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根据《唐烨》的方剂,借鉴其他经典和医方的长处,总结了八纲辨证的经验,并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建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除了钟靖的个人智慧外,还得益于他对前人经验的整理、归纳、选择、推广和创新。

第一,继承道家思想

从《浮星诀》可以看出,经方的发展是从《神农本草经》到《唐烨经法》,再到《伤寒》,其方剂主要来源于大小、二旦、六神、大小五脏等道教方剂。伤寒的主要源头是唐叶静法,但受道家医学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思想根据伤寒的主要内容,指导经方的理论和治疗。比如表证就是人体有病,表面上善恶相争,人体处于不出汗就想把恶推出去的状态。此时可借助药力发汗解表。所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均可温阳固表治病。

又如,邪热在李以下时,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攻驱邪热;邪热在内上,邪气被瓜地催吐法驱散;邪在心中,用白虎汤、泻心汤清热邪热;对于内寒证,用理中汤、吴茱萸汤温中祛邪。

半表半里证,邪住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调和热邪;吴梅丸、柴胡桂枝干降汤、温阳祛邪等。,都符合人体的自然本能,即经方治病,都遵循“道是自然”的思想。这些道教的药方和理论反映了自然科学,在临床上是有效的。张仲景继承和发扬科学发展观是必然的。

二、避陶之名,改之名

《浮兴诀》记载:“张继《伤寒论》避道之名,故非专名,乃取某药之名,推主为识耳”。在这里,“避道之名”是在经方辨证的基础上创造独特治疗体系的大眼睛。

在伤寒学中,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经方药结合证实。《伤寒论》是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经方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既代表其方剂的组成和作用,又代表疾病的部位和病情,即六经所属。

也就是说,张仲景重医是改方药名的主要原因,也反映了仲景对道家医学的批判继承、弘扬和抛弃。

仲景将《唐冶》与《伤寒》的方剂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在《唐冶》中写了60个方剂,其中39个是补泻五脏的方剂,是辨证论治脏腑的典范。而且在《浮星诀》中,他还着重介绍了“补泻身体五味”,指出:“在自然界,是局部塑造的,在自然界,是五气,是转化的。”时至今日,大约有25种,有五行互含、五味变化的痕迹。

可以看出,唐烨是以八纲来区分的,秦汉时期受到五行的影响。根据《汉代方剂技术攻略》,经典方剂共有11种,包括《五脏六腑塞塞十二方》、《五脏六腑疝气十六方》、《五脏伤十一方》、《五脏心烦方》,都属于脏腑,但我们惊讶地发现,伤寒不再使用五脏五行学说。

张仲景写了39个药方,但不再使用补泻脏腑的名称。如小泻肝汤更名为枳实芍药散,大泻肝汤更名为大柴胡汤,补心汤更名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大补心汤更名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小补脾汤更名为理中汤,建中补脾汤更名为小建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人用了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适应症已经不是脏腑的概念了。比如小泻心汤如果改名为泻心汤,其主治是阳明“心气不稳,吐血出血”的实热证。再比如小泻平汤,有“治脾气实,清谷下益,内寒外热,腹寒脉微”的主治,伤寒改名四逆汤,有“汗出,昏下益,脉微断肠,内亏寒”的主治,重在八纲而非用脏腑概念。

分析仲景不运用五行五脏理论的原因,要知道仲景是医学家,要注重临床,要紧密联系临床总结经验。

1.他们都在创立一套科学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六经辨证遵循八纲辨证,病位概念为表里半表里,没有脏腑经络概念。

2.脏腑辨证有明显的弊端。汤野有两个人叫小辛辛汤和大辛辛汤,药方不一样但是名字一样。可见处方的名称并不规范。补泻的概念比较模糊。比如小谢四逆汤“治脾气虚,下清谷,内寒,腹寒,脉弱”,明显是温中壮阳的最佳,但叫泻脾,而小补脾汤、大补脾汤的温补力较差。这是什么?很难区分,更重要的是因为五行学说很难规范。

3.六经辨证是一元论,脏腑辨证是五行。六经的诊断过程是:先验明六经,最后落实处方,一元,易于规范。若患者头痛、发热、恶风、多汗、脉缓,六经辨证为太阳病,其适方为桂枝汤。如果是这样的话,千万不要用麻黄汤和葛根汤...

辨证规范化程度严格准确。即使药味相同,如果剂量改变,适应症也会不同。如桂枝汤贾贵汤只增加桂枝汤用量两两,但适用于桂枝汤证,也可见“少腹气冲”。

对于此方,只能通过脏腑辨证来区分脏腑,桂枝汤不能准确确定桂枝的用量。更明显的是,五行、五脏辨证有五种可能,但用药不能只增加桂枝,这是因为五脏辨证是五行学说。

因此,张仲景将方剂和证候的名称改为“避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使用五行。

对于张仲景的不使用五行学说,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看过大量日本珍本医书的张,对五脏依附于五行的学说持批判态度,指出:“近代很多人信西医,中医就是巫。如果有效,中医就赢了。

但是,要找到病因,引咎辞职就是用五种行为来解决。程思谎称仲景不善言辞。". "自《苏文》《难经》以来,五行融入五脏,百病外渗。抓住钟靖的著作,只有《伤寒论》平脉篇和《金匮要略》第一章,但资料不够,所以法治务实,方药广泛,而南朝的老师则是继承风,想到进化论。诚然,隋、唐、宋三代只谈了《袁超方》中的五行,他时不时向所涉及的人学习,所以想借它作为一种边缘装饰,但并不认为正典应该被重视。而金元之下,如明清的寿真、顾杰、景岳、石天之师,虽然治学超群密,却不能不抛弃六朝的唐宋实学,而不忘五行之玄。

尤其是晶晶,客户很难攻击,所以忍不住保护音乐。徐灵的胎深和阴阳五行都是骗人的,自我保健也不能幸免...很难说进化!章太炎认为张仲景抛弃了玄学的五行,因为“中医比西医好,一般伤寒是唯一”。

综上所述,张仲景在汤液方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和医家的方药经验,发扬了辨证的八大原则,增加了半表半里病位的概念,形成了以八大原则为基础的六经辨证理论,构成了《伤寒论》和《杂病论》的主要理论体系。

参考

1.王淑敏。试论脏腑用药辅助法与《唐叶静法》和《伤寒论》方药的关系。中医杂志,1998,39 : 694

2.钱超尘。仲景论益阴汤。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 : 26

3.钱超尘。钟靖对益阴汤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 : 32

4.马纪兴等。胶黄古医案考证。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 127

5.冯。《伤寒论杂病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与内经》。中医论坛,1991 : 3

6.胡希树。基于仲景理论的辨证论治探讨。中医学院学报,1980 : 10

7.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94

张仲景医学解读

经方六经证

版本2

主编:冯,恩

1.《于继承 于继承中创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于继承 于继承中创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5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