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九八四》是一部带有强烈预言性幻想的政治小说,也是一部艺术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恐怖世界。在一个想象的未来社会里,独裁者以追求权力为最终目的,人性完全被权力扼杀,自由完全被剥夺,思想被严厉钳制,人们的生活陷入极度贫困,下层阶级的生活成为单调的循环。
这部小说,连同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俄罗斯作家扎米亚廷的《我们》,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已被翻译成62种语言,在全球售出3000多万册,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被评为20本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书籍之一。
时代背景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和新婚妻子前往西班牙,投身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咙严重受伤。他的《向卡特洛特致敬》一书是为描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后来成为关于内战的权威文件。
然而,由于左翼共和党政府的内部分裂,这场正义的战争没有获胜。奥威尔没有死于法西斯子弹下,几乎死于共和党政府内部的党派斗争。这段痛苦的经历对奥威尔影响很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社会主义者”,当时就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思想的出发点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两部著名作品《动物庄园》和《1984》(1984-1949)的创作。
奥威尔1945年开始写1984年,但因为生病,小说大部分写于1948年的苏格兰汝拉岛。奥威尔最初将这部小说命名为《欧洲最后的人》,但他的出版商弗雷德里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建议他出于营销需要而改变书名。奥威尔并不反对这个提议,把它改成了“1984”,但他选择这个特殊年份的原因却不得而知。
关于1984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他颠倒了他写这本书那一年(1948年)的最后两位数,成为了1984年可预见的未来。另一种理论是,他暗示了费边协会(一个成立于1884年的社会党组织)成立一百周年。此外,还有人声称他影射了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1984年政治势力进入权力阶段之一),G.K .施蒂顿的《诺丁山的拿破仑》,也是以1984年为背景)或者他的妻子艾琳·奥肖内西的一首题为《本世纪的终结,1984》的诗,甚至说奥威尔最初在1980年就准备了书名,但由于生病,小说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他觉得有必要推
小说内容1984年,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大洋洲、欧亚大陆和东亚。三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他们都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 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来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使用具有监视和倾听功能的“电幕”。
故事主人公所在的大洋洲只有一个政党——英国社会主义,在新语言中简称英社。按照与党的关系,社会分为三个阶级: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谊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酷刑,真理部负责宣传、文化、教育和篡改历史,财富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新话来说,分别叫和声部、爱情部、真心话部、有钱部。
温斯顿,一个在大洋洲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因为逐渐怀疑自己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与另一个外围党员朱丽亚发展感情,最终在经历了负责内部清理的友谊部的思想改造后,成为一个“思想纯洁的人”。
在思想核心《1984》中,作者用温斯顿的心理和语言描写,表达了一种对人的麻木的怨恨,仿佛大洋国所有的人都只意识到了自己的深层社会的恶面,而其他人则被忽视,无动于衷。作者的话里总有对极权统治和乌托邦理想的讽刺。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但奋斗的过程是有永恒价值的。小说中一系列精辟的语言“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现在谁控制过去,“自由就是奴役”,“正统就是无意识”等等。,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想法,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存在可以自由选择,存在中的个体反抗可以确认个体存在,实现个体价值。但在奥威尔眼里,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小说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敢于挑战极权当局的叛逆者。他嘲讽大洋国当局的一切。他试图通过了解过去、寻找爱情和加入兄弟会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然而,这一切在奥威尔眼里似乎都很可笑。他想知道的过去已经被统治者彻底改变了。他寻求的爱情也在老鼠的疯狂撕咬下变得苍白无力,他的盟友被统治者改造成了正统的人。温斯顿所有的抵抗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反抗的赞赏,但奥威尔作为旁观者更多的是表达了嘲讽,因为奥威尔清楚的知道,温斯顿反抗的越多,就越接近死亡。奥威尔想告诉读者的是,虽然人的生存环境是荒诞的,但人别无选择,只能在悲观绝望的处境中对自己的自我存在进行冷笑,强烈否定荒诞的存在,这就是小说《1984》的核心价值。
1.《《1984》 寓意深刻的反乌托邦之作《1984》》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84》 寓意深刻的反乌托邦之作《1984》》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0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