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艰难中长大
黄宛教授1918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黄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与徐志摩、梅兰芳、齐如山交往密切,并于20世纪20年代陪同梅兰芳赴美。黄婉的姐姐和哥哥是四个人,年龄相差一岁,名字都取自北京的地名。长女黄轩取“玄武”二字;长子黄岩,取“燕京”二字;次子黄宛,意为“万平”;小儿子黄坤,被当成昆明湖。
因为家里经常请一个在德国留学过的医生看病,看到家里人都很尊重医生,黄万从小就有想当医生的愿望。然而,家庭环境的变化给黄婉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刚上学时,父亲黄因银行倒闭而失业,家境贫寒。之后父亲就离开了,靠着母亲一个人努力工作,勤奋生活。苦难促进人的进步,挫折激发人的活力。经过这次风波,黄婉和弟妹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三兄弟在北京六合中学被誉为“黄家三杰”。
2
真诚地,一切都会有结果。
黄万1935年中学毕业,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本来想当医生,但是要读3年才能进协和医学院,然后才能进协和医学院读医学本科。8年的学习时间被越来越苦恼的家庭压垮了。与此同时,他收到了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黄宛无奈地放弃了学医的念头,选择了学费更低的清华大学化学系,但他的医学梦依然埋在黄宛的心里。
室友林峰,再次在黄宛的选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燕京大学化学系高材生林峰,毕业后去清华大学读化学硕士。由于在燕京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他对当时被称为协和医学院“预备队”的燕京大学著名的医学预科学院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看到黄婉学习成绩很好,却因为担心学费贵而放弃了理想。他为黄宛感到惋惜,于是告诉他,只要他在协和医学院名列前茅,就会得到丰厚的奖学金或贷款,足够他读书了。这个信息重燃了黄宛的希望。1936年调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1938年在协和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拍摄
1938年,20岁的黄宛终于拿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实现了他学医的梦想。协和医学院的沃土为黄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技能都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能从导师那里加分。
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成为交战国,迫使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关闭。有一段时间,很多外国教授被送到山东蔚县的战争集中营,还没毕业的学生只好自己找临床实习医院。黄婉别无选择,只能去上海红十字医院实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黄宛开始计划去美国深造。1947年秋,在林克生教授的帮助下,黄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美国赈灾局医疗援助协会奖学金,最终实现了留学梦想。1947年10月,当黄宛踏上美国国土,前往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学习时,他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控制。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像猪一样学习,凌晨两点前几乎不睡觉,从不休假。由于过度劳累,年轻的黄婉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半年后,黄婉调到芝加哥麦考瑞研究所,在著名的路易斯NK领导下工作。这位世界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在25年前曾经指导过另一位中国医生齐守南,此时他也在照顾黄宛。如果说路易NK是无所不能的心脏学大师,他的两个同事理查德L和阿尔德P教授就是迷恋心电图的超级天才,尤其是理查德L,他的《复杂心律失常》至今仍被视为传世经典。这三个人非常欣赏黄婉的才华,加上他们的大力推荐,黄婉获得了当时最高的奖学金。黄万在麦考瑞研究所的两年工作非常出色,不仅在心电图领域,还带动了该所心导管术的发展。
1948年,黄宛在该院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新导管检查,麦克里斯研究所的记录将心导管术的发展过程明确划分为“黄宛之前”和“黄宛之后”两个阶段。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中国人赢得了美国同行的一致好评,开始从事教学工作。
三
热情报国,和谐奋进
1950年,黄宛有所领悟,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在胸中激荡。于是,黄宛开始写信联系协和医学院。收到他的信后,谢赫非常高兴和重视,并立即给他发了一封聘书。张导演也亲自给他写信:“等你回来,祖国也会给你一个发展的地方!”就像鸭子下水,就像鸟儿回家。回到协和医学院的第一天,黄婉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但是刚刚从废墟上站起来的新中国,依然背负着严重的战争伤痕。诺大的协和医院面目全非,实验室和图书馆积满灰尘,心电图室根本无法记录心电图,更别说做心导管了。
黄万面前是董教授1928年购买的弦式心电图机。日本人占领协和医学院后,心电图机的零件严重丢失损坏,最后只剩下三根完整的弦。黄婉理解张萧乾劝他回协和的良苦用心。他和、刘世贞把细长的弦放在只有1毫米的缝隙里,终于恢复了心电图。爱凡事思考的黄婉,一直在用旧心电图机的过程中思考。此时,12导联心电图机已经在美国使用。能不能把三导联心电图机改造一下?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心电图机终于改造成功。这款“功勋心电图机”,已经工作了近30年,年久失修,在黄万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
心电图室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12导联心电图数据。1928年董教授开创中国心电图新纪元后,在黄宛的主持下,再次成为中国心电图的殿堂!为了加快心电图的普及,黄宛继承了董程朗教授的衣钵,开始举办国学班,从全国各大医院招收学生,要求学生承担本单位心电图老师的任务,毕业后承担心电图的普及工作。有一段时间,心电技术像火花一样烧遍了全中国!
