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必须打赢并取得重大战略成就的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护人员“坚守阵地”,率先出击,一系列“硬核”作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近日,在《健康报》主办、辉瑞公益支持的国家队特别会议上,武汉同济人深刻反思了如何在武汉人最困难的时候与武汉人同生共死,铸就钢铁长城阻止病毒,拯救人民生命。
打国家队的
核心力量和主导作用
在新冠肺炎抗击肺炎的斗争中,武汉同济医院积极改造两个病区,开设2025张床位,是新冠肺炎危重病人和危重病人数量最多的医院。同时,武汉同济医院还与全国各地医疗队携手,共同帮助湖北作战,推动战争走向胜利。
"历史上,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武汉同济医院总是挺身而出."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拿出照片日历。每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总是站在最前面。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成为主战场,武汉同济医院是主前线。“病毒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我们是如何进化出这种病毒的特征的,当时还不是很清楚,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流行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王伟回忆,去年12月底,停止了所有医院年终集体活动,如战略研讨会、春晚等,立即召开了不明原因肺炎专题会议。
抗击疫情的行动逐步推进。武汉同济医院起步快,反应早,不断完善医院战时制度:成立指挥部和工作组,科室人员混编动员,组建三批抗疫队伍,成立全国最早的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人们看到,医院的发热门诊从110平方米扩大到5000多平方米,5000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几乎从新年开始就上了战场。
“武汉同济医院在这次疫情中主动行动,体现了对党负责、对国家同甘共苦、帮助人民的政治责任,体现了与国家同舟共济的家与国情怀,体现了同心同德、救死扶伤的责任,有效退烧。危重病人的就诊和入院需求。”王伟强调,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医院的第一医院和三个区发挥了国家队的核心力量和引领作用。“国家卫健委批准武汉同济医院作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中心,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为今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个定位。”
向前迈进,多学科合作,
精细化管理是“三大法宝”
武汉同济医院有三个校区,分别是主校区、中法新城校区和光谷校区。其中,中法新城校区于2016年10月投入运营,15万平方米,日门诊2500人次,床位1200张;光谷校区于2015年10月投入运营,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每天门诊3500人次,床位近1000张。在疫情严重期间,中法新城校区汇聚了由132家医疗机构组成的23支医疗队,其中医疗队成员2361人;光谷校区有17个医疗队,由145个医疗机构组成,其中医疗队成员2393人。
很多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需要高效的组织和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患者的效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继红总结说,在抗疫期间,医院建立了高效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制度,包括医疗队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集中统一指挥,成立了战时联合医务部、护理部和医院意义防控小组,具体实施了医疗核心体系,为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前进、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的‘三大法宝’。”刘继红说,网关的先进性体现在提前了解患者身体的各个系统,通过早期观察各项指标指导临床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转化为重症;多学科合作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各器官的功能支持,开展多器官损伤的多学科联合治疗,充分发挥各专家、专科的优势;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患者都有固定的负责任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随时跟踪病情的变化,制定诊疗方案,实现个性化医疗。
武汉同济医院高效有力的组织管理、科学严谨的制度建设、细致入微的重症监护、充分协调的多学科联合、统一规范的诊疗护理,赢得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的赞誉。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在参观了同济医院光谷校区后,对ECMO的数量感到惊讶。“我介绍了50个ECMO。他震惊地说,如果他得了新冠肺炎肺炎,他会来中国治疗,会来武汉治疗,会来同济医院治疗。”刘继红回忆道。
在抗击流行病的战场上写科研论文
新冠肺炎突然爆发肺炎,此时,如何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科研来指导新冠肺炎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俊波表示,科研论文要写在抗疫的战场上,做到治疗科学,政策精准。
武汉同济医院过去科研投入较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7年达到100多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研究是正能量。在全面救治危重病人的过程中,医院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研,做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研究,为新冠肺炎肺炎科学防控、急诊研发、危重病人救治等提供建议,全面及时应用科技成果。在疫情防控战中。”胡俊波说。
