了近代中国进程的先锋河,依然激荡着理想的浪潮,传承着湖南孩子们的梦想。
早在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湖南人梦寐以求的第一块“国”字金字招牌。这是湖南赶超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影响全国、启迪世界的民族实验。
以此为起点,在湘江之滨,一幅肩负国家使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壮丽画卷已经展开——
成功完成试点地区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三乡进行了50多次“国名”改革试点,五大改革经验上升为国家经验...近十年来,湖南率先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与传统模式不同,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轻型化”,发展模式“绿色化”,经济质量“卓越化”,书写绿色发展
1先试试“走自己的路”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得效果,走出了自己的路,希望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走出自己的路”是中央对湖南的高度认可,也是湖南绿色发展的自觉追求。
十年来,湖南紧紧抓住国家给予的最大政策和机遇,率先尝试,放眼世界,海南民意,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精准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湘江两岸正在展开开拓性探索——
制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规划》,明确划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率先在全国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
制定mainland China首个城市群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在试验区844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划定46%的禁止发展区;
一是制定两型社会试点地方立法,颁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保障两型社会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总体规划》界定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绿心,将长株潭交界处的522.87平方公里划定为生态绿心,禁止和限制开发区面积高达89%;
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实施方案,打出了生态文明改革的“组合拳”;
编制60多项标准、规范和导则,率先在全国建立两型标准体系,率先开展两型标准认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
实施100多项原创性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产业准入退出、排污权交易等“十大改革”,形成51个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
……
从蓝图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从盆景到园林。湖南以绿色规划为指导,以绿色改革为动力,以绿色治理为重点,以绿色转型为目标,以绿色共建为依托,十几年来率先率先率先尝试,形成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模式”、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
截至目前,湖南已成功完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二期工程,并在三期工程中取得良好开局。
“我们注重两种类型的治理和建设,生态建设卓有成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和建设得到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恢复治理取得成效,加快“一湖四水”综合治理,顺利完成湘江“一号工程”首个三年保护治理行动计划,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三乡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16年11月,党的十一大对全省两型改革试验做了精彩总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佳壕要求全面推进长株潭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和建设,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回顾过去,湖南的两型路一路并不平坦。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易春阳感慨地说,10年前,在全社会争速度、争GDP的大环境下,湖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探索两型社会的改革与建设,并不容易。坚持青山不放松,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顽强决心,十年的艰苦探索,让两个导向的十年开花结果。
2改革与解决,两类“金招牌”越来越亮
改革是实验区的根本和灵魂。
八大类制度创新和100多项原创改革——这是湖南10年来写下的“两型改革篇章”。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围绕促进产业准入和退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府采购两大类型的十大改革打起了组合拳,捧着试验区改革的“牛鼻子”。
创新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使生态价值“更高”。
“谁消费更多,谁支付更多”。2012年,住宅水电阶梯价格改革破冰。今年2月,长沙率先打破“一刀切”的水费模式,全面推行阶梯水价;7月份住宅用电试梯价;12月,长株潭三市试行住宅阶梯气价。经过几年的实践,湖南的资源价格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污水越多成本越高”。2011年,长株潭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2014年推广到湘江流域8个城市的所有工业企业。先后批准设立省级交易中心和9个交易所,实施市场交易近1000次。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用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释放发展的环境容量。
“过量排放,上游补偿下游”。湘江流域进行水质水量评价,上游超标排放或环境责任事故补偿下游,下游补偿上游水质优于目标值。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探索上下游“双向责任”,构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责任链”。
创新产业进退机制和土地管理机制,使资源和环境“更好”。
严格的工业准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咬紧牙关,把握两种类型,千万不要“菜都在筐里”,建立工业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准入标准。近年来,我们已经拒绝了500多个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
淘汰落后产能。深化供给侧体制改革,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涉及重金属污染的1000多家企业退出湘江综合治理,包括当地政府的“壮士断腕”、老工业的“烈士暮年”、以及“华丽转身”的前景。
帮助转型升级。全面采用政府两型采购、绿色信贷、绿色电价和两型认证等新机制,推广十项清洁低碳技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仅“十二五”期间,全省两类采购就突破4800亿元,带动社会需求9600亿元。湖南环保产业一直高速增长,2016年产值超过1900亿元。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我们成功探索了农民安置、城市建设、公园开发、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等节地模式。
创新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让环保责任“更重”。
率先试行绿色GDP评估。要讲GDP不讲GDP,把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纳入绩效考核。79个限制开发区县区人均GDP不评价,两类权重相应增加。开展两型社会综合评价和绿色GDP试点评价。
率先开展生态文明绩效评估和问责,对湘江流域各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终身问责制度。一旦造成严重污染,“企业退市,老板戴手铐”,官员也要“脱帽”。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民生预期,煽动市场需求,以改革为动力。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公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50多个“国字号”改革试点落入三乡;“两化采购”、“两化示范”、“两化标准体系”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改革经验已上升为国家经验。
随着改革,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3两类惠民开启了绿色治理的“硬仗”
冬末时节,走进湘潭诸埠港区,空空气中传来清新苦涩的草木气息,几年前已不再刺鼻。
大规模“退二进三”启动,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重金属污染土壤完全恢复...经过六年多的艰难转型,这个曾经受灾最严重的化工区走上了涅槃之路,未来将崛起一座滨江新城。
天蓝、水清、地绿,是三乡孩子的迫切期待,也是湖南两型实验的坚定追求。十年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向污染宣战,开始了绿色治理的“硬仗”——
我们将以湘江为重点,与重金属污染进行一场硬仗,消除水污染的“心病”;
以长株潭为重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消除大气污染的“心肺”;
以土地污染治理为重点,夯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消除土壤污染“心病”。
湘江作为湖南省的母亲河,贡献了全省GDP的75%,但也承担了60%以上的污染。从水污染综合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到重金属污染专项综合治理,再到省级“一号重点工程”,湖南在污染治理上打了一系列“重拳”,誓要让湘江清水退千里!
