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内线者得天下”,这几乎是每个篮球教练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中锋”的定义和作用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球员已经不再固守篮下,传统中锋越来越好。不过,无论什么时候,内线永远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篮球比赛中,不仅大个要打篮下,小个也要打篮下。所以,如何学会内线技术,成为所有篮球运动员的必修课。

美国已故著名篮球教练皮特·纽维尔撰写过一本名叫《内线秘笈》(Playing Big)的书,向广大读者全面结束内线技术和打法。

纽维尔《内线秘籍》封面。

皮特·纽维尔生于1915年,卒于2008年,被称为“美国篮球领袖”。他曾在美国大学球队任教多年,率队两夺NCAA冠军。1960年,纽维尔还率领美国男篮获得奥运会冠军。早在1979年,纽维尔就入选了美国篮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后,纽维尔不再出任球队教练,但他对篮球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他从1976年开始创立的“大个训练营”名满天下,很多优秀的大个子都接受过纽维尔指导。2001年,纽维尔又开设了“高个女孩训练营”,同样取得成功。

《内线秘笈》就是纽维尔积累多年经验写成的著作,详细并且系统地介绍了内线技术的原则、要领,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战经验。我们不妨花几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秘诀。内线的演变

自从乔治·迈肯、拉塞尔等人出现以来,篮球这项运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中锋”一词已经被重新定义,不再单指那些人高马大,只在内线得分、抢篮板或者盖帽的球员。

中锋的角色变了,贴在他们身上那个的标签也变了。不过,中锋的价值却始终没有改变。根据2007年的一份调查,包括中锋在内的内线球员依然是NBA工资最高的一个群体。姚明、奥尼尔、邓肯、本·华莱士、加内特、韦伯、布泽、小奥尼尔、扎克·兰多夫等人的工资都搞得惊人。

诺维茨基是投射型内线的最佳代表。

这份高薪名单中还包括诺维茨基、加索尔、布兰德、马里昂。他们虽然也能像传统中锋那样抢篮板或者防守大个子,但却经常从外线发起攻击,甚至频频在三分线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员却经常到地位单打,比如科比、麦迪、韦德、乔·约翰逊。

实际上,在现代篮球比赛中,低位单打的效率更加重要。这种技术早就不是中锋的专利,而是成为很多球员的必备进攻手段。移动进攻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数进攻都是大个球员在内线拿球之后,或者传给队友或者自己进攻。为了让自己的进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队通常需要一个基础出色的大个球员,还要让他接受更多训练,以便让整体进攻更加流畅。

1972年,美国教育法修正案颁布之后,高中男生因为要和女生分享场地,所以训练时间明显缩短,训练效果受到影响。这样一来,男生们很少有时间和场地再单独训练地位单打技术,迫使篮球教练只能开发更多半场进攻战术。

NCAA名帅鲍比·奈特。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鲍比·奈特的教练离开西点军校,出任印第安纳大学男篮主帅。他在西点军校指教时,已经使用了一套名为“倒转动作”(reverse action)的进攻战术。这是一种相对比较传统的战术,允许进攻球员在背对篮筐的情况下进行运动。

然而,当时的挡拆规则发生了改变,防守球员不再需要与进攻球员保持一定距离。奈特充分利用了这种规则上的改变,开发出一套名为“移动进攻”(motion offense)的战术。这套战术允许包括中锋在内的所有球员为外围球员作掩护,一边获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机会。曲线进攻

没过多久,“移动进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场篮球风暴。高中教练们争先恐后地参加鲍比·奈特主办的教练员培训班,学习这套战术的精髓。鲍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纳大学通过这套战术获得了空前成功。

教练们知道“移动进攻”战术很有效率,但他们不知道这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篮球运动。他们大大削弱了背靠篮筐的内线球员的作用。在“移动进攻”体系中,得分机会大多来自于掩护和穿插。因此,几乎所有球员都变得全能起来,他们的场上位置也越来越模糊(下图a、b、c、d)。很少再有球队专门为内线球员设计一对一的低位单打战术。

战术图示之一。

无论什么位置的球员都要为队友作掩护、穿插、传球。传统意义上中锋、大前锋、小前锋、得分后卫和控球后卫的划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要。

“移动进攻”要求大个球员频繁地远离篮筐,无论是进攻方面还是防守方面都是如此。这就要求大个子们拥有更好的灵活性、传接球技术以及中远距离投篮能力。那种只能在内线背身单打的大个球员逐渐被灵活、快速、全能的小个球员所取代。因为小个球员充满变化,他们能作掩护,能跳投,还能突破。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满场飞奔,快速回防,抑制对手的进攻。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移动进攻”战术本身也在不断演变、进化。不少教练根据各自球队特点,研究出很多新战术。有些教练喜欢把两个大个子留在篮下,让他们为三个外线球员作掩护,这种战术名叫“二内三外”。这种战术看起来很像是某种历史的退步。其实不然,大个球员不会像以前那样长时间留在篮下,他们也会不断移动,为队友留出足够的传切空间。

“曲线进攻”(flex offense)战术的出现进一步模糊了球员位置的概念,这是一种比“移动进攻”更典型的进攻战术。所谓“曲线进攻”战术,就是指球员在无球一侧通过掩护配合之后获得空位出手的机会(下图a、b、c)。

战术图示之二。

不过,“曲线进攻”至少有一点是和“移动进攻”相同的,那就是都要求中锋远离篮下。这有可能永远改变了内线球员的角色。人人打内线

不过,无论篮球战术如何改变。教练们知道,永远都是得内线者得天下。虽然三分球已经日益流行,也有越来越多的球队依赖外线进攻,但所有人都知道“生于三分,死于三分”的道理。优秀教练总能充分利用球员天赋。如果一支球队有球员能够在内线单打,教练就应该给他们在篮下接球并且进攻的机会。

