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层建筑光鲜亮丽的“新”的背后,依然有许多原始自然的“旧”。在光明新区最东端的京口社区,有一座800年历史的“黄大祠堂”。
深圳晚报:走在光明新区,你会遇到“新”与“旧”的碰撞。在高层建筑光鲜亮丽的“新”的背后,依然有许多原始自然的“旧”。在光明新区最东端的京口社区,有一座800年历史的“黄大祠堂”。
古建筑上刻有800年的历史
黄在京口的大宗祠是按照广府宗祠的风格建造的,用灰色的砖瓦,用一条条的石头铺成,木制的铁甲宗祠大门高5米多,沉重而庄严。踏入大门,却见雕梁画栋,木柱做工精美;屋顶和门前雕刻的鸟、动物和人物栩栩如生。
根据黄氏族谱,京口黄人祖籍福建,元代由福建迁入。黄祠堂建于元末,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祠堂占地近200平方米,分为大堂、祭祀室和休息室。门牌上的“黄祠堂”字样显得沧桑。广东的黄家祠堂很多,但很少在“祠堂”前加“大”字,足以显示京口黄家的荣华富贵和自信。入口处的对联“祖德永盛,宗志枝头长盛不衰”,写下了那些建宗祠的人为了家族兴旺的美好祝愿。
历经800年风雨,黄大宗祠历经数次修缮,新旧并存。八百年已经刻在祠堂的每一块砖瓦上。
古老的民俗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
祠堂内的大梁上,高挂着三块匾额,一块是“钦差御林军宅”,另外两块是“专赏戴兰陵”,说明这个不知名的偏僻村落在清朝时有两名文官和一名武官:光绪二年,黄宝全被任命为御林军;光绪二十二年,黄、钱常穿兰陵。
祠堂原本是供奉黄祖师的灵位的,有家谱记载着黄历代的名人和圣贤。文革期间,精神地位和家谱被毁,祠堂一度被用作仓库。现在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在重大节日,人们也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而且家里新来的男的明年春节要在大祠堂的祭祀大厅点一盏油灯,这叫“添一盏灯”。元宵仪式后,男性被记录在家谱中。
京口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杨表示,在光明新区28个社区中,京口社区经济最穷,但人文和自然环境最丰富。在社区1600多名登记人口中,除了原住民,还有越南归侨,占总人口的60%。社区民风淳朴,广府文化和华侨家属完好无损。光明绿道自北向南贯穿辖区。杨说:“在我们社区最好是去观光和骑自行车,享受明亮的风景和田园风光。”。
1.《黄氏名人 黄氏大宗祠风雨八百年 旧民俗传承五千年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氏名人 黄氏大宗祠风雨八百年 旧民俗传承五千年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7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