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这些年轻人带着改造新农村的激情和信念来到蒙城。
当我们到达蒙城时,领导告诉当时蒙城的“57办公室”,我们应该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地方,而不是靠近蒙城的地方,所以县里把他们分配到何春河沿岸地区、楚村、罗吉、顺河和李沧。
本来集中在李沧,所以老照片里有一张李沧中学集中开会的照片。这是上海派来一路拍照的摄影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保存这样珍贵的照片并不容易。
前排左起:童勇、、赵宏声、陈嘉林、郑、、薛松河。后排左起:陈力、刘淇、侯鹦哥、赵培玲、董美玲。
地点:楼楼村东一沟桥。
摄影师:上海戏剧学院师生。
融入蒙城
作为城市的学生,他们之前对社会和农村的认识,也只是来自书本。真正到了农村,你就知道现实和你自己的理解差距很大。
特别是来到皖北农村,发现皖北农村的贫穷落后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家庭连温饱都满足不了。
这群年轻人来自上海,习惯了在城里吃精粮。到了蒙城,就不习惯生活了,尤其是吃的方面。
当时蒙城吃红芋头八个月,粗粮两个月,粗粮两个月。红芋头胃里酸,但是为了工作,一定要吃饱,不然就下不来了。为了缓解胃酸,就要吃咸咸菜。
春天到了。学会做农活。犁地是技术活,陈嘉林是犁地最快的专家。摄影师:曹摄于1971年春。照片提供者:陈佳林
卫校保安队有些同学家境不是很好。
但是,普通人对他们的关心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身体上的疾病非常关注。
当时有一个知青,赵宏声,高中生,集体户主。他是一个与家人划清界限,走上革命道路的年轻人。如果在上海,因为家庭成分,他抬不起头,但在蒙城农村,农民不说,就看你是不是单纯,勤劳,有本事。
赵宏声勤奋好动,很快就被培养成了入党“教育好孩子的典型”,让其他知青,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知青,感到很温暖,很有归属感。
知青很快就混到了群众中。在田里休息的时候,人们经常喊:“赵宏声,给我们唱首歌,调一下。”赵宏声总能用洪亮的歌声抚慰大家的疲惫。
为村民唱首歌。赵宏声的天籁让村民们着迷。图片提供者:赵宏生
196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来到安徽拍摄《广阔的世界》。当时安徽选的是蒙城、李沧(薛插队的地方)、郯城。来到李沧的摄制组主要拍摄知青如何适应农村生活。做饭,干活,收粪。
截图摄于196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广阔的世界》
到农村,首先要过“生活关”。我们开始了以前吃米饭的“面食时代”。制作组特意挑选了耿怀美阿姨来教我们煮锅,做面食。陈力(左)学着擀面。
这张截图是1969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当时是为了拍摄纪录片《广阔的世界》
刘启收集粪便。
“庄稼里的每一朵花都靠脂肪”。
知青到了农村,才知道化肥短缺。狗粪、牛粪、猪粪、人粪更珍贵。不得不从粪坑里拿出来堆在土路上发酵。人类粪便的肥料可以用厘米和篮子来计算。城市里不值钱的东西,去农村后对庄稼那么重要。
当时没有化肥,全靠粪肥。我不得不在田里和路上捡粪便。我跑了很远,以便收集足够的肥料。有时候要跑五六里路才能到外庄。
一个知青(赵宏声)有一次去顺河收粪(生产队和顺河隔条河)。过河的时候下雨了,他怕被河水淹没。他正忙着把粪筐扛在肩上,雨水冲走了粪,变成了粪水,淋湿了。
他们住在城里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1971年和1972年以后,化肥开始有了,当时从日本进口,只是为了改良。
开始炫耀
因为被分配到偏远的沿海地区,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相对较低,对于这些想做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好在这些年轻人踏实肯干,能吃苦。简政放权第一年取得了成绩,记者采访了阜阳地区的“先进分子代表大会”和“安徽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主流媒体,包括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卫校战斗队》的事迹发表在《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上,上海领导看了后非常重视。那是计划经济时代,连买都买不到。手扶拖拉机根本不可能在安徽生产。上海是模仿日本产品做的,叫“工农11手扶拖拉机”。上海有关方面给蒙城两个指标,一个给李沧,一个给楚村公社诸暨大队。当时为了把手扶拖拉机买回来,专门批了1200,生产队才500,另外700是知青父母编的。
在拖斗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很有趣。上海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必须去上海买配套的铲斗运输。但是怎么把车开回去是个大问题。火车托运的费用很高。当时制作组把运输的任务交给了薛松河,后来想是不是可以用安徽车运回去。一方面方便,另一方面为制作团队省钱。
