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中国的认同取向不仅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影响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继续,这将导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新形式。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的调整将大于21世纪前20年。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密切、紧密”的关系,还要在亚太地区形成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引领该地区各国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关键词
身份定位;第三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伙伴关系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大国关系办公室主任兼研究员
DOI:10 . 19422/j . CNKI . ddsj . 2019 . 02 . 004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日益多样化,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领导中国与许多类型的伙伴国家建立了积极的关系,并强调中国扩大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从一些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发展影响国际权力结构,很难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概念来定义和预测中国的发展。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加剧,不难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国内矛盾激化的外因。
如今,世界正在经历一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正在从预先判断变成现实,并将成为未来国际格局的另一个支柱。届时,中国的身份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思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不仅要坚持发展的逻辑,更要忽视权力的逻辑。中国越来越被描绘成一个大国,这种身份的改变将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甚至指出,美国和中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一般是互利共赢的,但只有在东南亚是直接冲突的。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和开放的周边环境。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地位变化
作为一个国际术语,“发展中国家”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64年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自那时以来,联合国系统内一直有一个专门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的常设组织。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力量的77国集团正式成立。当时,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说,77国集团将国际社会的主题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转变为南北对峙的穷国与富国的关系。当时很多文献在描述富国和穷国的时候,使用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等标准术语,而不是流行的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在处理贸易问题时,发达国家的俱乐部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当时,发达国家正在谈判关贸总协定的肯尼迪回合,而发展中国家组成了77国集团,试图通过贸发会议与发达国家玩游戏。
19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政治和经济力量,面临两大挑战,外交政策和发展战略进一步分化。首先,发达国家开始迅速转向新自由主义,部分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胀而不是失业成为发达国家政府必须直接面对的最重要挑战。国内矛盾而不是国家间的斗争再次吸引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美国减少了联合国会费支出,退出了国际劳工组织和教科文组织,这直接威胁到贸发会议制定议程的能力。二是对发展中国家崛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的苛刻贷款,从而改变了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虽然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出现,但其政治影响力远不如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衡量标准是1977年至1994年不到20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2%,而1995年至2013年71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2%。其中,1995年后增长率超过4%的发展中国家超过30个,1995年前只有10个。根据贸发会议的数据,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从1970年的17.1%上升到1981年的23.3%,然后下降到1987年的16.6%,甚至低于1970年,然后超过1981年,直到2005年。因此,发展中经济体的真正群体崛起是近10年来的新现象。2017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39.7%,几乎是2003年的两倍。
在提升发展中国家实力的过程中,传统拉美国家的影响力下降,东亚的成功发展引人注目,非洲的发展介于两者之间。根据贸发会议的数据,从1980年到1989年,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均增长率为9.0%,拉丁美洲为2.1%,非洲为2.4%。1990-1999年期间,上述三个区域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5%、2.6%和2.4%。考虑到东亚在此期间经历了金融危机,其经济增长率可能仍是其他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四倍。从2000年到2009年,东亚、拉美和非洲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3.0%和5.2%。学术界普遍认为,拉美和非洲的经济振兴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快速增长。根据贸发会议的数据,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在两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4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也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和其他机构的认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发达经济体有39个,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以色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154个,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30个,主要包括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岛国,但不包括中亚和西亚。所以,当媒体采用IMF对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概念时,既不是亚太,也不是整个亚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主要发达经济体是所谓的G7,包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就购买力平价而言,200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世界的50%。按照发展中经济体的一般定义,即加上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省、新加坡、韩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50%,201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比例达到62%。其中,2016年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总数超过G7。
美国外交和战略决策者通常使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国际比较数据进行跨国比较。根据美国农业部2017年12月基于市场汇率编制的数据,2017年是一个关键节点,除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被发展中国家超越,前者占世界经济的36.8%,后者占38.5%。据估计,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占50.8%,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占46.4%左右。因此,未来时期仍将是国际力量平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的定位和地位将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自21世纪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翻了一番,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在人均意义上正在扩大。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都在增长,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1980年,发达国家总人口约8.6亿,发展中国家约32.7亿,分别占19.5%和74.2%。2000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9.7亿,发展中国家约为47.6亿,分别占16.0%和78.9%。2016年,发达国家总人口10.4亿,但比例降至14.5%,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59.1亿,占81.4%。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过去40年,亚洲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2.2%左右,但按市场汇率和PPP计算,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仅在20%-46%之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从1980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11.1%,未来五年这一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但与此同时,从绝对差距来看,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平均约为24000美元。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600美元,而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36000美元。201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而发达国家接近45000美元。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中国的身份定位: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使中国成为一个奇迹,以至于一些学者把中国列为一个独特的类型,用“富国、穷国、中国”来概括当今世界的新格局。中国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桥梁,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身份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国际关系理论,身份取向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而且,鉴于中国幅员辽阔,如果中国成为富国,那么富国将占据压倒性的地位,如果它仍然位于发展中国家,那么国际格局将呈现出百年未见的新面貌。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会改变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三个概念来形容发展中国家和自己的身份。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概念越来越流行,但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将自己定位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在中国大规模使用,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概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被频繁采用。据《人民日报》报道,1997年至2007年,每年平均报道文章数为43篇,而2008年至2018年,每年报道文章数为321篇,几乎是前10年的8倍。此外,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文章数量从2008年的799篇飙升至2009年的1,019篇。这个数字也超过了历史上发表在“第三世界”上的文章数量。从1974年到1977年,《人民日报》每年发表的包含“第三世界”的文章接近830篇。所以近1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频率大幅上升,这至少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密切相关。