▲前排左起:黄湾2、方巍5、刘世贞7;
中排:吴宁2,黄永林8;后排左起:徐枫1人,陈克真3人,钱5人,6人
历史总是把责任和负担交给勇于承担责任、不怕困难的强者。当时中国的心电图事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从创造到积累,一路风雨,一路风雨兼程,但是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心电图的专著还是很少的。黄宛在恰当的时候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他根据心电图培训班的讲义编写了第一版《临床心电图》。或许他的初衷是为了更快地普及心电技术,但黄宛却奠定了他在国内心电领域的崇高地位。这位伟大的旗手,高举了中国心电图半世纪的旗帜!到黄教授78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印刷了几十万册。
多年来,黄宛教授以“心电图大师”的称号而闻名,但历史却郑重记载了他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开创性贡献。黄万教授在积极推广心电技术的同时,努力将心导管技术应用于临床。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他用带回国内演示的两根6F和7F心导管自制血氧计,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右心导管检查。1956年,他不仅举办了右心导管学习班,还在《中国内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右心导管技术的文章,将这项新技术推向了全国。这一措施也为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
四
意气风发的阜外时光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将当时不满40岁的黄宛调到阜外心血管医院内科,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医院院长。他也把自己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中。他不仅在心电图学的征途上奋进,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黄万教授倡导奎尼丁每日递增法,使奎尼丁转复心房颤动的效果良好且安全。他亲自给每一个病人试验给药,仔细观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年轻医生获益匪浅。黄万教授还完成了胺碘酮、氮酮、氟卡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电生理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通过缓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来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治疗方法,成为当时临床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黄教授发现部分青年患者的高血压是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于是他综合了当时多种名称不同的类似疾病,首次提出了“大动脉炎”的概念。相关论文发表在《心脏病学杂志》上。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世界隔绝,限制了这一概念的传播。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当时日本学者来阜外心血管医院讲学,中国同行给他们看黄宛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研究落后中国10年,承认是中国人最先提出这个概念。卫生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黄万重新颁发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宛获“心电图特别贡献奖”
五
军装生涯中的军人荣耀
1966年春,黄宛再次听从上级安排,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他从一个温和谦虚的学者变成了一个穿着制服的风度翩翩的将军。改变的是他的外表,但他坚持不懈的热情和毅力依然存在。当时301医院建成不久,很多条件还不成熟,但充满挑战精神的黄宛毅然上任。然而,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打乱了黄宛的所有计划,在时任总后勤部部长邱的指示下,黄宛受到了无情的批评。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越南共产党第一中央委员会书记胡志明来北京看病的机会,专门安排黄宛做胡志明的保健医生,并再次派黄宛去越南治疗胡志明,直至去世。后来,黄婉带着友谊勋章和越南人民共和国最高勋章等荣誉回国。黄宛在军旅生涯中,不仅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而且继续执着进取,培养了王思郎、盖鲁玉娥等一批名医。
六
老树新枝满春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土地再次充满了生机。作为一个深爱祖国的真诚学者,他被压抑的热情再次燃烧,他迫不及待地投身于临床和科研的第一线。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黄宛像所有的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一样,沉浸在久违的喜悦和激动之中,为邓鹰巢、李先念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队首长当起了医务工作者。
70年代末,60多岁的黄宛教授再次积极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电学的发展奔走呼号。他和许多老专家一起,策划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动了《中国心脏病学杂志》的出版。1982年,黄宛教授退二线,但他并没有停止学术领域的探索,也没有改变学习的赤子之心,积极发展自己的专长。他还活跃在学术前线,为我国心电学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摇旗呐喊。
作为一名老专家,黄宛教授早已是一位名垂青史、千人敬仰的大师。然而,他从不以自己是专家或名师为荣,甚至对心电图的所有新发展都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上海第二医学院齐文航教授一直珍藏着黄万教授的两封信。通过这两封私人信件,一代大师的清醒头脑和一代学者的严谨和深刻暴露无遗。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黄万教授的学术生命力依然旺盛,在中国心电信号心中的地位也变得崇高起来。1998年,80岁的黄宛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推出了新版《临床心电》,写下了人生的一部杰作。
现在,黄万教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可以放心地离开。在他的努力指导下,中国心电行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将继续沿着他的足迹把中国心电推向更高的高峰,他将永远像一面旗帜一样高高飘扬在高峰之上。
原文为葛俊波、霍勇主编的《亲密——中国心血管医学的发展》
1.《黄宛 心血管博物馆典藏系列:探寻名医大家之伟大的旗帜、永远的榜样-黄宛教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宛 心血管博物馆典藏系列:探寻名医大家之伟大的旗帜、永远的榜样-黄宛教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3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