薛松河回到家乡,来到上海的停车场。他真的在机床厂看到一辆小卡车。下午,薛松河坐在他旁边,一直等到三个司机。他忙打招呼:“三老爷,我是安徽蒙城插队的知青。既然你很可爱,请到我家来吃饭。”马上把三位师傅拖到家里,热情询问来上海的目的,有没有什么困难。对方说买东西不方便。
在计划经济时代,必须要有柴米油盐可以买,薛松河提供。对方很开心。当时上海做的产品全国最好,上海产品在安徽很受欢迎。
为了帮助这三个人解决购物问题,薛松河也表达了自己的要求,要求他们把拖拉机的拖斗运回蚌埠。因为卡车很重,车斗只能拖在后面。那是12月,薛松河穿着军大衣坐在车斗里,从上海一路跳到蚌埠机床车。另一个知青开着手扶拖拉机去蚌埠,接了薛松河和车斗。
千楼溪团队在李沧率先进入“机械化时代”。
变化
人们信任和关心知青。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激励自己将所学应用于农村种植和农业发展。
当时淮北的纲线是每亩400多斤,知青刚去的时候是每亩100斤。知青从城市,特别是上海郊区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方法和优良品种。特别是他们当时还搞杂交育种,薛松河也研究过菌肥,“5406菌肥”。每次回上海,我都是去郊区学习,学习上海先进的农村经验,带在身边。
陈嘉林作为一个知青,承担生产队长的工作并不容易。
刚到制作组的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无法想象一天的工作分数只有九分!知青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通过各种方法成为组长:引进先进品种,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棉花、薄荷、熬制薄荷油,经济作物收入比粮食作物高几倍),进行科学管理,研究菌肥,搞副业。邀请专家,找县领导争取肥料指标...生产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生产队的落后排名到大队里的佼佼者。
工作分数从九分到离职时六分多,四分多。
19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在安徽拍摄纪录片《丰功伟绩》,记录蒙城、立信知青的成就。
忠于使命
离开蒙城
在对待知青上,蒙城和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知青的重用和提拔。中国的知青中,最早的是蒙城知青。
时任集体户主的赵宏声被招到县化肥厂,调到文化馆创作;
薛松河,汤池公社拖拉机站副站长;
张荣国,先是成了公社的党委书记,然后去了县劳动局当局长;
陈嘉林是公社副书记;
余子游24岁时任蒙城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知青县长。
1970年秋,政府在蒙城第一批招工名额中考虑知识青年。1973年,八位知青相继离开,最终留下了薛松河、张荣国、陈嘉林,被称为“扎根派”。当时准备留在蒙城。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它符合“回城”的潮流。1978年12月,薛松河作为最后一位上海知青离开蒙城。
心是第二故乡
因为他们在蒙城付出了太多,青春、热血、理想、追求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虽然知青们以优越的条件回到了上海,生活也不像农村那么艰苦,但他们都很关心自己的第二故乡和老乡。
当时很多知青都被蒙城教育系统吸收去当农科老师,对教育有特殊的感情。贫穷落后的改变需要一代人的转型,农民工靠体力劳动挣钱。因为一开始老家会把孩子送到上海,让知青介绍他们工作。知青觉得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不如让自己的下一代好好接受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2年,体育彩票小学原是一所乡村小学,知青带了一些学习用品来关注。当时教室里全是泥巴种子,没有书桌,太落后了。
知青张荣国在蒙城劳动局工作后,高考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分配到安徽体育局(当时叫安徽体委),后来担任安徽体育局局长。他每次来都很关心学校的情况。后来体育彩票可以在体育界发行,20%的中奖者应该留作慈善。张荣国拿出发行体育彩票后留存的约35万慈善资金,在第二大队成立了体育彩票希望小学。
客人。左起:张毅(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原李沧镇党委书记)、(时任省体育局局长,原中芦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李沧公社党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原李沧公社党委书记,蒙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原李沧公社党委书记),,郑。
县里非常重视。时任教育局局长的荀(右二)说,你们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教育那么重视,那么关心。我们也有责任把希望小学建设成皖北最好的希望小学!
