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学镇西辛庄村依托果蔬种植产业,实现了温室迭代升级致富的梦想-
绿棚,红日
资料来源:大众日报,03版
□记者程鹏报道图①:西辛庄村已建成300多个大棚,种植黄瓜、葡萄、瓜类等作物,从广阔的视角看,蔚为壮观。
图②:西辛庄村举办“田园风光、果味新庄”采摘节。
派对手表
□我们的记者程维
盛夏,走进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西辛庄村,随处可见绿树和蝉鸣。该村东临小开河,西临图海河。村委会门口设立了葡萄架,但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向游客展示这里的主要产业——果蔬种植。
7月15日清晨,村民潘和丈夫宋佳凤早早来到自家的葡萄大棚开始了新的一天。宋佳峰将近300公斤的葡萄装入车内,运到50多公里外的银座超市和全福源超市进行销售。回来后,夫妻俩一起修剪葡萄。夫妻双方今年都50岁了,种大棚是第18年。像潘一样,勤劳智慧的西辛庄人利用自己独特的水土条件,在这里发展了20多年的果蔬栽培。该村219户746人,占地1800多亩。建有300多个温室,种植黄瓜、葡萄、甜瓜等作物。环顾四周,非常壮观。
1991年,潘嫁给了西辛庄村。那时候除了种地,她还天天去市场卖布。1996年,当地政府呼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西辛庄村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建了8个蔬菜大棚。参加这一年的人,成了村里第一代大棚种植者。然而,潘当时没有参加,因为她结婚后不久就没有任何积蓄。
两个孩子还小,家里还有老人。每天去市场20多英里不是长久之计。据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说,种大棚收入还不错。2003年,夫妇俩和其他人合伙,投资1万元在村东建了一个一亩半的大棚,用来种黄瓜。“不种,就向种过的人学习。村里也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很快就上手了。”2006年,潘种植大棚获得“第一盆金”。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卖菜的收菜,我们没有定价权,村民经常吃亏."村党支部书记赵说。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2007年,滨城区新庄蔬菜合作社在该村成立。此后村委会统一定价,开辟绿色通道,果蔬直接供应银座、惠万家等大型超市。全村有价,市场规范运作。村民们只专注于保证水果和蔬菜的良好质量。该合作社还提供种苗、肥料、农药和技术服务,并注册商标“成敏”供种植者使用。
近年来,潘和宋家凤见证了该村在种植水果和蔬菜方面的每一个进步。“幼苗当初要自己嫁接,现在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减少了病毒的威胁。城市两级农机局和农村局的技术人员经常来村里测量土壤质量,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有了更好的种苗,更好的土地,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多的品种,就连农产品的“家”温室也一代代升级。
“第一代温室完全靠人工操作,灯光控制靠经验;二代有风口,一般能控温;第三代实现了智能化,棚内安装了扬声器,另一端连接了手机。当棚子里的温度达到上限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宋佳峰回忆道。
今年,第四代温室已经进入种植者的视野。全镇投资250万元,新出让村南70多亩土地,规划建设10个高标准“几字钢拱棚”,预计10月竣工。这种温室占地4亩,是第三代温室的两倍。它具有水肥一体、双层棉、遮阳网、防虫网的优点。
2015年,夫妻俩又投入了5万元,试图培育效益更高的葡萄,第二年就看到了效益。目前,他们已经种植了4个温室,每年净收入15万元。
从2017年开始,合作社将引导村民种植葡萄和甜瓜。2018年6月1日,合作社举办了采摘节。作为一家之主,潘的葡萄受到了游客的称赞。2018年,西辛庄村接待游客7000人,2019年达到1万人。
大棚种植果蔬,扩大了西辛庄村民的腰包,平均每户收入十二万元,辐射到惠民县姬胡镇三合湖村大唐村、小棠村、鱼枷村等十几个村。
它离城市很远,交通不方便。现在温室规模上去了,主干道连通了。今年,在滨州交通局的支持下,将在该村修建一条长1.6公里、宽7.5公里的公路,预计10月份通车。
第四代温室的承包费是每年25000元,所有的种植者都在摩拳擦掌。有足够经验的潘李云想抓住这个好机会。“这个棚子管理得很好,过几年也不会落后。我们决定通过抓阄来‘花谁’的钱,希望能交好运,赶上这一拨。”她笑着说:“现在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上了大学,夫妻可以更专心照顾温室了。做绿色农业可以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1.《西辛庄村 千村万户看小康|西辛庄村:大棚里的“农业转型升级”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辛庄村 千村万户看小康|西辛庄村:大棚里的“农业转型升级”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6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