1964年后,由于贸发会议的召开,《人民日报》在几篇报道中使用了“发展中国家”的概念。而1966年到1968年的《人民日报》没有一篇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文章,从1970年开始重新出现,很快在报道中使用了“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等很多概念。从两个名词的用法来看,“第三世界”有明显的优势,其使用频率是“发展中国家”概念的两倍以上。但进入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开始超越“第三世界”。特别是自1988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是“第三世界”的两倍多。
7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源于1974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自1979年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道不断增加,1983年,它们很快超过了以前对“第三世界”的关注。可以推断,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国转向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2年8月,同志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时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有三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为此,1983年4月初,《人民日报》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当代的头等大事》。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领导人时,用两句话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明确把自己定义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美国定义为“最大的发达国家”。1988年10月,钱其琛外长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之间在互利基础上的更大规模的经济交流可以成为南北合作的范例。”80年代中美关系蜜月期过后,中国政府仍然坚持用“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表述。1997年11月,江泽民总统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也使用了“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说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身份定位有了新的进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美关系从经贸互补关系向多层次关系转变,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2年5月,在描述中美新型关系时,似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最强大的国家。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会见奥巴马总统后,《人民日报》再次使用“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最强大的大国。这种表述背后,中国人担心的是美国人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猜想,即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导致美国的镇压。
在2016年美国大选之际,中国领导人在会见奥巴马总统和美国朋友时,再次回到传统模式,即强调“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向美国传递了许多新兴领域的合作信息。因此,虽然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崛起不言而喻,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表明,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内外战略转型。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80年代债务危机的国际背景,即美国可能会优先维护本国利益,这可能会完全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18年10月,李克强总理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再次强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仍然是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
探索并建立新的关系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建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应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真理与真诚”的观念。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视角,也是国际格局的变化。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预测,在2015年至2040年的25年内,经合组织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降至49.1%,这意味着2015-2040年的变化幅度略大于2000-2015年。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将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百年不遇的变化正在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利用全球化的东风,特别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趋势,实现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机,其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2012年以来的情况表明,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1984年至2007年,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9%,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8%。自2012年以来,贸易量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都下降到略高于3%。2012-2023年,贸易额年均增长率预计为3.8%,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7%。这一转变对于中国下一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在适应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也在新的环境下建立外交关系。展望未来,中国仍将为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正在走向新时代,探索构建新型“密切而密切”的关系。
第一,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广泛深入的区域经贸联系对促进区域增长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区域开放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平台,使发展中国家在融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国际能力合作规模上更多地接受中国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全球化质量争论的同时,中国坚定支持开放的全球经济,不仅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还计划提供其他有效的公共产品,务实促进双边和区域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增长的重要依赖和伙伴。
第二,中国成为新全球化的领导者,将重塑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阶段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依赖程度和性质被打上了在一定阶段推动全球化的主导国家的烙印。当中国在新的全球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时,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特征将更多地由它们与中国的差异而不是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来界定。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而不是发达国家,因此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总量。即使是经济总量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二的印度,在2030年也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从20%上升到70%,导致美日经济摩擦严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经济关系。鉴于中印差距较大,基本稳定,中印空合作非常大,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远远超过竞争,中国在发展中的塑造能力将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中国推动的全球治理将容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全球治理中的民生色彩将更加突出。当“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国际舞台时,发达国家约占世界经济的60%。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概念,不仅考虑到经济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还包括对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政治能力和全球治理的关切。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全球经济治理。中国高度重视多边主义,这将把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和国际需求注入传统的多边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传统全球治理中缺乏发展中国家因素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中国对全球减贫的巨大贡献也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层面促进发展时,有必要将民生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其全球治理需求将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政治和经济考虑,因此也可以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更多支持。
第四,中国将顺应新的区域经贸体制改革,在创新亚洲一体化道路上发挥主导作用。亚洲开发银行(ADB)在2017年10月底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中指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在制度和社会层面提高一体化水平。中美经贸摩擦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构建新的贸易协定,这将对亚太地区的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亚洲经济体希望中美两国保持稳定,共同塑造开放的世界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显然需要考虑与亚太地区国家建立更多的经贸关系。多年前,它提出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北京路线图”。目前,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浪潮的消退,中国正在努力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的现实,帮助更多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的引领与行动》(Project ApprovalNo)的阶段性成果。:18ZDA129)]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钟飞腾:中国的身份定位与构建发展中国家新型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钟飞腾:中国的身份定位与构建发展中国家新型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5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