由于爱好摄影,薛松河一直在有意识地保存蒙城元素的素材,记录蒙城的城乡变迁。
90年代初,薛松河回到蒙城之前,在银行向同学借了相机,拍摄了城乡变迁。这一年,他突然想起要编辑一下。当时他只在朋友圈发。被蒙城的朋友调回本地团后,没想到引起轰动。当时很多学长都说很珍贵,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蒙城以前的城乡。因为建筑日新月异,许多旧建筑被拆除了。
视频剪辑4分钟以上,没有炫目的技巧和特效,但是视频越长越珍贵。
纪念
老知青回到上海后,出现了普遍的困惑。当他们错过了在农村插队的时间,
他们的后代不明白,孩子们奇怪为什么他们的父母那么笨,能吃苦。
薛松河有一次带着女儿去第二故乡复习,描述自己以前的制作团队,生活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和老乡在一起的趣事...,但下一代并没有他想象中的情感震撼和共鸣,甚至充满了不解和疑惑。
许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认为,我们珍藏的关于这最后一段爱情的物品和证据承载着故事的真实内容。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把它们交给我们的后代时,他们可能不会很好地保存它们,但很可能会失去它们。因为这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少数知青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都不是一回事。
全国有很多知青活动。全国各地的知青博物馆都在做知青史研究,制作陈列室和博物馆,收藏蒙城的知青。他们都知道蒙城知青有故事。但是蒙城的知青们却不愿意把贵重的物品送给其他博物馆。
他们认为这些珍贵的物品应该留给蒙城,蒙城人民应该知道这里有一段知青十年奋斗的历史。
知青代表和蒙城县政府提议成立“知青历史陈列室”。
经过沟通,最终确定蒙城提供场地和资金,老知青负责照片的收集、整理和设计。
这项活动始于春节伊始。通过动员各个社区的联络官,收集了近2000张照片。这些照片最终被收集起来后,摄影展的筹备小组就准备好了。
摄影展叫“青春意义”。是有遗憾还是有遗憾,虽然知青对这段经历有很大争议,我们也不确定对错,但定义为公开答题卡展示,中立。
题目确定后,成立了一个八人工作组,对照片进行挑选,并进行各方面的比较。选了近400张照片,就我的感受来说比预想的要丰富,因为知青实际留在农村的照片大多是集体照,却缺乏生活气息和气场。
蒙城知青反映生活和劳动的照片。这些照片很有灵气,很有历史感。我们对这些照片进行了分类。
蒙城市知青会会长张荣国特别强调,他非常感谢蒙城县政府对此次活动的支持。特别是县领导安排县人大负责此事,人大李主任、郭主任对此十分重视,一直很关心。他们会及时协调和解决任何困难。这个支持是在空之前!
此外,蒙城的文联、文化馆、摄影协会等社团的文化系统也给予了很多技术支持!
摄影展开始!!
9月27日上午,我们在蒙城县举办的上海知青老照片回顾展《青春的回忆》热烈开幕。在蒙城市上海知青协会会长张荣国的带领下,60多名上海知青来到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