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广西人才资源开发报告》正式发布。
1月8日,《广西人才资源开发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第一版堪称广西人力和人才资源的“摸着家族的底”,也是全国第一份省级人才发展报告。
潘家园首次发布我区人才经济数据
报告第一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社会福利厅与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完成,涵盖广西两个“五年计划”。通过对2010-2012年广西人才经济9316个数据的计算,报告提供了广西人才发展年度评价结果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发展数据库;其中,自治区132项人才经济数据、14个地级市1815项人才经济数据、109个区县市2660项人才经济数据均为首次发布。新发布的“家族基地”不仅为广西等地的人才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展示了其在人才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显示全景九市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
报告运用当前人才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所列“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为核心指标,辅以与人才特征密切相关的其他指标,采用QtQlAE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广西人才发展状况。包括人才总数及其空分布、人才素质与结构分析、人才发展平台与环境分析、人才发展效率分析以及广西人才竞争力在全国的定位等。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而且充分反映了广西人才发展的全貌。
报告显示,2010年广西14个地级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大专以上”人才数量指标超过10万的城市有9个:南宁、桂林、柳州、玉林、钦州、百色、河池、梧州、贵港,其中有3个城市的人才数量超过20万,分别是南宁、桂林、柳州。
体现人才本质的城市有南宁、桂林、柳州、榆林4个,其“人才资本”超过1000万人年,高级人才资本超过500万人年。
2011年,广西14个地级市中,南宁、柳州、桂林、榆林、贵港、百色、梧州、河池、钦州、北海等10个城市。,有代表性的人才经济平台指数超过100亿元,其中南宁和柳州都超过200亿元。
有南宁、柳州、桂林、榆林、贵港等五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其中人才产业平台“工业企业利税”指标超过100亿元。
广西人才发展的准确定位显示出绝对优势
报告采用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兆明教授建立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项评价,从而确定广西人才发展在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定位。
报告显示,2011年,广西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24位;在西部地区排名第六,有一定竞争力。
在人才次竞争力方面,广西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二,在人才数量竞争力方面在全国排名第16,说明该指标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在西部地区竞争优势明显。此外,广西人才发展竞争力排名西部第二,全国第三,显示了这一指标在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绝对优势。
报告还显示,广西人才平台竞争力在西部地区排名第6,在全国排名第25,呈现相对弱势,而广西人才贡献竞争力在西部地区排名第7,在全国排名第26,呈现该指标在全国相对弱势。
桂兆明教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西有高端人才、R&D人才、高技能人才三种类型的人才,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比较稀缺。广西应充分发挥人才发展竞争力和人才数量竞争力的优势,弥补人才结构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竞争力的不足,整体提升综合人才竞争力。
发展报告的核心是“六大战略思想”
报告在对广西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人才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实施广西-广东-东盟产业人才整合、人才优先发展、高端人才引领、人才产业集聚、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机制创新六大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广西人才优化配置的理想状态是,在明确广西-广东-东盟科学功能定位、经济结构错位、产业布局合理、形成相互支持互补格局的前提下,实施广西-广东-东盟产业人才整合。
在与广东合作方面,以灵活引进广东高层次人才智力、提高广西人才综合竞争力、为广西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为目标,构建两广人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与东盟合作方面,不应局限于以贸易合作为主体的现状,而应开放国家,依托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和人才在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设立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利用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制造、生产、塑造和加工产品,完成产业链低端部分的链条,帮助广西完成产业链
中国人才学创始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通信在8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对该报告发表评论说,六大发展战略是该报告的精髓,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对广西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全国类似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才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找出广西人才“家族”,提出六大发展战略
广西的人才情况如何?在国内是什么地位?.....1月8日,《广西人才资源开发报告》媒体见面会在南宁举行。这本书是我国第一份省级人才资源开发报告,由自治区人民和社会福利厅与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完成。报告摸清了广西人力、人才资源的“家”和他们在国内的地位。同时,首次发布广西132项人才经济数据,14个地级市1815项人才经济数据,109个区县市2660项人才经济数据。
排名: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竞争力
广西是西部人力资源大省。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广西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总数为551.44万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者总数为216.67万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总数为10.17万人,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总数为24.36万人。
报告显示,2011年,广西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24位,西部第6位。在人才个人竞争力方面,广西的很多指标都领先于西部,人才结构和创新的竞争力都超过了一些中部地区。其中广西人才数量竞争力排名西部第二,全国第十六,说明该指标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在西部地区竞争优势明显;但广西在人才贡献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在西部地区排名第7,在全国排名第26。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人才发展竞争力排名西部第二,全国第三,显示了这一指标在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绝对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编委桂兆明介绍,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西人才经济基础的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区间,体现在人才数量、质量、投资和效率的提高上,总体上好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而东部一些发达城市由于基数大,增长率相对较小。
短板:缺乏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
广西人才发展平台怎么样?经过对比数据,记者了解到,广西的经济平台指数、金融平台指数、科技平台指数、产业平台指数、人居环境平台指数基本在全国中下游,但在西部地区有一定优势。从行业分布来看,广西第一产业GDP虽然不到全区GDP的20%,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仍超过全区的一半;第二产业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剩余员工。
据桂兆明分析,在所有平台指标中,广西缺乏科技平台和产业平台,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也导致广西缺乏R&D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另外,近年来广西最热门的人才是高级技师和经济管理人才;由于广西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南宁:人才最多但使用效率差
报告显示,2010年,广西14个地级市中,10万人才以上的城市有9个,按降序排列:南宁、桂林、柳州、玉林、钦州、百色、河池、梧州、贵港,其中20万人才以上的城市有3个,分别是南宁和桂林,据报道,南宁虽然人才很多,但使用效率并不好,这也是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来宾、北海、防城港的高端人才使用效率都比较优越。虽然这些城市高端人才不多,但大多数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2011年广西14个地级市中,代表性人才经济平台指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100亿元,包括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百色、梧州、河池、钦州、北海。据报道,南宁市在人才结构竞争力上只有微弱优势,但在人才创新、人才投入和人才贡献竞争力上表现出相对弱势的地位。业内人士指出,人才创新竞争力是阻碍南宁人才发展的短板,提高人才整体竞争力是南宁人才发展的重点。
记者还了解到,广西各类人力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南宁占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的近四分之一,桂林、柳州、榆林约占10%,钦州、百色、河池、梧州、贵港约占5%,其中防城港最少,仅占2%。其中各市绝大多数人才占95%以上,各县人才较少。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人才的非正常分布不利于广西人才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策略:广西、广东、东盟产业人才整合
报告还提出了广西人才发展的战略构想,包括实施广西、广东和东盟产业人才融合、人才优先发展、高端人才引领、人才产业集聚、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机制创新六大发展战略。自治区人民和社会福利厅副厅长雷震表示,这六大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广西人才的发展和升级,对广西人才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桂兆明认为,由于广西产业结构薄弱、科教基础薄弱、可用财力有限、吸引人才条件薄弱,可以实施广西-广东-东盟产业人才整合,加强与广东的合作。同时,广西应引导、规范和优化由此产生的不同人才需求的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广西人才资源的整体效率。以“弹性”引进广东高层次人才,构建两广人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立两广科技教育项目合作机制,依托广东高新区在广西建设一批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报告认为,在与东盟的合作方面,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不应局限于以贸易合作为主体的现状,而应敞开大门,依托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和人才在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设立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完成产业链“微笑曲线”低端部分的链条环节,吸引这些国家的人才到广西创业服务。
解决用工荒,首先要留住员工的心
1.《广西人才 广西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出炉 盘点人才“家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西人才 广西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出炉 盘点人才“家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8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