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田的墙上,有一幅楷书尚未装裱的书法作品。内容是一首诗:
四郡一厅,土安山,黑池龙王卧龙湖。新建水晶宫,桃河青龙来上班。
以前黑龙独霸山,大旱困龙源十年九年。现在,蛤蟆峰和龙相遇,这让龙在江南叫板。
签名是:“这本书是野夫·施平在八十年代吴佳隆冬写的”。
田解释说,这是一位80岁的老人于2015年在通渭县土安山脚下创作的一首诗。他坚持要把这幅书法作品交给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回想起来,场面还是很感人的。
贾平凹在《通渭世家》中写道:“一只鸭子走过一片糊滩,看见一个大盘子的池子。池子里,还有一群小蝌蚪。中间的尾巴还在飞快的摆动着,但是它周围的尾巴越摆越慢,最后它停止了移动。鸭子伸着脖子啄,泥黏糊糊的,白鸭子变成了黄鸭子……”
对文学的细致描写,来源于对现实的洞察和关注。在这一点上,贾平凹无疑是大手笔。
事实上,通渭县有40多万普通老百姓因为缺水而挣扎,就像被困在泥潭里的无助蝌蚪一样无助。
“以通渭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没有水,通渭人几千年来苦不堪言。从1876年左的纪念碑,他写道“苦难是世界上最好的”,到1980年联合国官员断言“人类没有生存的条件”,水一直像一个噩梦一样困扰着通渭县,通渭县引道工程建设管理局前局长魏说。
通渭县的用水状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源于甘肃省引洮供水工程。该项目于2006年11月22日开工建设。至此,搁浅了半个世纪的陶引水工程终于再次启动。通渭县是二期工程受益地区之一。
魏是经历并参与了通渭县从“121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到桃河引水工程的全过程的“水人”。她简要回顾了这一历史过程。
针对通渭缺水的实际困难,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决定将通渭县纳入桃河供水一期工程受益范围,早日解决通渭河缺水问题。
2008年1月,各省市同意将通渭县纳入洮河供水一期工程受益范围。
2011年6月25日,备受关注的桃阴县龙洞农村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奠基于海拔2400多米的牛鹰山山顶。项目设计供水规模为58825 m3/d,按水量调节计算,投资为4.05亿元。计划建设4座调蓄水库和2座泵站,埋设5条211.65公里主管道、78条678.39公里支道和103条337.60公里支道,覆盖和解决全县18个乡镇322个村44.03万人的生活用水。
通过33家参建单位的不懈努力,到2014年底,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2014年12月28日,主体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2015年1月10日,洮河源头涌入通渭县大山羊场2万平方的蓄水池。马营镇华川村村民徐金仙把他为顺利引水而专门设计的横匾送给了大山水厂的管理人员。
“我在交通系统工作了将近20年。以前觉得交通部门为农村做了很多事。现在,在水利部门,我深深地体会到水利系统为农村做了更多实际的事情,”通渭县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玉虎说。
7月16日,通渭县李店乡平和村董家河洞头社区70岁的村民董钰文打开家里的水龙头,一股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
董钰文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121集雨节灌工程”推广时制作的两眼水窖。所谓“121集雨节灌工程”,就是家家户户将屋顶和庭院100平米的集雨面平整,做两个水窖,发展庭院经济,简称“121工程”。
目前董玉纹家的这两个水窖还是满满的水。水源包括从屋顶和院子集水处收集的雨水,以及自来水。这两种窖水一方面作为意外断水时的备用水,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庭院经济的灌溉用水。这位老人是个勤奋的人。他用这两眼水种下了玉米、南瓜、豆子、西红柿和黄瓜。这些菜太多了,一个人吃不完,就送给女儿和邻居。
董玉纹有一子一女,儿子叫董耀成。在川藏做了几年武警后,跳槽去了兰州环保局工作。10岁的孙子让奶奶给他煮面条,因为他厌倦了每天在重庆做妈妈做的饭。无法克服孙子的纠缠,妻子只好去兰州给孙子做饭。就这样,董玉纹一个人留在了家里。"当我妻子离开时,她感到思想孤独。"董玉纹一点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我和儿子在兰州住过一段时间,一点都不方便,特别是上厕所。老年人只要有方便感就想上厕所,但在城市或家里就不那么方便了。除此之外,发言者不多,”董玉纹说。“最好是在我们国家!”
董玉纹家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大门外的“高层住宅”是用土坯建成的两层住宅,屋顶是卷棚,年代久远,有地方风情。“是我爷爷建的,现在也没有人住,只想留下祖先的痕迹”,董玉纹说。
董玉纹家的堂屋,客厅,1988年修复;北房建于2002年,为民用结构,采用通渭民间“滚椽”施工方法。
西屋和大门建于2018年,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造价14-5万元。董玉纹说:“修理房子很难,只能用水。”。“前年修大门和西房的时候用水方便多了。”
董玉纹还种了1亩玉米,1亩土豆,1亩金银花。金银花第一茬摘完,卖了1000多元,可以连续摘三次。鲜花的价格从10元到14元不等。获得这些土地很重要。70岁的董钰文显然有点招架不住,于是买了一个旋耕机。
董玉纹还养了一头猪和五只鸡,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田里除草。
李店乡李店村何家山社74岁的村民何向真(音译)的用水情况与董钰文的家庭略有不同。他家的水直接装在房子里。他家是早年实施的通渭县安全饮水工程的受益者。过去使用的水源是通渭县金平水库,现在是洮河。两个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何的家庭也是老两口的生活,年轻人和孩子都去了城里生活。
董玉纹和何两个家庭在通渭农村并不是个案。
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水、路、电消耗问题。与过去相比,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如何解决农村“人”的问题,如何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1.《通渭人家 定西:通渭人家的“水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通渭人家 定西:通渭人家的“水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2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