有些人可能会批评现在的篮球进攻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中锋低位打法。从某个角度来说,的确是这样。不过,这种进攻体系却能给更多球员创造在内线拿球和得分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前锋甚至是后卫拥有了内线攻击技术,这让内线不只由中锋独美。无论哪个位置上的球员,只要他和对位的球员相比,拥有身高或者力量上的优势,都能到篮下单打。这无疑就大大激发了所有球员的活力,也使得比赛更加精彩。

外线球员掌握内线的背身单打也很重要。

问题在于,一支球队中如果有很多球员都喜欢到内线单打,那么教练就必须找出时间和空间对他们的内线技术进行训练。无论男队还是女队,如果能到内线单打的球员越多,他们的统治力就越强,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教会所有位置的球员打内线,已经不是某位教练的个别选择,而变成了大势所趋。不仅在高中如此,在大学甚至在职业赛场同样如此。年轻球员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在力量方面会有明显提升,这也为他们更多地去内线攻击打下了良好基础。设计更多内线战术

教练在综合评估了球员天赋、球队需要等各种因素之后,会派出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阵容。比赛之初,教练一般都会派出最强阵容。随着比赛深入,教练会根据场上情况随时做出人员调整。比如,有时候一些球员陷入犯规麻烦,或者因伤休战,教练就要派出全新的阵容来迎战对手。

一般情况下,任何阵容都有优点和缺点。有时候可能内线防守很强,也有时候可能篮板能力不够。对教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过训练使缺点最小化,使优点最大化。

如今内线大个的技术愈发多元化,也得会传球。

有时候,教练也会有意识地考验一下球员在错位攻防中的能力。比如,小个球员通常都喜欢在外围活动。但是如果一个小个球员拥有奇快速度或者超人弹跳,教练也许会让他去错位防守对方的一个大个球员。

当教练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训练培养球员的全面技术并且增加球队深度的时候,球员的个人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球队在比赛中的效率也会明显增加。小结

打篮球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球员在球场上能做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有意思。所以在一些练习赛中,中锋喜欢拉到外围,后卫经常打到内线。对大个球员来说,能够在外围运球一打一的确很有趣。对小个球员来说,在低位单打甚至扣篮也很有趣。现在的比赛,要求球员更加全面。那些能够利用各种技术的球员和球队(包括内线单打),总能收到更多回报。

“得内线者得天下”,这几乎是每个篮球教练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中锋”的定义和作用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球员已经不再固守篮下,传统中锋越来越好。不过,无论什么时候,内线永远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篮球比赛中,不仅大个要打篮下,小个也要打篮下。所以,如何学会内线技术,成为所有篮球运动员的必修课。

美国已故著名篮球教练皮特·纽维尔撰写过一本名叫《内线秘笈》(Playing Big)的书,向广大读者全面结束内线技术和打法。

纽维尔《内线秘籍》封面。

皮特·纽维尔生于1915年,卒于2008年,被称为“美国篮球领袖”。他曾在美国大学球队任教多年,率队两夺NCAA冠军。1960年,纽维尔还率领美国男篮获得奥运会冠军。早在1979年,纽维尔就入选了美国篮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后,纽维尔不再出任球队教练,但他对篮球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他从1976年开始创立的“大个训练营”名满天下,很多优秀的大个子都接受过纽维尔指导。2001年,纽维尔又开设了“高个女孩训练营”,同样取得成功。

《内线秘笈》就是纽维尔积累多年经验写成的著作,详细并且系统地介绍了内线技术的原则、要领,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战经验。我们不妨花几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秘诀。内线的演变

自从乔治·迈肯、拉塞尔等人出现以来,篮球这项运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中锋”一词已经被重新定义,不再单指那些人高马大,只在内线得分、抢篮板或者盖帽的球员。

中锋的角色变了,贴在他们身上那个的标签也变了。不过,中锋的价值却始终没有改变。根据2007年的一份调查,包括中锋在内的内线球员依然是NBA工资最高的一个群体。姚明、奥尼尔、邓肯、本·华莱士、加内特、韦伯、布泽、小奥尼尔、扎克·兰多夫等人的工资都搞得惊人。

诺维茨基是投射型内线的最佳代表。

这份高薪名单中还包括诺维茨基、加索尔、布兰德、马里昂。他们虽然也能像传统中锋那样抢篮板或者防守大个子,但却经常从外线发起攻击,甚至频频在三分线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员却经常到地位单打,比如科比、麦迪、韦德、乔·约翰逊。

实际上,在现代篮球比赛中,低位单打的效率更加重要。这种技术早就不是中锋的专利,而是成为很多球员的必备进攻手段。移动进攻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数进攻都是大个球员在内线拿球之后,或者传给队友或者自己进攻。为了让自己的进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队通常需要一个基础出色的大个球员,还要让他接受更多训练,以便让整体进攻更加流畅。

1972年,美国教育法修正案颁布之后,高中男生因为要和女生分享场地,所以训练时间明显缩短,训练效果受到影响。这样一来,男生们很少有时间和场地再单独训练地位单打技术,迫使篮球教练只能开发更多半场进攻战术。

NCAA名帅鲍比·奈特。

1.《中锋技术 当代篮球内线流变:中锋技术如何从大个子专属变为人人都能操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锋技术 当代篮球内线流变:中锋技术如何从大个子专属变为人人都能操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