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为人父母”、“为人父母”这样的热门话题,很多父母都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孩子遇到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很多家长感叹“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养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在宁波教育讲堂,李玫瑾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家庭心理教养的讲座。
李玫瑾教授说:“许多孩子的问题是由成年人造成的。父母的问题不调整,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调整。如果你想训练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性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6岁之前。"
边肖为你编辑和编辑。让我们听听李玫瑾教授的观点。
六岁之前养孩子是最重要的
有一次在一个论坛上,很多搞教育的老专家问我一个问题,说你穿的是警服吗?听你讲课的学生是警察吗?我答应了。他说,为什么要重视家庭教育?你们穿警服的老师是怎么教警察家庭教育的?
其实我研究的犯罪心理学有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以治安侦查为基础,包括犯罪预防的心理问题。另一个领域是人的心理问题的起源。
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起源,我个人这几年一直在做家庭教养教育。你可能来不及了解生活中关于人的知识。我在专业领域教书的时候,很多人说:“没想到犯罪心理学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教育孩子。可惜我听晚了,孩子长大了。”
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心理年龄的不同,人生可以分为十个阶段,18岁之前的部分更重要,根据6岁的一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哪个阶段变化最大呢?第一个是六岁之前。如果想训练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性格,最重要的时间是6岁之前。
我学的是犯罪心理学,这是社会上为数不多的心理现象之一,但很多问题都与6岁前孩子的家庭心理教养有关。什么是心理支持?从字面上看,它不同于通常的加注。心理支持主要是指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所以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家庭心理学中0-6岁的孩子怎么养,什么是成功的家庭心理学。
对0-6岁儿童的心理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现在记住这些要点可能还不算太晚
有问题要纠正?事实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迹象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爱自言自语,有的孩子偷家长的钱,有的孩子天天玩电脑甚至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家长说几句话就离家出走...当谈到上述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都处于青春期。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在孩子6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只是家长还没有重视。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表现出行为问题,说明他有过漫长的不良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偷东西、沉迷游戏并不是现在形成的问题。家庭教育一定要尽量多学,现在所做的努力会为以后减少很多烦恼。如果一开始不努力,在纠正之前就会发现孩子有问题,精力和成本都会相当可观。
6岁以后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太晚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情和行为总是被父母反映出来,因为在六岁之前,他们的想法有一个特点——可以改变。有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你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所以,孩子在6岁之前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
我妈总说我从小到大,粮食都是供不应求的。来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我家,因为我不敢放手。后来我一吃饭就明白为什么叫他们了。我妈经常说,我们少吃点,就会被别人咬一口。直到现在,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比如我卖菜,有时候他们赔我一点钱,我也不在乎,因为他们日子不好过;比如点牛奶,我说是为了解决一个人的工作问题,他可以用工作养家。这是相互理解。人生不要斤斤计较,要宽容。这是你父母从小给的想法。
说到底,这是个家风问题。如何建立和塑造家庭风格并付诸实践,其实就是如何教育好孩子。除了体育之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的心理训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更活泼、立体、更健康的人!
工作太忙,让老人带孩子?父母陪伴更重要!
有人认为孩子由老人抚养就够了,但有些事情属于心理层面。比如很多人坐火车时间长,或者旅行时间长,就会发现一份报纸或者一部手机。没有这些东西,一个人坐着很难受。孩子也是一样,成长过程中也需要陪伴和互动,尤其是在早期,但我们就是忽略了,以为1岁3岁内没什么好教育的。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错了。3岁前的教育比3岁到18岁的教育重要得多。因为是3岁前的情感支持,多少情感支持会决定背后的很多事情。
不回应孩子的话?耐心点,让孩子说完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和倾听尤为重要。很多家长都知道青春期是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所以青春期陪伴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其实多陪陪孩子,6岁前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也很重要。
在孩子6岁之前,建议父母努力做好这些事情!