在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娄底锡矿山、衡阳水口山、郴州36湾等重污染地区,实行“一区一策”、“一区一省部门对口”。共实施重点治理项目2768个,淘汰关闭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撤销大型畜禽养殖场2273家。目前湘江干流水质普遍优良,鱼类资源量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湘江治理与保护的经验模式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
目前,湘江保护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已延伸至“一湖四水”,洞庭湖区正在上演空力度的专项生态环境整治行动。
空空气污染指数233,重度污染!12月4日19时,湖南省环境质量发布平台发出警报,省生态环保委办公室迅速发布通知,要求长株潭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措施。
市区和城乡结合部所有地面建筑工地停止开挖和土石方运输;工业企业未进行密闭作业,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排放超标的,应当依法立即停止生产;市内所有户外夜莺摊位将暂停;加大对垃圾、秸秆焚烧、露天烧烤的检查力度,一起发现,一起查处……冬春两季重污染天气频发,已成为我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和难点。湖南建立了联合防控机制,用20项强硬措施守护蓝天白云。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居全国第五位。14个城市和地区空气质量良好的平均天数为293天,同比增长3.3%。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流水清澈见底。自2013年蜈蚣草试种以来,常德石门县雄黄矿区完成了200亩土壤修复示范区,一度成为药用雄黄的新产地。
“但要节约土地,和儿孙们待在一起。”湖南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率先完成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签订省市两级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全省,探索出“减户、分散治理”和“以县为主、市级补助、镇村共享、农民自治”的模式,被誉为“农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近十年来,长株潭生态环境与全省同步改善:长沙荣获“全球绿色城市”荣誉,跻身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株洲实现了从“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空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蝶式转变。湘潭被评为“全国减污增效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4共建共享,到处都有两种,每个人都可以有两种
12月10日周日。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王越街恒华社区的长沙两型教育基地,热闹非凡,一场两型互动活动正在进行——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游戏、废料手工制作指导、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点现场交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现场气氛高涨。
基地负责人表示,这种互动是常态,基地是“两个导向的概念推广平台和两个导向的知识传播中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大家认识和实践两种类型,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两种类型,如何构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的时候,人们很迷茫。经过十年的探索,试验区对两种类型进行了规范、体现和推广,创造了两种类型的看得见、学得着的样本,激发了每一个社会主体参与两种类型建设的积极性,把原来“高水平”的两种类型实验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形成了示范推广、绿色共建的“大合唱”。
制定标准,使两类创投银行有一定的基础。围绕“建设什么样的两型社会”和“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制定了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和43个两型地方标准,将生产生活领域的资源和环境因素细化为评价规则和标准,成为切实可行的度量衡。
树立标杆,为两型创造树立榜样。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培育实验场,创建样板间。三乡之地,两型景区,两型企业,两型公园,两型村庄,两型学校,成为独特的景观。该省已经建立了1000多个单位和项目。
“你会正确喝水吗?能鉴别地沟油和打蜡米吗?你能清洗蔬菜和水果吗……”长沙市两型公益布道者童娟每年都会举办10余场讲座,从日常生活出发,与社区居民分享如何践行低碳环保生活。
对于很多湖南人来说,这两种不是一个空的窑洞号,而是真实的生活细节。在城市里,旅游租自行车,自带环保袋,下班拔掉电源插头,把餐厅剩下的饭菜打包;在农村地区,通常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使用沼气做饭,使用节能灯和垃圾分类。
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家庭,动员了每一个社会“细胞”。全省都有前所未有的从小事做起,从侧面出发,体验、参与、实践两种类型的热情。“两种类型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有两种类型”的观念深入人心。
只有回头看,才能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就湖南而言,两型实验正在深刻改变湖南,影响全国。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无形变化;它不仅对当前湖南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明显作用,而且为湖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它不仅是湖南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特征,也是国家实践科学发展的先锋示范。
"过去的一切都是前言。"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湖南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追求更加坚定。易春阳表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供方结构改革为主线,坚持青山不放松,不断深化改革试验,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1.《长株潭两型社会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担当国家使命的绿色实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株潭两型社会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担当国家使命的绿色实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4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