1月21日,武汉同济医院专家组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对新冠肺炎肺炎病例资料的整理和病毒序列的分析,对SARS-CoV-2、SARS和MERS基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首次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诊疗快速指南,并不断更新。在疫情早期,为如何检测、确认、治疗和保护新型冠状病毒中的个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疫情初期,通过对1386名医务人员防治行为依从性的观察研究,建议医院在应对新冠肺炎肺炎时,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以减少工作量,并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
2月,武汉同济医院牵头,结合6支国家资助医疗队,及时总结制定了《重症和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包括诊断标准、临床预警指标、诊疗流程和护理方案,供同行参考。武汉同济医院专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新冠肺炎肺炎病毒提供了经验。
据了解,武汉同济医院医务人员领导或参与制定了75项新冠肺炎肺炎防治指南和共识,发表了248篇新冠肺炎肺炎论文。许多论文发表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上,如《新英格兰》、《柳叶刀》和《美国医学会杂志》。“武汉同济医院的科技研究工作为危重病人的一线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胡俊波说,武汉同济医院还为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使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科研的正能量,在安抚医护人员、稳定社会情绪、加强科学防护和治疗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催生新的服务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
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和战略成就。4月8日武汉解禁,意味着武汉大部分医院的医疗服务进入了平战结合的状态。要逐步恢复日常医疗工作,也要做好外部投入和内部反弹的防控工作。
“一个好的入口,关键是重建门诊诊断流程,严格执行门诊三级预检分诊制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正介绍,武汉同济医院全院工作区域已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区域,并根据暴露区域的不同级别进行科学防控。对于低风险暴露区,如普通病房的行政人员、医务人员,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满足防控需要,但门诊中度风险暴露区需要医用防护口罩,急诊科应与医用防护口罩一起佩戴隔离衣。对于高风险区域或特殊风险暴露区域,如咽喉拭子采集或气管插管等高风险暴露操作,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面罩和隔离衣,必要时应佩戴全套防护口罩。
武汉同济医院也要求各科室在医院基本流程下,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会诊流程。同时要求重要的流程和系统必须在墙上可见,要求所有员工都经过培训;每个病房每天都要报告每个病人的体温。
“1月至5月,医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高度关注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疫情期间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复工体检计划。”刘正说,与疫情的斗争催生了新的服务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包括在线医疗服务。最近开通了线上线下计费检查服务,让患者可以在线计费,减少住院时间。一方面,它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疫情,简化流程,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让所有危重病人离开重症监护室
4月15日,一名与新冠肺炎肺炎病毒斗争了67天、被描述为最严重疾病的患者康复,从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出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监护室主任李树生回忆说:“患者在最高的时候出现了40℃的发热,当时我们使用了所有可用的方法。考虑到病人很年轻,我们只能为ECMO而战!有了ECMO,让病人的肺先休息一下,给医生更多的治疗时间。”最终,病人被从鬼门关救了出来。
“危重病人的治疗是团队的胜利。这个团队包括科室团队和整个医院团队。”李树生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中法新城校区,武汉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独立管理着新冠肺炎一个30张床位的重症肺炎病房。“我们主要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气管功能支持的新冠肺炎肺炎患者,依靠各种先进的生命支持,包括机械通气、ECMO、持续血液净化装置、人工肝等。我们的护士一天4小时,一天6班,医生一天6小时,一天4班,二线危重医生24小时值班,整个危重器官支持小组24小时待命,坚持危重病人每日联合查房的多学科会诊制度。”李树生说,经过努力,经验是,危重病人要及时接受ICU,需要专业的重症监护团队时刻守护,及时启动各种器官功能支持的综合治疗方案,一个方案治疗一个病人。“只有大型综合医院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让每一个危重病人走出ICU病房。”
正文:健康新闻首席记者叶龙杰
1.《战疫直播间 战疫直播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战疫直播间 战疫直播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73372.html