在孩子3岁之前,让自己成为他的附属品
依恋是一种一对一的情感依赖。二战中有很多孤儿。他们中的一些人被送到养老院,而另一些人被送到宗教慈善机构。这些孩子长大后,大多数都经历过寻求心理咨询。心理学家在了解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怀疑这些机构在早期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不良行为,但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孩子都很好。医生继续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群体抚养孩子时的轮班制,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值班。时间长了,孩子会对依恋情绪不满意,不满意的时候,孩子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的情绪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埋葬了早年的祸根,成年后的一点点失望都会导致心理问题。所以,孩子对自己有一对一的情感依恋是非常重要的。
刚出生的孩子要想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是触觉和味觉。所以父母的早恋陪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附件早期提升模式,这将创建第一步。如果一个孩子每次都很痛苦,他的父母第一时间就会出现,那么下一次他到他怀里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这就是让我放心的味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日复一日的照顾他,会形成他对满足和幸福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会形成潜意识,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心理力量,使孩子具有人性。
在北京,有一个谋杀六口之家的案件。一个儿子杀了他的媳妇,妹妹,爸爸妈妈,还有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警察抓到他后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家里有4处房产,资产600多万,他开了一家餐厅,他老婆开了一家美容店,月收入一万多。警察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父母对我太严格了。其实这句话已经透露了一个信息,父母对我太严格了。通过“泰”字,我分析他早年不是父母带大的,依恋对象不是爸爸妈妈。如果前面没有依恋关系,后面就很难管理了。
此外,情绪训练也会决定孩子的语言和脾气。比如有的孩子哭了,爷爷奶奶和保姆来了,有的孩子哭了很久没有人照顾。时间长了,他会觉得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会知道哭是没有用的,但他内心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等你成年了,你会发现有些人开车,看到别人试图超车,会大发雷霆,有些人还会和你吵架,吵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这些都是一岁就哭的人,童年的痛苦被唤醒。所以成年人的暴戾叫喊和他的童年成长有关。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养对孩子未来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痛苦地告诉孩子,不如花时间给孩子看
这个想法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通过展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为他们的孩子树立榜样,这是心理教养。很多父母只是把这个关键部分交给别人,每个人的教养方式都不一样。别人的目的是不引起问题,不被伤害,不迷路。但是,如何教育,教育过程中强调什么,是家长的责任。
保持低调,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长大
想法很重要。我遇到过很多问题,让我觉得孩子和大人都没有这种意识。比如当地一所中学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这时候媒体打电话给我,让我分析孩子的心理。同时,我也问我如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不再这样做。我当时告诉记者,这个提法不准确,问题明显是孩子身边的大人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任何一个孩子有这样疯狂的暴力行为都有很大的概率是因为他被欺负了,只有被欺负了才会伤害到那些人。
所以,父母需要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要整天和孩子吵架,调整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6岁之前,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很多家长会问什么是“人品好”。其实好的性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无论如何,都是一致的。这个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让孩子坐下来随便画画,画什么就表扬什么,甚至贴在墙上。但是要刻意增加画的难度,先画十分钟,再画二十分钟,再画三十分钟。六岁之前,让孩子坐在桌前三十分钟,让他顺利完成学校的作业。父母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行动,6岁之前的阶段很重要,是行为模式建立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冲动,父母可以面对面地控制孩子。孩子们能自己管理自己吗?因此,应该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具体来说,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既要让孩子依附于自己,也要让他知道自己必须听父母的话。如果他不听,他的父母会生气,生气的后果会很严重。这种“力量”通常是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建立起来的。
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要出声,不要哄,不要骂,不要打架,说“你这样哭是不对的”,然后就可以拿着凳子坐在那里了。孩子闭着眼睛哭的时候,会悄悄睁开眼睛想:“你怎么不抱着我?”第二次继续哭,然后睁开眼睛看看怎么还不理我,然后继续哭;到了第三次,他不哭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哭也没用。等他哭完了,父母可以用热毛巾给他擦脸,让他觉得父母还爱着自己。擦完之后,他又坐下来问他:“你想哭,哭就哭,我等你”。这时,他知道哭是没用的,也无言以对。以后再发生这种事,家长只要拉下脸,孩子就明白了。
这个威严很简单,但一定要早做。之后孩子哭的很累,父母可以帮他脱衣服,让他睡一会儿,睡着了再走;如果有些孩子不想睡觉,出去喝点水或吃点东西。吃饭前,父母可以说:“妈妈要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告诉你刚才哭的事。”这是让他知道这件事不是过去的,是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做。
父母树立威信的过程,也就是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严厉而哭是必然的。一个人关门教育孩子,有几点要注意:第一,不要尴尬,不好。示范,孩子以后可能会这样做;第二,不要打架;第三,这个时候不要跪下来和他讲道理,因为他在哭。父母此时说的任何话,都会让孩子觉得是在问他;第四,不要走开。走开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另外,克制任性,鼓励沟通,延迟满足,防止自私和脆弱,都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途径。
转自中国教育报。以上图文应共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内容为作者意见,不代表本微信官方账号同意其意见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